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探秘》(十三):墳與墳
第十三節 ‘墳’與‘墳’現在的有些人以為‘墳’是‘墳’的簡體字,而‘墳’就是人死了埋葬于山林鄉間的一個個土堆。其實這大錯特錯了。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很多東西已經偏離變異,失去了原有的正統內涵。
墳之起,源自上古三皇所留道文,雖後世不傳,尚有“三墳五典”之名留存,《尚書序》稱:“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三皇開創,五帝發展,墳乃道文,典多制度,墳既與典並列,即非制度條文,而是論道智語,而上古聖王大德,其所認識天道,簡而明,約而易,不是後人揣摸的長篇典誥。用個人的說法,三墳就是三皇各自對道的體認和治理天下的心得,寫出以傳後世治天下之準繩,因其膺化大道,以道馭六合,上承天意,下諳地利,中和人情,導之使正,以一身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身,教民以志道、據德、依仁、遊藝之法,故稱“政治”,政治者,教化也。故政者從“正”從“文”。
今天三墳的內容早已不得而知,但從孔子整理編纂的《尚書》中,記載堯舜禹三代相傳之囑,這就是“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語。雖只十六字,儒家大理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惟酬有德”,“河山雖險,憑德是強”,“慎”,“慎獨”,“精誠”,“公允”,“中庸”,“仁 ”之理皆從此中出。而當年孔子所做的“述而不作”工作按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串起前史遺真珠”,他所祖述的心法文化,大成儒家的內核正是與三皇五帝商湯周文武一脈相承的總結和熔煉。
然而,這還是沒有解釋清楚“墳”的意思是甚麼。其實如果明白中華文化的神傳實質,“墳”就是從神祇的角度看於這一空間留下的智慧文獻,因為三界在神眼裏就是“土”。
而“墳”呢?則和一般老百姓所理解的墳墓的概念有關了。這也是有來源的。中土這個地方,古稱神州,顧名思義,也就是神的住所、神居留的區域。每一朝每一代都是不同天體體系的眾神在下世演繹。那麼一朝一代都帶來了他們的文化,有時更替得很快,下一朝有自己的一套,不會照搬前一朝的文化,思想文化可以通過修史留存,文章典冊亦可以傳世,但建築、音樂、雕刻、製作、科技這些東西卻很難為後一世所遵照,他很可能就將這些東西毀掉而弄一套自己的,這樣一來,每一朝文化中的精髓就很難留下來到今天,怎麼辦?那就造墳墓來保留。所以,你看歷朝歷代的皇帝,特別是那種有大功績的皇帝,比如秦始皇、唐太宗等,都要造大墳墓,古代叫做皇陵、地宮等。
後人,尤其是今天喪失傳統文化內涵的人對帝皇建如許大的墳墓持批判否定態度,階級鬥爭化的歷史觀都說是封建帝皇們如何如何的窮奢極侈,虛耗天下民力來造這墳墓。我們不評價這個事情的對錯,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一個看法,其實人的思想意識也是天意在世間的表達,不消說那個時代帝皇的思想更是如此。跳出這個問題的本身來看,也只有帝皇才能有這樣的權力和能耐,集全那一朝代最精美的文化表達,埋於地下,而且是非常周到安全的埋在地下,目地是保存那一朝的文化成就,也就是保存那些不同體系的文化特點,為將來一朝更新之時重新融煉和提純再創新文化所用。
正因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棣、康熙、乾隆這樣一代代的雄主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建樹,目地更深的內涵是廣布這個文化,錘鍊這個中土的人,那麼他們鼎盛時代的成就就埋於地下,而人類因為在業力輪報中而出現的災難與戰爭也就傷不了這些主體文化。
所以,墳,是象其形,夯土以成,疊嶂藏貝;墳,卻是道其實,為文化保存之一用。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墳”與“墳”有相同之處,慢慢地老百姓就把其通用了。據說秦皇地宮成后,封土為陵,其形如山,當時就有人稱之為“墳山”,今天鄉間稱墳猶存此說。因為帝者以一身為天下率,於是王公貴族、普通老百姓也跟着學,但會非常的遵從聖王教誨,絕不會佔居良田,也不是隨便找塊地方,而是請專門之人用專門之法也即請風水師用風水術溝通天地,非是大功大德者,不會起土下葬。
因為禮崩樂壞,孔子曾有一次略帶無奈的說起對當世“隆禮”的苦衷:他說有人問人死後有無靈魂,如果給他說有靈魂吧,他可能不把眼前盡人之責作為首要的事,而會用偏心去與鬼神做交換,實在是走錯了道,走到邪道小道上去了;如果給他說沒有靈魂吧,那些不肖之子可能父母死後拋屍荒野也不管。孔子一生“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實在是艱難地挽救世道人心,使為人的基點不致於徹底崩頹,而廣興私學,正是要歸正教道,以救正天下,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者之培養,也為後世歷史培養人才立下了基本模式。對墳之禮制的規建,也象後來佛道教建像樹塔一樣,本不是為了人去膜拜偶像,而是助人正念,修正身心的,而後人,尤其是今人完全不知其內涵,所為所做,多是非常可笑的,而且立墳與塑像一樣,偏離先聖本意,成了世人寄託情感,或炫耀其世俗功利和名聲的資本了。
歷史上有才有德,愛民勤政,公心很大的人物,人們會願意把他埋骨於自己的土地里,沾潤仁義德澤,因為這些了不起的生命,他的身體儘管只是載體,容納他(她)的墳地卻已經成了一個符號,成了一個標榜。西子湖畔,有岳飛和于謙的墳,後人贊之“賴有於岳雙少保,人間從此重西湖”,為他們建廟立碑,頂禮膜拜,敬心景仰。岳武穆墓前,還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侫臣”之千古妙聯,可見忠直仁者 ,大德高人,其死猶榮千古,連埋覆他們的塵石也因之蒙受莫大的恩榮,因為世間最香莫過俠骨,最貴莫過德行!
