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学校:在屋顶漏光的小教室上课(组图)
冬季的四川大凉山堪称苦寒之地,彝族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屋顶漏光的村小教室中接受有限的教育。14名孩子,11张桌子,11条板凳,一名老师,一间土房,一盒粉笔。这是一所村小的全部。作者/山姆哥 编辑/王崴
四季吉村位于四川凉山州大风顶山麓,海拔3300米,常年被云雾遮掩,鲜有外人抵达。村子2011年入选“四川最美乡村百强”,被誉为“彝族古老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民居最后的保留地”。当地政府已将该村纳入旅游开发规划中。
彝族传统倾向于一个家庭必须要有男孩,生育率较高,村里背着弟弟妹妹的孩童随处可见。
烤火的母亲和孩子,由于地方高寒,村民和孩子们在冬天并不洗脸,所以显得有些黑。
四季吉村小的校舍是建于1970年代的土屋,方正的土木结构,一共有两间。
吉克阿里是这所学校的唯一老师,他2007年毕业于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因为普通话等级考试只到三级甲等,拿不到教师资格证,乡中心学校校长找到吉克,请他上山代课,是该校第一名有专业文凭的代课教师。
2012年开学不久,重庆一家企业过来发爱心包,吉克老师把活动宣传用的纸留下来,指导孩子们画画,贴在后墙。
村民倾向于多生,但无力承担教育费用,孩童多失学。据统计,四季吉村共有儿童约200人,目前在村小就读的学童仅14人。
很多孩子无法上学,每天上午去砍柴,下午回家烤火。
而更多的孩子则散落在山野间。
8岁的阿苏有洗站在教室门口,她正在村小上二年级,虽然家就在学校旁边,但6姐弟中,她是唯一上学的幸运儿。
上课时,有失学孩子时不时会跑到门口好奇地听。四季吉村小每三年才招生一次。老师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等这些孩子转入乡中心小学接受寄宿制教育后,再把这间教室腾出来,才能重新从一年级开始招生。
错过招生年的适龄孩童只能等待,有些孩子要到10岁、11岁才能念一年级。石子赶牛入圈,他没有上学,依然不识字。
全校师生的合影。吉克到来后,2012年9月一下招到22名学生,挤在16平米的教室内,转身都困难。到2013年,有8名孩子转到了乡中心学校。
只有经济能力略好的家庭才能将孩子送到乡中心学校,而村子离依果觉乡中心小学尚有十多公里。山路大半年被冰寒覆盖,行路极为艰难。图为去乡中心学校上学的孩子跑着经过村委大院,这是全村最好的建筑。
近年,村里通往乡镇的道路得以拓宽,2012年3月份村里通上了电,跟外界的接触也多了。很多村民有了手机,但全村只有这一处大约2平方米大小的地方有两格手机信号。天气好时,很多村民就挤在一块打电话。
每天下午三点放学,由于山路难走,吉克老师骑摩托车回到10公里外的瓦尼窝村。目前村小有了援建的意向资金,但村小建成后的师资及学生费用问题还没有解答。吉克阿里老师目前代课月工资只有800元,还得自贴每天骑行摩托车的油钱。至于能坚持多久,他也不知道。
但孩子们显然不能再等了,他们迅速长大,如果成为文盲,只能继续延续父辈的命运,或者出去当童工。 封建世袭制共匪帮红色狗官们的宠物吃剩下的高级食品,做一栋学校多多有余!!!!!!!——当然,它们是绝对不会去想这些事情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