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造假穿帮后 央广顶风上诡辩 网友狂吐槽(图)
本帖最后由 江州 于 2016-7-9 11:18 编辑央视造假穿帮后 央广顶风上诡辩 网友狂吐槽(图)
——央视抗洪报道遭打脸?背后真相让人流泪?
6日央视发表救灾官兵啃凉馒头图文后,穿帮后自删。7日中共中央广播电台发文汇集党媒各种说辞希望挽回影响。但网民并不买账。网友吐槽:“党的意思是军队有饭盒不吃非要馒头,有矿泉水不喝非要喝雨水,党是伟大的,军队也是伟大的,下一场戏应是领导不吃不喝辟谷慰问老百姓,估计五毛泪流成海。”
【阿波罗新闻网 2016-07-08 讯】
6日,救灾官兵啃凉馒头的央视假新闻被其他官媒如央广新闻打脸【阿波罗网昨天报道:央视报抗洪遭打脸:造假煽情得有底线!组图】,事件一出,网络讨伐央视造假惯犯的声音沸沸扬扬。结果是,“在网友纷纷指责的情况下,央视迅速删除了这条‘煽情正能量’的微博。”
原来这就叫“打脸”啊!作为当事人之一,央广表示,打脸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从来不干。
http://m1.ablwang.com/uploadfile/2016/0707/20160707023651623.jpg央广频道“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在7月7号出面,集结各路党媒说辞,发文“辟谣”:
解放军报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发长文称,“受灾区域已变得汪洋恣肆,根本无法让大型设备进场,这个时刻,除了人力,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也许都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所以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抗灾保障能力还停留在18年前......
“战士不穿雨衣是因为雨衣“妨碍了他们灵活地机动和火速地转移群众”......
至于伙食,既然是补给充足,伙食丰富,为什么救灾战士还要啃馒头?@军报记者微博长文《救灾战士:我们为什么啃馒头?》如此说:“因为面对灾难,面对人民受苦受难,我们心急如焚,争分夺秒,哪有更多的时间来吃饭?”
“我们舍不得吃热腾腾的饭菜,要留给老百姓。官兵多吃一口,老百姓就少吃一口;官兵省出一口,老百姓就多吃一口。”
等等等等。
党媒的结论:就着矿泉水啃馒头,在大雨里不穿雨衣扛沙袋,是事实;抗洪部队的后勤保障补给充足,也是事实。记者的报道都没有问题,不是所谓的“造谣”,更没有所谓的“打脸”。
最后不忘甩张“军民鱼水情”的煽情牌。
浓浓脂粉味,又呛翻了网友......
有网友质疑:
网友:不是说解放军装备多么好,打美国军队没问题吗。美国可以用航母救灾,国内江边怎么没有直升飞机,快艇,运输船,工程车和设备呢?最后还是拿人命去填窟窿。
网友:强坼时用的挖掘机在哪里?
网友:这样的军队能打现代高科技战争?美国2战士兵的装备都比现在解放军好。
网友:中国人民花在军费的钱已经非常多,都到哪里了?
有网友谴责,浪费纳税人的钱不说,还保证不了战士的基本需要:
网友:就是花了纳税人大量钱财以后,解放军的装备和补给依然处在落后和原始的状态,还要人肉去堵洪水,那些盒饭比任何一个剧组都差,在露天大盆菜,既不卫生,效率也低下,吃下这些东西,体力既保证不了,还容易拉肚子
网友:战士在救灾中体力的消耗不亚于战时,需大量高蛋白食物和维他命以迅速恢复体力和战斗力,必须执行战时口粮标准,普通民间餐饮远不合要求。照片中那盒饭里的东西能顶多久那么大的消耗?让战士为国牺牲,要知道即便想牺牲,饿得站不起来也做不到。
有网友直接指出党媒笔杆子的欺骗性:
网友:其实战士也没那么想,而是被党的御用笔杆子们代表了。战士奋力救灾,我不怀疑。但要说战士宁可啃冷馒头不要吃热腾腾的肉包子,骗谁啊?!你供应午饭的时候问过战士们是要冷馒头还是热包子了吗?
很多网友直接表达了对这些拙劣表演的不满:
网友:还是60-70年代的思想和水平
网友:上级和国家媒体这么宣传就是文过饰非,恬不知耻!
网友:赵家人什么时候关心过人性?面子工程不少。
刘春龙微博:从98抗洪到今年南方水灾,整整18年。18年秦始皇上修了万里长城,下建了兵马俑,一个人搞了两大世界奇迹。我们现在连个地下排水都搞不好?每次就知道用那些稚嫩的解放军堵枪口。
有网友辛辣讽刺党媒的一贯造假作风:
网友:党的意思是军队有饭盒不吃非要馒头,有矿泉水不喝非要喝雨水,党是伟大的,军队也是伟大的,下一场戏应是领导不吃不喝辟谷慰问老百姓,估计五毛泪流成海。
网友凯风的文章,《救灾无需煽情,兴邦何必多难》说得好,“谁都知道,艰苦的救援与一流的后勤保障完全可以同时存在。”
“许多天灾背后都兼有人祸的因素,人祸让天灾变得更加不可捉摸。原本不会绝提的大坝,原本不会水浸的城市中心地带,原本可以尽早控制的水患,就在豆腐渣、推诿和不负责任中,变得不可控。到最终上场的只会是那些扛沙包的士兵,甚至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某些媒体提供谱写赞歌的素材。”
“人民都过河了,宣传机器还在摸石头。把灾难转化为政绩,把救援转化为泪滴,把一切苦痛埋在洪水里,所有的一切都还在重复。”
阿波罗网叶净菡报道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来源:阿波罗网叶净菡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