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BABY 发表于 2013-8-21 17:18:43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綵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佛教典故


主條目:目連救母

依照佛家的說法,陰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उल्लम्बन,「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說法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

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有些地方普渡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不過香港、閩南、臺灣、潮汕並不從此風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但後來由於時代變遷,目前在臺灣的中元節,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週末假日舉辦。

摘自維基百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