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1088L 发表于 2013-9-18 00:26:38

千古文豪苏东坡一生传奇(上)(组图)

作者: 云中君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作为士大夫,他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因为有改革弊政的远大抱负,在仕途上坎坷颇多。


千古文豪--苏东坡

生性达观 现实悲苦不减其乐

苏轼性格豪放,诗词清新隽永,文章多金玉良言,作品常给人豪迈、洒脱、豁达之感。在参透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皆有因缘之后,后期的作品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才华横溢,书法取法古人,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也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轼不仅聪明绝顶、多才多艺,而且品行善良、人格高尚。他有儒家的严谨却无其拘束,拥有道家的豁达却无其消极。东坡的祖父修道、父母信佛,他的好友佛印也是僧人。早年的他因受身边亲友的影响信佛,同时也受着儒教的影响,作品多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主张。他挚爱其父母、弟妹、妻子,诚待师长、朋友,为人洒脱 宽厚,极负责任感和人情味。

他生性达观,能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减其生活乐趣,处于逆境之时仍持有着乐观精神,在被贬黄州任闲职期间,创作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共七百余篇文学作品。在经历仕途和生活不顺之后,东坡已磨炼出修行人应有的达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纵观中国历代文人,堪以千古文豪称之者,非苏东坡莫属。他的文采豪放而不拘泥,洗练且自在。他不只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家、美食家。虽然他的一生多灾多难,在四十馀年的官场生涯中,几经沉浮,粗食布衣,却欢喜自在,悠然自得。

自北宋仁宗开始,历经英宗、神宗、哲宗、徽宗,苏东坡不仅影响了北宋重要时期的政治改革,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他的词洗刷了晚唐五代的绮艳风格,随意自在,或思古,或抒情,或咏叹,不只是启发了当代文学,更对后世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书香世家 进士及第名震京城

苏轼是宋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西元1036年)12月19日。其母程氏是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 得天独厚的书香门第,使苏轼自幼耳濡目染,品德和学识都非常出类拔萃。

其父苏洵及家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按照苏洵编纂的 《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以及五代前的文人苏斩。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书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由于天资聪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很快。

苏轼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祐元年(西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考上 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时年二十一岁的苏轼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城。他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考取当年的第二名,从此步入仕途。他曾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等职,政绩卓著。


张大千笔下的苏东坡画像

反对变法“乌台诗案”蒙冤入狱

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冬,苏轼在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迫不及待地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早逝。苏轼的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他,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享年仅二十七岁。不到一年,父亲也去世了。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到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西元1068年),宋神宗即位,服满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并推行其提倡的新法。苏轼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即使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变法般地急于求利。

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劄子〉、〈谏买浙灯状〉,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排挤,有人甚至为此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西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无用,他更不愿陷入宗派斗争的漩涡中,便请调杭州任职。在杭州不但结识许多知交, 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分,体验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更宽广的文学领域。熙宁七年(西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湖州。神宗元丰二年(西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讨好王安石,便指称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罪。不久,苏轼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 案”。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很多正义之士的不满。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讥讽政事”之罪。是年12月28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西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水,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过去积蓄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请得城东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苏轼汗流浃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润之则在一旁帮忙,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在黄州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豁达的苏轼却能在精神生活上为自己找到乐趣。由于他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勉励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于是他把东坡看作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并时常游赤壁、泛舟于江渚之上。

开创诗词豪放风格 书画影响后世深远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心灵打击很大,却也让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做人方面的缺失,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前赤壁赋〉,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他还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顶峰,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极高的境界。苏轼文章开阔、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在书法的领域,他擅长于行书和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在宋代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中排名第一。至于苏东坡的画,笔酣墨饱,生趣盎然,尤其是他所画的枯木竹石,苍劲雄放,令人佩服不已,对于后代文人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学术著作《易传》、《书法》等,文辞博辩,析理透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对他的作品赞叹不已。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的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这时的东坡仍然正气在胸,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王安石毫不客气,义正词严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违背祖宗仁厚的作风。此时的王安石也已历尽沧桑,胸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几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来源: 看中国专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文豪苏东坡一生传奇(上)(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