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a88 发表于 2015-1-23 14:14:14

道德高尚 感人向善的黄叔度





孔子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黄叔度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道德感召力的人。



黄宪,字叔度,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出身贫贱,以德行着称.。他本是一个牛医的儿子。然而少年好学,满腹经纶,道德高尚,名动官府。连朝廷的三公之一周藩,都钦佩地奉为圣贤,公开承认他的人品和学品在自己之上。



《后汉书》记载了一些黄叔度的故事。



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他对结交朋友极其挑剔,认为只有陈蕃、黄宪这样有高雅品操的人才够资格做自己的朋友。周乘常常公开对别人说:“我要是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的话,庸俗贪鄙的念头就又会萌生了。”在周乘看来,黄宪言行可以祛除自己心中的杂念,仿佛一剂通气清心的良药。



戴良,字叔鸾,是黄宪的同乡,也是当世的名士之一,《后汉书•逸民列传》有其传。戴良少时自视颇高,有“独步天下,谁与为偶”的大言。一次戴良拜访黄宪回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戴良的母亲就问他是不是又去见过那个牛医的儿子黄宪了,戴良无限感慨的说“我不去看黄宪,并不觉得自己学不如人。但见过他之后,就觉得黄宪实在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叫人没有办法揣摩,无法企及的。黄宪就是我的老师啊!”



戴良这样一个狂放不羁的人见到黄叔度却“未尝不正容”,甚至怅然若失。特别是他竟引用《论语•子罕》里颜回赞美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来称赏叔度之为人,不是真心服膺何至于此?



因戴良的母亲管黄宪叫“那个牛医的儿子”,也就落下了一个“牛医儿”的典故,“牛医儿”一下子成了有才学、有风度的人的代名词,李商隐有诗云:“今年牛医儿,城社更扳援。”



颖川人荀淑,字季和,游历到慎阳的时候,在驿站里偶遇了当时年仅十四岁的黄宪。几番交谈,荀淑对黄宪这少年的才学和胸襟肃然起敬,拉着黄宪的手,把他看作自己的师范。如果按照年龄来看,荀淑是黄宪的长辈,但是出于对黄宪学识和操守的钦佩真是不耻下问了。荀淑后来遇到袁阆,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知道你这地方有个颜子吗?”袁阆马上就意识到荀淑指的是黄宪。当时的人们也都跟着荀淑称黄宪为“颜子再生”。



荀淑是汉末名士,素有“清识难尚”之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重量级人物在旅店里邂逅十四岁的黄叔度,言谈之间,竟然惊喜得挪不动步子,不仅称其为“吾之师表”,而且将其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这在“声名成毁,决于片言”的汉末自然非同小可。



郭林宗年青的时候到汝南去,先拜访袁阆(袁阆与黄宪是从小就一起长大的朋友,有学问才识的名声)只见了一面就走了,等到拜访黄宪,却在他家留住了好几天。人问其故,郭林宗说道,黄宪的涵养和胸怀像浩瀚的万顷波涛一样,沉淀过滤不改清澈,翻动搅拌也不会混浊,其才能是难以揣测的。而相比之下袁阆就好像一眼泉水,虽然清澈但很容易被看透,其涵养和胸怀是不能和黄宪相比的。



郭林宗对黄宪的推崇被后人看作是知人识人的典范,故魏万有“宣父敬项橐,林宗重黄生”,李翰有“王允千里,黄宪万顷”的说法。



黄宪对于仕途既不像当时有些名士自命清高,刻意回避;也不会去急功近利,刻意钻营,一切顺其自然。他被推举为孝廉,人也到了京师,在京师待了一段时间,没有做官就回去了。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核心的,一个人的声望不完全取决于富贵贫贱,或社会地位,而是依据道德和学识。黄叔度虽然贫寒,但他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渊博的学识为人们所称赞。上至三公之一的周藩,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他赞颂和敬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高尚 感人向善的黄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