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工厂如同地狱
美国《外交政策》每年有数以百万的学生要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然而这种全神贯注于考试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及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又有多少呢?此类质疑声音在中国及国外一直不绝于耳。
美国《外交政策》10月11日刊文称,作为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也是世界上参考人数最多的高风险考试。2012年,中国有超过900万学生参加高考,但实际上,中国不过是在通过“高考”这个地狱制造更多考试机器。
《中国青年报》9月18日曾刊登过一篇关于“毛坦厂”的文章,毛坦厂是安徽省六安市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的小镇,但这个镇上的高中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复读,或者按照校方称之为“补习”的标准表述,无疑是这里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来,每年有超过8000名来自安徽省内外的复读生涌进这里,接受再次加工锻造。在高考的检验下过关后,输往全国各地的大学。当地企业以每年1,300美元至3,300美元的价格向学生及陪读父母出租房屋。当地居民说,“没有学校,毛坦厂的经济就会崩溃”。
唯以分数论英雄,为应对标准化考试,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模式下,学生完全异化为会说话的“考试工具”,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背道而驰,并由此导致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所谓的“高考圣地”,也有人形容它为“地狱”,隐喻着中国高考的畸形和异化。在毛中经受过锻造的人,在网络上宣泄着对母校的复杂情绪。有学生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考。我甚至不知道在毕业后要做什么或从事什么工作,自己唯一关心的是进入一所一流的大学。
文章称,尽管中国高考给人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它对人才或一个人未来潜力的评估并不准确。中国官媒《人民日报》2010年刊登了对1,000名在过去30年的高考中取得高分者进行跟踪研究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杰出成就。
高考牢不可破的分数化评测标准令中国父母极少有动力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他们不希望孩子分散注意力,影响对高考的艰辛准备。
由此造成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低下,无法面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高考公平吗?测试的知识有用吗?富家子弟是不是在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强调备考是不是排斥了其他的学习?多年来,中国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考批评的声音也一直不断。
中国高考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均衡器,可以保证一个来自贫困地区的农家子弟与一个来自上海官员家庭的孩子有同等的机会,但这不过是高贵的谎言。高考不是有用的衡量方式,‘社会建立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之上’的观念是错误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