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烧过,随身携带的弹药竟没爆炸?——邱少云死因之谜
本帖最后由 诚毅 于 2014-10-15 14:13 编辑邱少云,人造的英雄典型?
http://www.botanwang.com/sites/default/files/styles/large/public/field/image/%E5%BD%A2%E8%B1%A1%E4%BF%8A%E6%9C%97%E7%9A%84%E9%82%B1%E5%B0%91%E4%BA%91.jpg?itok=yUNnJady
1953年8月30日,中共志愿军党委追认邱少云为中共党员。
中国人对于邱少云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因为只要上完小学的学生,就都学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正是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英雄”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光辉事迹”。
根据官方文献,邱少云是四川人,1949年12月参军,1951年3月随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在其所属部队500人埋伏在联合国军阵地前、准备进攻时,联合国军盲目发射的一发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并迅速将其全身燃著。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因此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然而最近,湖北省安陆市乡村教师廖忠明把《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情节失真的疑问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廖老师认为,“邱少云英雄事迹”中至少有三处内容不符合军事常识:
1、邱少云在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等)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武器是怎样处理的?他不是只能一动不动吗?如何转移武器?文中只字未提。
2、邱少云埋伏的地点距敌人只有60多米,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声,这让人难免产生疑问。试想,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周围的冬草也都烧光了,但居高临下的敌人大白天为什么不能发现目标?
3、文中资料表达模糊。一个“中午时分”就是几个小时的误差,整个潜伏部队究竟多少人?在山坡的草丛中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歼灭的“全部敌人”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数字连老师都不知所云,何况是小学生?
于是,官方在更新的宣传文字中,将这段细节改为:“为防止携带的爆破筒和子弹遇热爆炸,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轻轻地将爆破筒推向一边,将子弹埋到土里”,可这引来了更多的疑问:这样的动作难道不会被距离并不遥远的联合国军发现?难道周围的战友没有一人沾上火星?他们难道都与邱少云一样一动不动,身上的弹药也没有爆炸?
在质疑声中,真相似乎开始浮出水面。曾担任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表示,当时在前线潜伏的仅52人,由他担任现场的最高指挥官,邱少云负责埋伏在最前方,负责剪断敌人的铁丝网,而邱少云附近并没有传言中的沟水可灭身上的烈火,他也并非第一个阵亡的士兵。这位排长还提到,他在出勤务时曾经过邱少云的老家,并见过其母亲,此又与官媒所说的“邱少云自小失去双亲”不符。
而另一篇质疑文章《邱少云,值得怀疑的英雄》则提供了不同的讯息,文章指出,当时邱少云不被战友们视为是一个具英雄潜质和牺牲精神的人,甚至对即将执行的潜伏任务充满了忐忑与恐惧。然而在官方报道中,他却从一个落后分子瞬间跃升为特等英雄人物。该文作者根据多方事实推断,真实的邱少云很可能是被燃烧弹直接击中致死,不存在所谓“忍痛烧死”的情况。
同样,有专业人士从医学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因为人对突如其来的剧痛会产生反射动作,无法经大脑下达忍耐的指令,因此邱少云在遭到燃烧弹击中后,会立即进入昏迷状态无法动弹,最后在无知觉情况下被烧死。
时至今日,邱少云的真实形象依然扑朔迷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