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江泽民的人生曲线
袁斌:江泽民的人生曲线【阿波罗新闻网 2015-07-18 讯】
作者:袁斌
大陆一著名作家甚至公开称江泽民的“死去活来”为“抢救活一个油尽灯枯的老孽障”,并骂其“杂种”,注定要遗臭万年。环顾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被自己的国民贬损到如此地步,你能说出几个?经过4年的调查取证后,阿根廷联邦法院又宣判江泽民及罗干针对法轮功学员的群体灭绝罪及酷刑罪成立并下达逮捕令。同年11月,西班牙国家法院的法官伊斯梅尔‧莫雷诺也下令,就法轮功学员在华遭受酷刑折磨案,对江泽民、罗干等人以“酷刑罪”,“反人类罪”,“群体灭绝罪”等提起公诉。
除了少数幸运儿,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一根有起有伏的曲线。
纵观江泽民的人生曲线,按说爬上中共总书记这个官位那会,应该是他人生的峰顶,但其实不然,因为总书记虽然是中共名义上的一把手,但在大政方针上仍得听命于“总设计师”邓小平。君不见,江那时见到邓,就像小媳妇见到婆婆,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据说就连邓家的工作人员,他都不惜躬身巴结。
那么如此说来何时才是江泽民一生真正的峰顶呢?我以为是他开始镇压法轮功的时候。
此话怎讲?有媒体不是报导过么,当时七个常委中,六个常委不同意镇压法轮功,但江泽民非一意孤行不可。朱镕基就说了句:“让他们炼吧”,江泽民竟然恼羞成怒,斥为“糊涂”,朱镕基从此不再做声。可见在镇压法轮功这件事上,江泽民完全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凌驾到了整个中共政治局之上,他的权势确实在那会达到了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的高度。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盛极而衰。意思就是说事情发展到了极致就要向反方向转化。江泽民的人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当他镇压法轮功,跟真善忍为敌,权势达到一生顶点时,他不曾想到他的人生却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想当年,狂妄自大的江泽民自以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有无所不能的无产阶级专政做后盾,竟然歇斯底里的狂喊“三个月消灭法轮功”!但三个月过后,法轮功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迫害浪潮,得到了全世界各国正义人士的鼎力支持。从此,只要江泽民踏出国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当地法轮功学员的抗议,因此在国际舞台丢尽了脸。
岂止于此!2004年,由“看中国网”发起,海内外又兴起了一股“踩江”风潮。所谓“踩江”就是把江泽民在各个场合所丑态百出的照片放在地上,使劲的去踩。被国人痛恨的中共高官不少,但之前我还没听说有哪位享受过如此殊荣,可见人们对江泽民的痛恨何其之深。
接下来,2009年,历史学者吕加平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宣称江泽民有严重历史问题。这年12月1日,吕加平发文指出江泽民和他的生父都是日伪汉奸,并宣称江泽民是苏俄奸细、假中共地下党员和假“烈士”子弟,简称“二奸二假”。一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海内外。
没隔几天,12月17日,在经过4年的调查取证后,阿根廷联邦法院又宣判江泽民及罗干针对法轮功学员的群体灭绝罪及酷刑罪成立并下达逮捕令。同年11月,西班牙国家法院的法官伊斯梅尔‧莫雷诺也下令,就法轮功学员在华遭受酷刑折磨案,对江泽民、罗干等人以“酷刑罪”,“反人类罪”,“群体灭绝罪”等提起公诉。虽然江泽民还未能受到审判,但这一来可以说真是名声扫地了。
祸不单行的是,2012年7月,大陆山东新闻网和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竟不约而同的报导了江泽民的死讯。许多民众听说后,或买香槟庆贺,或呼朋引伴到饭店大嘬一顿。后经认证得知江只是脑死亡,许多民众竟然燃放起了鞭炮,炮竹上还绑上江的照片。显而易见,中国民众是在用这种方式望其速死。虽说当年10月份江泽民病歪歪的被人扶着参加了一个会议,露了个脸,可是对他憎恶,愿其速死的大陆民众更因他的复出,增加了对他的怒斥。大陆一著名作家甚至公开称江泽民的“死去活来”为“抢救活一个油尽灯枯的老孽障”,并骂其“杂种”,注定要遗臭万年。环顾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被自己的国民贬损到如此地步,你能说出几个?
一转眼到了中共十八大后,新上台的习近平和王岐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矛头直指江派势力。随着薄熙来、徐才厚和周永康的相继落马,江泽民的亲信一一被剪除,此时的江泽民真的成了气息奄奄的江蛤蟆,虽然还在那里拼着老命挣扎,但谁都认为它苟延残喘不了几天了。
更让江泽民尿裤子的是,自从大陆法院前不久实施“立案登记制”以来,民间控江大潮风起云涌。据有关媒体报导,从5月到7月9日止,已有逾6万名大陆法轮功学员及家属给中共最高检察机关递交了起诉江泽民的诉讼状副本,其中仅7月3日至9日一周内,就有超过16696人(13648案例)控告江泽民。由于网路封锁和资讯传输的不便,实际数位恐怕还止于此。可以预料,江泽民被押上法庭受审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可见,自从向法轮功举起屠刀后,江泽民的日子真是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他的人生曲线再次印证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一个有权的恶人尽管可以得势逞凶于一时,最终却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矣。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