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出家、敬佛的言论和事迹
古代皇帝出家、敬佛的言论和事迹几千年以来,佛陀的教法一直兴盛不衰,并且世间上有很多地位高贵和知识丰富的人,舍弃了富可敌国的家产、显赫的地位和权势,精进地在佛的教法下修持。
在以前漫长的佛法传播历史中,有无数的高僧大德和护法居士,不顾自己的一切,在对各种邪知邪说的斗争以及佛法弘扬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古今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如一些帝王将相,国家元首,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同样崇敬佛法中的高僧智慧和高尚品德。
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认为,学佛是一种低层次的盲目行为。在末法时期的今天,出现这种想法,也不足为怪,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从历史上看,印度、藏地、汉地的历代帝王,对佛教都非常推崇。比如从印度圣境来说,乐行王、影胜王、阿百王三大贝拉王,以及三十七代暂扎王,都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在藏地从拉脱脱日王到极乐五代的赤热巴巾的历代国王,也都身体力行,弘扬佛法(详细可参阅《青史》、《红史》和《白史》;在汉地,自从西汉佛法传入后、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排斥佛教的国王只有三武一宗四位,其余的都致力于佛教的弘扬。
现摘录数则汉地皇帝,出家、学佛、洪法的事实,介绍如下:
◎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虔诚事佛,以佛法治国,并拜法云、云光、宝志三大高僧为师。他的皇后虽然美丽,却嫉妒心强,又诽谤三宝,年轻时即死去,堕为巨蟒,托梦给梁武帝:请求超度;因此,梁武帝依据佛经,着成十卷忏法(俗称《梁皇宝忏》,此书直至今天仍盛行不衰)。又在造完水陆大斋的仪轨后,梁武帝手捧仪轨,跪在佛前,极其虔诚地祈祷:“若仪轨合手圣理,则使佛前灯火不点自明,否则灯火仍旧黑暗。”说完拜下,刹那间,灯火通明。
又梁武帝在惠约禅师前,受了菩萨戒,当时向禅师顶礼时,请禅师向外保密。于是,禅师也合掌,入于净瓶中,后又化为五彩云朵,而出净瓶。禅师也请武帝向外保密。梁武帝坚持日中一食,并从大乘菩萨戒出发,发心断除酒肉,诏示全国僧人都断肉食素,使素食成为流传至今的汉地佛教一大优秀传统。粱武帝还三次舍身寺庙,讲经说法。
◎佛祖涅槃后,中国的汉武帝,开辟了西域交通。至南北朝时,梁武帝派遣几个使者,至西域访求佛法。他们随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
梁武帝浏览了两卷经文,就声言要皈依佛门。他成了中国第一个信佛的皇帝。此人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代世孙,俗名萧衍。后来,他度了很多人出家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装金。这还不算,他自己还披上袈裟,手持金钵,上座讲《放光般若经》。俨然一个佛门大法师。
◎隋文帝小时,由智仙神尼,把绽扶养长大。后来在南京栖霞山造塔,回向智仙神尼,塔中铭文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一切三宝…”。同时在全国各地落成了三十多座佛塔。各地都有瑞应奏闻,隋文帝感慨地说:“佛法重兴,立舍利塔,必有感应。”隋文帝因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故曾自称:“恍然若觉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二十多岁登上皇位的唐高宗,自小便受菩萨戒,与其父亲唐太宗一样推动佛教事业,礼敬玄奘法师等有道高僧,并经过辩论后决定,出家人不用顶礼国君。
◎唐肃宗在登基初,即请一百多位出家人,在行宫朝夕诵经,祈祷国泰民安。干元年中,诏请密宗大师不空,于内宫建道场修护摩法,为皇帝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并诏令天下:各州郡建立放生池,共建有81所。
◎中唐时的唐宣宗,在登位前,也曾出家多年。
◎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前,也做了八年的沙弥。
◎朱元璋的嫡孙建文帝,登基后,因被其叔父夺去皇位,而出家直至命终。
……如此事例,俯拾皆是,恐繁不录。历代贵为天子者,尚如是尊重佛法,今日诸不信者,凭什么认为学佛只是低层次的盲目行为呢?
