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k8821 发表于 2015-10-28 22:31:20

《源氏物語》:日本的《紅樓夢》


作者 呈工


問世千年,世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描繪的愛與恨、情與仇、放縱與剋制、豪奪與奉獻、物慾與倫理、私利與公德、人性與佛性……至今啟迪無數讀者,在無名的哀傷中去思索人生真諦,回歸人性的原點。

時下之日本,經濟蕭條,社會多事,人心惴惴,一派深秋蕭瑟景色。不過,闃寂中卻有一支古歌,給日本社會帶來一絲溫馨和慰藉。這便是近日在日本走紅的「源氏物語千年紀」。

2008年11月1日,在日本古都京都,隆重舉行了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刊載一千周年的大型慶典「源氏物語千年紀」,凡兩千四百餘人列席,天皇與皇后也蒞臨會場。大會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並宣布將11月1日定為日本的「古典日」。

《源氏物語》被譽為日本最幽美、凄婉且恢宏的古典小說,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作品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西元1001年至1008年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該書頗似唐代的傳奇、宋代的話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韻味,加上書中多處引用中國古籍中的詩句和典故,使該書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氣氛。

全書以日本皇族源氏家族為中心,主要描述了宮廷貴族男女的愛戀與情仇、人性與倫理、宮廷權斗,以及遁世出家等。該書題材和著墨點染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又被稱作是日本的《紅樓夢》。

隨著《源氏物語》刊載千年的2008年的到來,《源氏物語》熱在日本漸次升溫,官、學、民、媒體等紛紛登場,與《源氏物語》相關的史料、專著、知識介紹等一應書刊年紛紛問世,各種展覽會、研討會、文化觀光等更是層出不窮。至11月1日的「《源氏物語》千年紀」,此熱潮達至沸點,令人目不暇給。

將11月1日定為「古典日」的緣由是:《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於寬弘五年(1008年)11月1日的日記中,記述了宮廷貴族藤原公任詢問《源氏物語》的有關故事情節。這是迄今所發現史料中對該作品的首次記載,同時也旁證了該小說當時業已在宮廷被廣為傳看。為振興傳統文化,日本一些學者提案於2008年舉行《源氏物語》千年慶典,並將11月1日定為「古典日」。該建議備受重視,並被日本有關部門採納。

紫式部的《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平安時代宮廷女官,她大抵生於西元973年,卒於1031年。其父藤原為時,曾官拜越前守(相當於現福井縣知事),其母為藤原為信之女,二者皆出身歌人學者之書香門第,並承繼家學。紫式部自幼思敏才穎,但卻為女兒之身,為此其父頗為惋惜。

西元999年,紫式部嫁與藤原宣孝,生有一女,但婚後兩年,宣孝病故,紫式部從此開始了孤寂的寡婦生涯。

由於紫式部才華超群,1006年(一說次年),出仕一條天皇的中宮彰子之女官。一般認為,《源氏物語》是在丈夫故世后開始執筆,在為官期間或退官后完成的。除《源氏物語》以外,紫式部還著有《紫式部日記》、《紫式部集》等,對日後的日本文學影響頗大。《源氏物語》在世界流傳甚廣,已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在中國,最為完整的譯本為豊子愷的《源氏物語上・中・下》,在台灣的譯本有林文月的《源氏物語上・下》等。另,新譯通俗版本日前又在上海付梓面世。

悲歡離合,人生如夢

《源氏物語》凡三部,共五十四卷,洋洋百萬字。各卷均有卷名,如《桐壺》、《空蟬》、《若紫》、《夢浮橋》等,但疑為後人依據該卷主人公名字等所附加。

第一部與第二部,主要以桐壺帝之次子光源氏為主人公,以他對空蟬、夕顏,以及帝父妃子藤壺宮等多名女子的思慕、相戀、私通、婚姻生活等為主軸,描繪了他人生的輝煌與失意,以及了悟人生、削髮為僧等人生歷程。第三部,主人公則以熏為主,依然是描述貴族們的多重戀愛、婚姻生活、感情糾葛、人生煩惱,以及遁世出家等。

關於小說的主題,眾說紛紜,其中源學專家池田龜鑒的觀點則頗具代表性。他認為,《源氏物語》的主題是「光明、青春與爭鬥,死亡與超越死亡。」

從美學角度看,《源氏物語》不僅語言婉約優美,情景描述動人,心理描寫細膩入微,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而且,通篇更是洋溢著一種「淡淡的哀傷」。這一源於人之本性且為大和民族固有的情感類型,尤其是在平安朝這一頗具文化魅力的時代背景襯托下,使其越發具有牽動人心的凄婉之美。這一文藝美學手法,既是平安時代的共同美學觀,更是《源氏物語》妙筆生花之所在,其對日後日本文學、文化的影響之深遠,是難以估量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朝時代,貴族們的文化修養主要以漢文為主,而假名則多為女子們記述所用,被視為女性文字,屬旁流文化。紫式部之所以能將《源氏物語》打造成為一部曠世名著,與其成功的駕馭了假名文字該是不無關係的。

千古一夢,今日可醒?

愛與恨、情與仇、放縱與剋制、豪奪與奉獻、物慾與倫理、私利與公德、人性與佛性……在享盡了情愛與榮華后,伴隨主人公們的,常常是突如其來的不幸與無名的哀傷;在實現了人生輝煌后,依然感到人生的孤寂與無助。這一相去無幾的人生境遇,迫使《源氏物語》的主人公們不得不去思索自己的人生,自我的存在意義,從而了悟人生真諦。當然,與光源氏及浮舟等「超越死亡」的人生升華相對,熏最終依然是深深沉浸在情與愛的苦海中,飽受悲歡離合的煎熬。

大千世界,愛深情重;五味人生,亦真亦夢;人生舞台,匆匆過客;一夢百年,何時可醒?這一主題,是一條流淌在《源氏物語》深層的地下暗河,她雖然藏身隱形,但卻川流不息,並無時無刻不在濕潤著這塊蔥鬱繁蕪的人生大地,只有善於挖掘人生者方能覓見她的倩影,並體味到她的價值所在。

有趣的是,《源氏物語》現代語的翻譯者之一、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本次「千年紀」及設立「古典日」提倡者之一的瀨戶內寂聽(俗名晴美),在歷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亦削髮為尼,整日伴隨青燈古佛,與光源氏及浮舟等殊途而同歸。

當然,了悟人生真諦,未必非要受戒出家,抑或洗禮入教,而更重要的似乎在於:身置俗世卻能擺脫情藤的纏擾;身置亂世卻能棄惡從善,並能不失時機的升華人生。這,是否就是瀨戶內寂聽本次提議的本願初衷,尚不得而知。但有一點該是可定的,今人讀古典的更大意義,就在於藉此可以得到人生啟悟,回歸到人性的原點,向善求道,重塑人生的輝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源氏物語》:日本的《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