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邦:自己香港自己救——追求「自立」非独立
2015年1月05日 转载)
占领行动落幕接近一个月,相信各支持者都趁这段年尾时节反思、总结、探讨,寻觅「雨伞运动」的后续行动。笔者觉得,下一步,应该追求香港的「自立」。
寻求「自立」,超越政治挣脱现有框架的制肘
「泛民」落得「两面不是人」的境地,正是顺从现有政治框架的恶果。这些政党及社团(民阵)热衷于框架下的「选票」、「议席」、「支持率」游戏,于是天天游行大喊「我要真普选」吸引支持,但「雨伞运动」发生后立即龟缩免得罪「和理非非」;这边厢嘲弄建制派「蛇斋饼糉」和「成功争取」,那边厢乐不彼疲地搞「工展一日游」和挂横额。「两头唔到岸」,自然「两面不是人」。
占领行动,正正示范了跳出现有框架的后果 — 唤醒民众、震撼政府、鼓励集思,凝聚行动,三个月内民间的民主进步超过过去三十年。
「自立」,就是在各个领域摆脱政府、中央、财阀过去二十年制作的框架,为各领域带来「雨伞运动」在政治层面般的震荡。
这些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民生政策、经济、教育等;各式「自立」行动,其实已经有苗头,只待市民大规模支持 — 简单如支持良心小店、抵制中资银行、争取海水化淡、「光复」上水、民间民主教室、用网上媒体而非维稳报章,均为例子。
各领域「自立」,带来「协同效应」增强震撼效果
「雨伞运动」规限于政治层面,犹如集中攻城门,只要政府官员集中人手死守,市民难以突破;而且政治层面的行动,未必适合全部支持者,等同浪费支持力量。
从各方面寻求「自立」,等同拉阔战线,并且开辟新的攻城手法;官员人手和板斧有限,不能一一对应,终自曝弱点让人民攻坚。
超越政治层面行动,可以令政府以外的框架拥护机构(大财团、蓝丝企业等)受压,为盲目支持政府欺压市民的机构换来恶果。这些惩罚对大机构可能不会带来巨大冲击,但因此获得额外营收的本地小企业,就大有增强声势的效果,促进发展。
推广不同的「自立」行动,亦让选择多元化,吸引支持者自选参与;参与者能按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参与程度和投入度应会提升,有利运动长远发展。
营造框架以外的更佳选项,框架之疲弊更明显
一次「雨伞运动」,政府与建制派就被「现形」,出现录音机高官、猪一样的议员、为钱出卖良知的蓝丝、践踏法治的黑警。试想若类似行动在其他领域催生,社会各界「牛鬼蛇神」无所遁形。
「自立」提供框架以外的选项,使市民减低对框架的依赖。五毛喜欢说「若不是中央关照,你们这些港猪.」或「你们靠内地吃饭,怎能反对内地」?这些歪论难以清脆地驳斥,是因为「瓜田李下」,有理说不清。假如经济「自立」成功,大增香港从中国以外的外汇收益,又或是原材料「自立」,透过工厦式农业减低内地食材入口,到时候任五毛再疯癫,也难以含血喷人。
「自立」比「独立」及「本土」更深远
坊间不少社团提倡政治「独立」,又或是加重「本土」论述。老实问一句,要是今天香港独立,又怎样?水从东江来,钱存中国银行,中港通商频繁,不会因独立而改变,香港咽喉依然被中国紧紧握着。
至于「本土」,出发点很好,但程度低,主要涉及资源运用,资源来源和开发着墨不足,依然脱离不了内地和政府大幅牵连。
「自立」,以「香港有能力自力更生,不用时刻依靠内地和政府制度」为出发点,追求纠正现时香港与中国过分牵连、以及过分依赖政府供给的根源问题。一旦拨乱返正,香港将大有喘息空间和发展自由度。
「自立」运动有前车可鉴
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甘地提倡印度人民拒绝入口英国棉布,重回古时印度自己种棉、家家户户在家纺纱织布。结果英国对印度贸易额大减、触发英格兰纺纱业低潮,印度反客为主牵扯英国,催生独立的本钱。
第二个,是香港。没错 — 自五十年代起,香港虽然资源贫乏,但从未低头乞求英国施舍,凭自己的能力累积财富和资源。五毛当然会说这是中国的关照,但别忘记直到1978年,中港基本封关,那至少证明香港的确能自立,不用过分依靠某一方。
「自立」暂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且某些策略需要小心施行,效果也需要一段时间再能显现。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香港不应惧怕踏出第一步。篇幅有限,「自立」的其他方面将另文探讨。
来源:香港独立媒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