◎安世高,原是安息国的太子,后把王位让与其叔,自己出家为僧,于纪元148年来华,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原为古新罗(即今韩国)的王子,于纪元741年,来华弘扬佛法。人们称其为地藏王菩萨化身,故其驻锡地九华山,遂作为地藏王菩萨道场,而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代时吴越王钱布缪(852—932年),小时曾受高僧洪堙指点,发达后见洪堙必跪拜,称自己为弟子,并大兴佛教,使人心向善,安居乐业。
◎唐代开国君主唐太宗,也曾感叹:“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易为。(出 家当和尚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高洁行为,既使是帝王将相想做,也不是容易做得到的。)”
◎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曾是七代帝王之师。
◎南宋皇帝赵显,四岁时即登基,后来宋朝被元军所灭。等到赵显长到十八岁懂事的时候,由于亲眼目睹了人生无常的幻灭的道理,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宋皇帝,他并没有去执迷于诸如复国之类的大梦,而是决心走上一条追求真理,彻底解脱的学佛大道。他毅然出家到了西藏的萨迦大寺,潜心于佛法的修证。这样,不仅消除了当时元朝皇帝为绝后患、而想铲除他的念头,并且他也从孜孜于佛法的修学中,获得了超越世间的无上快乐,最终成为了藏汉佛经的翻译大师。
西藏人民,至今还在怀念赵显、这位佛门中的帝王高僧。
◎梁武帝出身高门,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对儒学、佛学,尤其精通。他勤于政务,“冬月四更竞,即起视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他能活到86岁,主要得益于俭朴的生活作风。受佛教的影响,他从来不吃山珍海味,只吃菜羹、粗饭,而且每天只吃一顿。他穿的是布衣,帽子三年一换,被子两年一易。“后宫贵妃己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饮酒,非宗庙祭祀、大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
他对臣下说:“朕绝房室三十余年,至于居处,不过一床之地;雕饰之物,不入于宫,受生不饮酒,不好音声,朝中曲宴,未尝奏乐。日常一食,昔腰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余,旧带犹存。”
身为帝王,梁武帝能够舍弃几乎所有的物质享受,过着一种粗茶淡饮的俭朴生活,不能不让人佩服。
◎元朝的撒迦班智达、八思巴等,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国师。
译介和维护佛法 成为伟人
历史上有很多出家僧人,他们不仅以自己无上的悲愿与顽强的精神,利益了无边的众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祖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为本国人民所钦敬,成为本民族历史上引以为傲的人杰;而且也同样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极大尊敬与爱戴,至今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为各民族人民所缅怀纪念,从而成为各民族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永恒动力。例如:
◎玛辛达在《幸福的蓝本》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伟大学者的故事:“第一批将巴利语佛教文献,翻译成英语的学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儿子。他选择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证明与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优越性’。他的这个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他取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还要大的胜利:他成为了一名佛教徒。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这个令人愉快的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使他从事这项工作,使数以千万计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触到珍贵的‘法’。这个伟大学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维兹博士。”
◎法尊法师,早年不畏艰辛进藏学习佛法:后从事藏传佛教的研究与翻译,为藏汉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本世纪著名的高僧弘一大师,早年曾留学日本,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引进中国,曾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而誉满当时。正当他辉煌的艺术生涯和个人的人生,圆满达到极为顶峰的时候,他却毅然舍俗出家,潜心于佛学修证,成为著名律宗大德。弘一大师波澜壮阔的一生事迹,被人们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有四家电视台,争相放演。
◎唐义净三藏法师,在《西域取经》诗中写道: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远路碧天唯冷结,
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唐代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受到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归国时,二十万众人上街。唐太宗皇帝亲自出迎,并请求法师出任大臣,被婉言谢绝。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队伍,竟达一百多万人。人们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代名臣如宋代的王安石、元朝的耶律楚材等,本身即是佛门居士,尊出家人为师。
◎历代文人,如唐朝的白居易、王维、宋朝的苏东坡、辛弃疾等等,也多与僧人交游,从高僧大德超凡脱俗的气质中,受到启发,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粱漱溟,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一语惊人,表示自己前世曾是一位禅宗和尚。
◎清朝历代帝王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无比地恭敬出家僧人,他们都依止了高位大德,并拜玉琳、金刚戒等僧人为国师,顺治皇帝在其《赞僧诗》中有“朕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当初一念差,黄袍换却紫袈裟。”意即前世出家为僧,只因一念之差,今世没有承继前志,而做了帝王,流露出了无限的懊悔之情。
◎在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赤松德赞等国王,也是对出家人至诚恭敬。
◎现在世界上,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等,国家元首,常对出家人恭敬礼拜,笔者(《佛教科学论》的作者)在1990年,亲见不丹国王深格王休,在上师晋芙彭措仁波切的面前,五体投地,恭敬顶礼,以示敬意。
这些有地位、有福份的国家元首,也对出家人如此恭敬,那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人们呢?
◎清朝的君主大顺治皇帝,也说过:“世间最贵者,莫若舍俗出家。”又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三民主义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也认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又说:“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一种最声大的自然力。”
范仲淹修佛,使品德与文章,臻于至善至美
范仲淹是北宋王朝时期的宰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常问道于佛门高僧,受到过很多道风高雅的禅宗大德提携,比如古禅师就曾寄偈相勉:“丈夫各负冲天气,莫认虚名污自身,撒手直须千圣外,纤尘不尽眼中翳。”即教育勉励他,大丈夫应该有冲天的气概,莫要着迷于那些虚假的名声地位,而污染了自己的高尚品德,更要以那种不着纤毫的大超越、大解脱的佛法,来时时刻刻地要求观察自己,这样就能达到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
范仲淹能够一生为官清廉,虽处高位而不骄,尤其是后来纵然身处逆境,而仍心怀天下百姓忧苦,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实是佛法里无上菩提心中“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已较诸众人卑,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的“自轻他重”和“自他交换”修法精神的真实体现。
(以上均据《伟人智慧格言》一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