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之子答徐焰问
http://www.haiguinet.com张道宇(张灵甫之子)答国防大学徐焰先生问
2015-1-29 18:05
一、 问:国民党当局抹杀共产党抗战业绩?
答:我非国民党党员,自不宜越俎代庖,不过就我所见,何应钦将军所著「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当中,对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同抗战一事并无避讳,近期台湾发行抗战纪念月历,亦将黄埔一期左权将军纳入,纪念抗战,中华儿女责无旁贷,对真正有贡献者,应无分党派,共同缅怀。
另在台北国史馆寻访先父档案过程当中,我也发现该馆业已公开的档案当中,有很多关于八路军初期参与抗战史料,都提供大众了解,我仅抄录几则目录索引,供徐焰先生研究,如果徐焰先生不弃个人并非专业学者,我也很愿意尽我所能,取得内容供其了解参阅:
中国红军电告全国军民团结一致对外共御日寇,朱德毛ZD等电蒋中正力驳八路军游而不击之说陈述共军抗日战况并号召共同抗日。(1937年)
朱德彭德怀电林森蒋中正等红军已遵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即就职现已东进杀敌。(1937年9月3日)
朱德彭德怀电蒋中正中央社中央日报第八路军办事处等综合第八路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激战经过并缴获军用品等捷报。(1937年11月2日)
朱德彭德怀电军事委员会中央社第八路军办事处截击沾尚广阳及工云平鲁间日军经过并消灭日军与缴获军用品等捷报。(1937年11月11日)
朱德彭德怀电蒋中正第八路军挺进队攻克满城与平汉线于家庄车站情形及刘伯承师袭占赞皇城经过。(1937年11月13日)
朱德彭德怀电蒋中正拟请迅集结预调入山西部队于灵石平遥及由第八路军截断正大同蒲并以汤恩伯部抵抗正面日军将华北战局仍能可为。(1937年11月13日)
二、 问: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
答:先父毕业于黄埔四期,抗战爆发前,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学生任军长比例为10%(7名)、任师长比例为11%(20名)。先父当时已为团长,而非营长。
军人既投笔从戎,自以服从命令、达成任务为唯一目标,其他个人职位等事,在战时生死交关之际,皆为过眼浮云,无由选择安排,当时军人更无为自己争取曝光度等可能,或与今日环境有所不同。
至于对于国家贡献,是否必然与阶级职务有关?抗战初期首先击落日本军机之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领孤军一营力守四行仓库之先父同期同学谢晋元,与舰同殉之海军中山军舰舰长萨师俊等,皆未指挥过任何会战,但其赤忱忠荩,当已与日月不朽,民族同寿。
三、 问:张灵甫与立德、立言、立功?
答:徐焰先生以三不朽标准「立德、立功、立言」检视先父生平,鹄的高远,其中吴先太夫人之事,诚属悲剧,其中真实状况究竟为何,身为后辈,不敢妄加揣测。
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个人粗浅认为,先父以奇兵攻张古山,此其智;读军人不宜出国养兵公告,立刻束装回国,此其信;为官兵改善伙食,爱护年幼官兵,此其仁;于战场上身在前线,亲临指挥,此其勇;长年所在第七十四军官兵军纪良好,守必固,攻必克,此其严。
先父毕生,以军人武德为标竿自诩,人非圣贤,不能尽善尽美,但其努力过程,应仍有斑斑事迹可供徐先生深入了解。
四、 问:张灵甫与汪精卫?
答:汪精卫早年追随国父革命,在被捕入狱时,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语,为人所熟知敬重。
但如果谈到对日抗战,徐焰先生将先父汪精卫混为一气,个人认为引喻极其失当,抗战八年,先父与所有前线官兵,从未放弃军人气节,始终奋斗牺牲;汪兆铭身任党国要职,觍颜投敌,中国国民党中央决议开除其党籍并撤除一切职务,国民政府明令通缉汪兆铭,海内外各地纷纷声讨严惩,与先父的精神如何应该相提并论?
五、 问:谈汤恩伯、杜月笙、刘文彩有无贡献?