可笑今人,對孝的理解如此變異,因為不了解墳之內涵,墳之功用,瞎忙胡鬧。普通鄉間,尤其如此。山林間這些遍處起的土堆,無益觀瞻不說,還透出一種死黑之氣,令人非常不舒服。其實山林鄉間“魃魅魍魎妖魔鬼怪”一類的低靈確實不少,在普通鄉間,因為一般人們的意識低下,他們的生活處境常常就是動物性的,人很難有高等的正念,正神也就放鬆看顧,那這些低靈就能鑽這空子,來起一定的作用。然後鄉間人愚昧無知中去拜這些低靈爛鬼,又更為高層神祇所鄙,更加不去管,這個惡性循環一旦形成,這裡的生命就太可憐了。
中原一帶,我們這一期文明從黃帝開始,通過道德文化的散布,從內在提高老百姓的思想道德意識,同時佛道兩大家這些歷來的修道者也在大力清除這些低靈惡物。這些東西就逐漸的往中原周邊區域逃。這些東西相互勾結,它們所帶的場中就會形成瘴癘之氣,由於這種東西的密度很大,歷史上已經結合成很大的勢力,一般外來的人光從肉身身體來說都很難抵禦,也很擔憂,這就是歷來士大夫們很怕被貶於嶺南、西蜀、雲貴的原因。
以西蜀為例,當年漢朝創立五斗米教的張道陵天師到西蜀前,雖然經過李冰治蜀,這裡成了漢中平原之外國家又一大糧倉,但是民俗也是很低下的,定時要將活的牲口甚至用人來祭祀這些低靈,直到今天,都江堰水節中也還有相關的流俗痕迹,其結果就是直接導致另外空間這些邪物的管控。李冰以後,它們以都江堰為界,與正的力量划江而治,但那時低層空間正的因素還不夠強,所以歷史上一直都在改造它,天師張道陵在大邑鶴鳴創教后,帶領徒眾到了青城,居洞修行,大量驅趕盤踞於此的邪魔勢力,斬殺甚多,並寫下道令,將逃脫的低靈爛鬼大量驅趕到今甘孜、阿壩、涼山一帶,後來這些地方又為藏人所進入,藏傳佛教大展神通,降伏和消滅了許多。
那麼這裡要說的是由於邪魔低靈爛鬼控制了一定的低層空間,形成一個勢力后,這些東西也要收集役使手下的,於是這些地方淪落的平常過世者,特別是沒有安葬在穴位上的,也就容易受這些東西的擺布。 如果這個人在世時懂得行善積德之理並積極去施行,後事也請風水師按照風水之法進行穴位安排,就能擺脫這些低靈惡物的奴役。我們前文說過,穴位也是根據一個人的福德進行安排的,就算一般的小老百姓,不是那種大德之士、一生也沒有甚麼大的功績,也可以安排一些“平安地”給他。“平安地”指無富無貴,但可以一生平安,沒有甚麼大災大難。這種地很多的,各地鄉間到處都是。古時人心誠心靜自然福壽齊全,可以享用這種“平安地”。
風水一脈最著名的宗師級人物——唐朝欽天監官員楊筠松,民間送其號謂“救貧仙人”。就是因其多在民間給普通小老百姓點了大量的“平安地”,並把風水術從皇家秘藏術法傳入民間普及,培養出很多民間風水先生,雖然大多不得風水真傳,但卻能知曉一些風水之理,會點平安地等低品級穴位。
從天象變化到人世間的布局來說,當人世間出現大量的“平安地”,量變引起質變,最終會形成繁榮穩定的大王朝盛世,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國民大多為中產階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