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接连废黜胡耀邦与赵紫阳(图)
本帖最后由 FXFX 于 2015-12-7 08:49 编辑邓小平最初推行改革开放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种出发点和心态,决定了邓记改革的摇摆性与不彻底性,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顽固拒绝政治改革。在推行经济改革的时候,邓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在拒绝政治改革的时候,他又是一党专政制度的坚定捍卫者。邓一直陷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不能自拔,时常伸出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脸,又用自己的右手打自己的左脸,乃至自断左膀右臂,接连废黜胡耀邦、赵紫阳两任总书记。
【阿波罗新闻网 2015-11-22 讯】作者:高文谦
赵紫阳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有志难酬,受制于中共的老人政治。邓小平集开明与专制,改革和守旧于一身的特点,限定了赵活动的历史舞台。赵紫阳则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不以个人的进退为念,毅然与邓小平的镇压决策分道扬镳,铸造了悲剧英雄的形象。著名历史学家高文谦在2004年10月16日召开的“赵紫阳与中国改革”主题研讨会上《邓小平的局限,赵紫阳的悲剧》的书面发言,评述了赵紫阳的悲剧英雄形象。
http://m1.ablwang.com/uploadfile/2015/1119/20151119034736489.jpg1987年10月21日,赵紫阳与邓小平一同出席了中共十三大
提起赵紫阳,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照片中的情景:那是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他和胡耀邦一道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正围绕着邓小平、陈云交谈。照片中,胡、赵二人一头乌发,年富力强,邓、陈两人虽已年迈,却也一副壮心不已的样子,四人在一起谈笑风生。那是一幅中国改革开放的蜜月图。胡、赵的锐意进取,邓、陈的老成谋国,让人们感觉到中共在经过文革浩劫后励精图治,中兴人和的气象。
可是好景不长,照片中的四个人很快便分道扬镳,演出了近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种种风波事变。如今照片中的胡耀邦、陈云、邓小平已经作古,只剩下赵紫阳一人,至今仍在软禁之中。年初,看到赵紫阳重病在身的报道,说他的肺功能已经大半丧失,照片中的他已然满头白发,垂垂老矣,看罢令人心酸,不胜沧桑之感。
我没有与赵紫阳接触过,只是听过他的几次报告。我所在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80年代的政治格局中,是属于老左的大本营。最初是胡乔木兼主任,后来他不再兼了,但书记处分工仍是由他和邓力群主管。在80年代改革与反改革的较量中,胡乔木、邓力群是急先锋,一直是与胡耀邦、赵紫阳对着干的。他们利用主管意识形态的权力,频频发难。文献研究室则借编辑中共领袖人物的著作之机,给他们提供炮弹,暗中进行配合。
继任的单位领导是个官场的老手,一直在邓小平和陈云之间搞平衡,编了陈的经济文选后,马上又组织编邓的文集。对胡耀邦、赵紫阳则敬而远之,表面上很尊重,私下里颇多非议,一听就知道是从胡乔木、邓力群那里来的。这使得我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中国改革路途之艰难和胡、赵处境之险恶。
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人们总是把功劳归于邓小平,这并不公道。且不说胡耀邦、赵紫阳为此出了大力,不应该被一笔抹杀,让邓小平一人独享;就是说改革的阻力,也不全都出于党内保守派的作梗,由陈云、胡乔木、邓力群等人背黑锅。实际上,中国改革路途之所以艰难,步履蹒跚,根子还在邓小平身上,在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对改革权宜苟且的态度,只求经济发展,不思政治改革。
前一段,邓小平百年冥诞,海内外一阵喧嚣,大陆官方在其中推波助澜,给邓戴上了“伟大领袖”、“世纪伟人”的桂冠。对邓的历史功绩应该充分肯定,但也不能说过头。邓的历史贡献在于:抛弃了毛泽东的乌托邦狂想,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治国到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令中国老百姓饥饿和贫穷,国力日渐强盛。
不过,邓小平是个新旧参半的人物,共产极权的刚性制度,中国社会转轨过程中的非改不可性与不可改革性的矛盾,在他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邓虽说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但另一半仍然停留在毛的时代。在历史上,他与毛的关系极深,是毛欣赏属意的人物,两人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与毛的这种渊源,使得邓的开明和改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渗透着实用主义的哲学。尽管他被冠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本人也以此自诩,实际上是徒有虚名。与胡耀邦、赵紫阳相比,邓算不上是一个彻底的改革家,充其量是个半吊子的改革家。
邓小平最初推行改革开放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为了维护经过文革浩劫后,共产党危机四伏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挽救社会主义。不过一旦踏上这条路,却又欲罢不能,况且事关他本人的政治遗产,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这种出发点和心态,决定了邓记改革的摇摆性与不彻底性,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顽固拒绝政治改革。
