浅谈佛教文化对汉语熟语的影响(图)
http://img.kanzhongguo.com/dat/media/22/2013/08/14/20130814120853514.jpg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辞汇、文学、歌舞、绘画、雕塑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在普及的过程中,佛经的翻译、佛事活动的进行以及说法布道等,使得大量的佛教典故和佛学思想深入民间。与此同时,佛教语汇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辞汇。熟语作为汉语辞汇中极富活力的一个分支,也深受这种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佛学中有许多启迪智慧的典故、指导人们处世做人的人生哲理,且为便于传播采用了许多通俗的表达方式,使得这些蕴含佛家教义的熟语广为流传。
佛源熟语大多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有些来自对佛教教义的概括,有些是源于佛教修持实践,有些是来自我国古代对佛家的论著或对佛经的翻译,有些是对佛经故事的凝练,有些是运用比喻来使佛法生动,有些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是古代民众自身对佛教理解的描述。由于熟语形式多样,生动而富有内涵,不仅便于普及佛法,而且能够丰富汉语辞汇,使汉语的表达更加形象细腻。
(一)成语
成语具有音韵之美,且词语搭配固定,含义隽永又不失精炼,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大量的成语都具有佛教背景,这尤其体现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创作中,如《红楼梦》、《西游记》、《天龙八部》等等,其中都含有大量的佛学思想和佛源辞汇。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大量的典籍均为梵文,需要翻译为汉语才能为人所了解。而梵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体系,为准确表达佛教典籍中的思想,译者自行创造了一些词语,如成语,以契合汉语的表达特点。同时,为便于传播佛法思想,僧人大多采取说教或说唱的方式。由于佛法中有许多精深的教义,难于为寻常百姓理解,僧人讲法时便尽量采用通俗生动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进而衍生出了大量的佛源成语。传播至今,已有一些成语偏离了原本佛法所要阐释的内涵,但着实丰富了汉语体系。
佛源成语包含多种类型,比如源自佛教故事、教义、佛教名词、禅宗典故等。
源自佛教故事的成语有天女散花、天花乱坠、步步生莲、唯我独尊、借花献佛、敲骨吸髓、独具慧眼、大彻大悟、拣佛烧香、在劫难逃、水中捉月等;概括教义的成语有六根清净、回光返照、一尘不染、回头是岸、不即不离、不可思议、大慈大悲、不二法门、三界唯心、普度众生、因果报应、自作自受、功德圆满、顶礼膜拜等;源自佛教名词的成语有极乐世界、邪魔外道、清规戒律、大千世界、五体投地、阿弥陀佛、牛鬼蛇神、晨钟暮鼓等;与禅宗典故有关的成语有立雪断臂、百尺竿头、泥牛入海等。
(二)俗语和谚语
随着法会、庙会、荐灵、放焰口、讲经等佛事活动的深入民间,百姓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佛法的描述进行再创造,出现了大量的俗语和谚语。这些俗语和谚语不仅字面意思明晰,而且十分生动有趣,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更符合大众交流的语言形式,使得佛教思想更便捷的传播在民间。其主要宣扬的因果报应、超生轮回等思想均为大众所接受。神佑鬼吓的观念也规范了人们的言行,引导人们积德行善。
与佛教有关的俗语和谚语有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尚无儿孝子多;不养不杀,是谓菩萨;临时抱佛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送佛送到西;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生公说话,顽石点头等。
(三)歇后语
歇后语十分活泼,又富有戏谑调侃之意。它借用佛教的菩萨、阎王、庙宇等辞汇,结合百姓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悟,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期望和不满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现象,将原本庄重严肃的宗教口语化、世俗化。这种加工的目的已不在于佛教的传播,而是借用佛教物件融入了人们的思想感情,更本真,也更形象。也正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许多歇后语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
与佛教有关的歇后语有菩萨坐莲台,真神;观音菩萨下凡,救苦救难;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菩萨吞长虫,佛口蛇心;泥菩萨,没心没肺;泥菩萨摆渡,难过;泥菩萨摔跤,散架子;庙里的菩萨,当家不做主;阎王下请帖,不去不行;阎王爷点生死簿,一笔勾销等。
语言是传播思想的主要途径,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特色。而辞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德国语言学家、普通语言学家的创始人洪堡认为语言决定人的世界观。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的辞汇量,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当然,这种影响也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人生理想等等。
佛教普及的善恶观、神鬼观以及其思辨意味浓厚的哲学思维,既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又能够使失意的人从中的得到精神慰藉。
从本文所探讨的熟语来看,由成语、俗语和谚语到歇后语,有雅有俗,它们不仅可以应用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或官僚文人的上层交流,而且能够深入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既有其庄重严肃的一面,又有其世俗戏谑的一面。这种文化渗透的广度,使得佛学理念与汉文化紧密交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