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泽东一个人看的电视(图)
作者: 金晓刚毛泽东一生特供不少,“他的食品,用品,一切的一切都是特供,无论是从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看中国记者金晓刚综合报道)大陆高官享“特供”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近日,《钟山风雨》第1期作者黄海《难忘的“特殊使命”——为晚年毛泽东提供电视节目》片段再被扒出。有评论指,毛泽东是中共最早开始实行特供的典型。
在公共频道专播毛的“特供”节目
黄海《难忘的“特殊使命”——为晚年毛泽东提供电视节目》文章描述,1974年,他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文艺部工作,该年10月底,中央电视台调集一批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携带一整套直播设备,南下长沙,为病中的毛泽东提供电视节目。
开始毛泽东想看什么,就通过湖南电视台的公共频道看,这一点湖南观众是不知道的。当时节目的传送方式是通过湖南电视台发射,毛泽东在电视中收看。因为节目内容都很“革命”,所以一般观众很难察觉出什么异常。不过也有例外,据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回忆,有一天,刚播完一个节目,毛泽东打电话要求马上重播一遍。同一个频道,同一个节目,连续播出两次是史无前例的。就在节目重新播出的过程中,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反映电话,工作人员只好向观众解释是“安排失误”。
毛想看传统剧目 专门搞出有线电视
1974年底的一天上面电话指示:准备上传统剧目。这一变动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除了排练这些戏调集演员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普通观众看到这些“反动”的节目。于是,中央电视台派出专家,与湖南电视台一起昼夜加班,改装好发射机,专门为毛泽东开辟了一个“第五频道”。
而当时的技术还不能保证这个信号只被毛泽东的电视收到。一试播,马上接到观众打电话来质问为什么播旧戏。工作人员开始向观众说是误收到了香港信号,观众却表示:“明明是湖南那个播音员的声音嘛﹗”为此,技术人员决定为毛泽东一个人搞有线电视。于是摄制组在与毛泽东卧室只有一墙之隔的地方架好设备,请演员来这里现场演出,毛则在隔壁通过一台26英寸监视器收看。
1975年初,毛泽东的精力还比较充沛,他几乎每天晚上都看电视,而且要看到深夜,中间从不休息,有的节目要连续看四遍。当时录制节目的一位电视台工作人员回忆说 ,有一天夜里一两点钟,演员们被从睡梦里叫醒,马上要求演出播放节目。
为毛录制家乡戏专机送北京
1975年2月3日﹐毛泽东离开长沙,返回北京。为毛泽东录制节目的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也随后返京,并马上投入到第二阶段的工作上。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录制一批各种艺术形式的短小精品节目。
1976年初,先前曾为毛泽东录制节目的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奉命第二次南下长沙:这一次任务仍然是为毛泽东录制家乡戏。所不同的是这一年毛是在北京看。工作人员每天录制的节目,都是由第二天的专机送往北京。
这次工作人员以录制传统的湘剧﹑花鼓戏为主,也有一些京剧。剧团翻箱倒柜,把几十年的老底都悉数搬出,演员阵容也空前强大。开始一个阶段,工作人员以录制完整的全本大戏为主。大约从5月份开始,北京方面对剧码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大戏,只录小戏,不要悲剧,只录喜剧。这是因为当时毛泽东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也没有精力看大作品,也不喜欢悲剧。
1976年7月16日,结束了近两年的特殊使命,工作人员奉命返回北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9月9日,毛泽东病逝。
毛一生琳琅满目的特供 到民间百姓的“精神特供”
对此,有评论指,毛泽东一生特供不少,“他的食品,用品,一切的一切都是特供,无论是从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51期《中国的“特供”制度批判(之三)》中指出,针对毛泽东的“特供”不局限于数量标准方面,在质量上制造上都有了明显的不同。有报道称毛泽东特别喜欢吃长沙东方红渔场的活鱼,于是安排专机每周定期往返北京和长沙,专为毛泽东空运活鱼。历代皇家宫廷饮水“玉泉”是最高层的饮用水,也是玉泉山农场专为其生产大米的灌溉用水。
毛泽东最爱喝的茶是龙井,产在一座特别的小山顶上,他爱抽的雪茄,也是从有“晒烟之乡”之称的四川省什邡县抽调专门人才来京城组成“132”特供烟生产组,秘密为毛泽东制作的雪茄。毛泽东喜欢游泳,中南海内著名的室内游泳池,池水是靠锅炉房把水蒸气用管子输入来烫热保持温度的,其耗资非常巨大。他也喜欢别墅,北京城就有五处,在全国各地建有五十多所别墅,这些别墅往往地处优美的风景区,于是整座山或整片湖泊或海岸便被封闭起来,专供毛享用。
在毛泽东诞辰百年时,凤凰卫视台曾做了一个系列节目《说不尽的毛泽东》,节目中许多毛泽东生前的卫士、秘书、厨师回忆中南海生活,其中为毛泽东和江青服务了16年的厨师程汝明说:毛泽东不仅抽的烟是特制特供,而且吃的大米、鱼肉鸡鸭和蔬菜,都是特供。中南海的干部所吃食品,全是专门的生产基地特供。
此外还有特制火柴、铅笔和主席瓷等等。
面对今天高官们的特供,自由撰稿人颜昌海曾为文指出,物质特供从延安时期就开始了,之后这特供就发扬光大,至今特供到空气了。而我等屁民的“精神特供”也同样源远流长,从以前的《新华日报》高调歌颂自由民主的文章,到1949年后所有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教材、课堂,等等等等,无不是经过精心过滤的“精神特供”,即使到了网络时代,敏感词、网络评论员等也无一不足。
来源: 看中国 ······红色独裁暴政皇帝老毛狗的女人——是地地道道的特供!!!!(此类贱女人还在大庭广众中出头露面晒儿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