在推行经济改革的时候,邓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在拒绝政治改革的时候,他又是一党专政制度的坚定捍卫者。邓一直陷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不能自拔,时常伸出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脸,又用自己的右手打自己的左脸,乃至自断左膀右臂,接连废黜胡耀邦、赵紫阳两任总书记。
在维护共产党一党专政的问题上,邓小平其实是中共党内最大的保守派,和陈云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邓、陈两人在改革的策略上,诸如速度、规模乃至深度等方面或许有歧见,但在保党护权的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点上,胡耀邦、赵紫阳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虽然也是共产党人,但无论是胸襟和视野,还是人格和胆识,都比邓、陈开阔得多,是中共党内真正的改革派,顺应历史潮流,跳出一党之私的狭隘格局,着眼于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胡耀邦是中共党内最后的一个理想主义者,保持着革命者的真诚,把民主、自由、公正的理念,视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他十分了解共产体制的弊端,在马克思学说的框架下,珍视人道主义原则,具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情怀,积极启动政治体制的改革。赵紫阳则更进了一步,视野开阔,明了世界大势,认同现代文明,是中共党内具有新思维的领袖人物。他在第一线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市场经济的转轨和政治制度的改造,引导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
赵紫阳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有志难酬,受制于中共的老人政治,没有戈尔巴乔夫那样的机会。邓小平集开明与专制,改革和守旧于一身的特点,限定了赵活动的历史舞台。邓本人也成为党内左右两派攻防争夺的对象。赵频频借助邓的权威,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开放措施,并借此反击保守派的发难。而保守派则抓住邓在政治上摇摆不定的弱点,不断送材料,告阴状,向改革派反攻倒算。
比如,“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就是胡乔木、邓力群向邓小平告发胡耀邦纵容支持理论界、文艺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得到了邓的首肯。他们为邓起草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大造声势,把“清污”运动从思想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科技领域和农村,结果遭到赵紫阳、万里、方毅等人的联合抵制,只搞了28天就搞不下去了。
1987年初,王震、薄一波、邓力群、胡乔木等人利用学潮问题激怒了邓小平,成功地离间了邓、胡、赵原本十分脆弱的联盟,胡耀邦被迫辞职,由赵紫阳接任总书记。赵上任后,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利用邓担心把经济搞乱的心理,把邓的思想概括为“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反制保守派的进攻,使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无疾而终。在随后召开的十三大上,左王邓力群在中委选举中落了选,弄得灰头土脸。
然而,由于邓小平跛脚鸭式的改革方略,赵紫阳能够得到的支持是有限的。他虽然一度争得了政治改革的主导权,但已被画地为牢,绑住了手脚,只能在党政分开,提高效率上做点文章。邓是绝不能容忍动摇一党专政的国本的。在这一点上,赵面临的局面和光绪皇帝差不多。当年维新变法一旦触动满清皇族的利益,慈禧太后就不答应了,下诏中止新政,软禁光绪,迫使康、梁亡命海外,“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这与后来邓镇压六四的情况何其相似!
赵紫阳是邓小平一手提拔起来的,给了他施展身手的舞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良多。对赵来说,邓是有知遇之恩的。然而,邓的专制守旧与赵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两人之间的合作迟早是要分裂的。这种分裂由于胡耀邦之死而迅速到来了。事实上,赵是被邓的跛脚鸭式的改革牺牲掉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不仅是赵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人的悲剧和不幸。
然而,赵紫阳并不是失败者,历史也不全以成败论英雄。十五年过去了,邓小平急功近利、跛脚鸭式改革的弊端和恶果,已经显露出来,造成的问题不比解决的少。对邓历史功过的评价,还在未定之天,要看中共当政者能否走出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来。而赵紫阳则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不以个人的进退为念,毅然与邓小平的镇压决策分道扬镳,铸造了悲剧英雄的形象,还留下了“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这样的忠告,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在历史和良知的天平上,邓、赵二人孰高孰低,孰优孰劣,自有公论。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笃若 来源:邓小平的局限,赵紫阳的悲剧
本文网址:http://www.aboluowang.com/2015/1122/649273.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