答:一位大陆历史教授曾经跟我说过他对人物评价的标准:
全面考察历史人物的全部实践活动,看其对当时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起了推动促进作用,还是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前者即予肯定,后者即予否定。如果两者兼而有之,则分别情况,视其大小,予以恰如其分的判定。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方法论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徐焰先生特别指出汤恩伯、杜月笙、刘文彩几位,我仅就汤恩伯及杜月笙两位,提出个人所知。
汤恩伯将军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抗战初起,汤将军于日军进占北平后,于南口沿线率部抵抗日军,迟滞日军达十八天,完成上级交付任务,又于台儿庄夹击日军,造成大捷,日本方面史料与研究人员,至今仍肯定汤将军为中央军主力之一,是日军的顽强对手。
汤将军所部,在抗战期间先后扩充,最后反攻之前,编为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期间,该部曾经参与历次战役,包括南口战役、漳河战斗、子洪口战斗、鲁南战役、鲁南苏北会战、鄂南会战(保卫武汉)、鄂北会战、冬季攻势(第二次鄂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中原会战、桂黔边区战役、湘西会战、黔桂反攻等,抗战后由第三方面军副参谋长苟吉堂将军编为「中国陆军第三方面军抗战纪实」一书。
汤将军于中原会战失利之际,曾对自身痛加检讨,但河南遍地灾荒之际,该部也曾筹赈放粮,改吃黑馍以慰问灾民,上述情况都有第一手的原始史料,其中孰是孰非,显然还有待于我们研究。
杜月笙先生在抗战期间,曾经协助淞沪抗战、敌后工作、避免敌伪政府成立等,确实有其贡献,试列举现存电报一二,以了解抗战期间杜月笙先生所作所为:
王晓籁、杜月笙等电蒋中正:遵当继续尽力劝募催缴沪商认购之救国公债。(1937年7月20日)
蒋中正电张治中,嘱杜月笙统制上海便衣队并委其为司令部总参议。(1937年8月5日)
杜月笙、王晓籁、钱永铭电蒋中正:查军粮、车辆等军需品极待补充,惟国人募捐缓不济急,及恳请迅赐中央银行等先行垫一百万元再俟由救国捐募集成数归还军用。(1937年8月14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上海特务工作已与防军联系,分配破坏敌人前线机关、缉捕汉奸等任务。并已请张文白、戴笠转呈成效,另已将日前领到军器分发应用,当益努力工作。(1937年8月25日)
杜月笙电军事委员会转周至柔,钦仰梁(鸿云)队长为国捐躯并请代伸慰劳空军奋勇抗战之忱。(1937年9月3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遵与张发奎协商构筑国防工事并已备办器材征集人工。(1937年9月16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谨辞上海行动委员会委员,俾上海应付各方问题,惟仍以分区担任,并将已召集人员交戴笠点编差遣,及先行照旧自行筹划经费。(1937年9月18日)
杜月笙、钱永铭电蒋中正:淞沪后方竭力集合上海社会力量报效,惟沪南不守、全沪被围,乃不得以结束后援会赴港待命。(1937年12月5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概陈华中临时政府组织成员,有唐绍仪等,及请对为日方所弃诸汉奸予以惩处,以儆校尤。(1938年3月8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概陈拟设法将许崇智、章士钊等人带离上海南下,及华中伪政府未如期成立原因。(1938年3月22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吴佩孚表示在平虽应付极感困难然决不失人格。(1938年6月24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周佛海、高宗武经职与戴笠相劝后均表明决心拥戴领袖并将劝告汪兆铭请予两位自新机会。(1939年3月27日)
蒋中正电杜月笙:酌量接济许崇智并询代发接济费数目以便归还。(1939年7月11日)
杜月笙电蒋中正:函告各方同志,严加防范汪兆铭等逆发函虞洽卿各公团等强将列名默认该伪政权之举。(1939年10月27日)
蒋中正电请杜月笙代为招待杨庶堪。(1939年11月16日)
王正廷、杜月笙、刘鸿生电罗卓英:拟增派医队前来(远征军)服务确定后电告。(1942年11月27日)
戴笠呈蒋中正:呈核与杜月笙商洽上海抢购物资情形。(1943年8月26日)
六、 问:「项庄舞剑」与两岸共同纪念抗战
答:伦敦奥运纪念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以罂粟花缅怀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阵亡将士,这样的传统,经历百年,英国人从未忘记。
我与徐焰先生同属中华儿女,说着一样语言,分享共同文化,尝着同样食物,我们之间并无任何深仇大怨,实在不解何有项庄舞剑之说,纪念抗战,传承抗战,发扬抗战,我有一份责任,徐先生也有一份责任。
抗战胜利已经七十个年头,我所遗憾的,抗战史料仍分散于两岸、海外,许多乏人研究,年轻一代说起抗战,不是以讹传讹,便是漠不关心。
我所忧虑的,是日本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本记述他们在中国战场所作所为的书籍,相对于此,去年最为卖座的小说与电影,是思想极为偏激的右翼作家百田尚树作品「永远的零」,片中以神风特攻队飞行员为主角,票房达到87亿日圆,在年轻观众当中影响深远。
徒然指责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不足以使其国民了解问题,我们应该自问,对这段历史了解了吗?如果今天有位日本朋友造访我们,我们是否能够清晰扼要地使他了解,当年日本军阀的侵略野心,对两国人民造成的严重伤害?
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台民身受其害,不甘屈服者,或者先后起义反抗,或者设法回到祖国参加抗战,我个人所知道的,便有邹洪(保定八期 / 台湾新竹)、陈岚峰(日本陆军士官第十七期 / 台湾宜兰)、黄国书(日本陆军士官第十九期 / 台湾新竹)、王民宁(日本陆军士官第十九期 / 台湾台北)、苏绍文(日本陆军士官第二十期 / 台湾新竹)、陈汉平(日本陆军士官第二十期 / 台湾高雄),近二十年因部分政治人物别有用心,刻意淡化抗战史实,甚至将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以日本用语「终战」称之,以徐先生的远大抱负,我想了解实情之后,一定会想要多做些工作,使两岸民众都能够深刻了解抗战的壮烈史实与深刻影响。
我们中国人民在黑暗和绝望的时代,都秉持我们民族一贯的忠勇仁爱,伟大坚忍的传统精神,深知一切为正义和人道而奋斗的牺牲,必能得到应得的报偿。全世界因战争而联合起来的民族,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尊重与信念,这就是此次战争给我们的最大报偿。
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时,聆听这段胜利宣言,思念父亲走过的抗战岁月,个人心中感慨无限,我愿与徐焰先生共勉,为研究抗战、传承抗战、宣传抗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吊慰所有殉国抗战官兵在天之灵。
张道宇的回复有理有据,但这一句似与事实有出入——“我所忧虑的,是日本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本记述他们在中国战场所作所为的书籍”——日本对这场战争研究非常的细致深入,并无避讳,即便在日本乡野的图书馆中,都随处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战争记述与研究的书籍,各种观点杂陈。
原文见: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572629&boardid=1&page=9&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