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日子越来越好 生活反而觉得更累更没意思了呢(图)
为啥日子越来越好 生活反而觉得更累更没意思了呢(图)http://m1.ablwang.com/uploadfile/2016/0724/20160724093736602.jpg
【阿波罗新闻网 2016-07-24 讯】
前一阵子,有亲戚来家里作客。家里的电视因为平时大家很少看,所以很久没有交费。我们都以为电视看不了,不可能有信号的,但是,那天并不知情的亲戚来,顺手打开了电视,结果我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台是可以看的。
有意思的事情是,之前,电视频道很多,但被家人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就是:“看点啥啊!也没啥可看的!”,而现在,只有一个台可以看,节目内容没得选,那天大家坐在一起,却看得津津有味。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没有多少节目可选的日子,全家人一起挤在电视前,等着看同样一部电视剧的那段时间。
老人说,曾经,电视还不普及的时候,可别说有多少个台了,就是随便演个什么节目都觉得挺好挺神奇,常常是半个或一个村子的亲朋好友,在一个时间聚在一块,看一台电视一个节目。
至于是什么节目呢?要么早就没印象了,要么其实是和那些“没啥可看的”一样的内容。
哥哥新房子要装修,近两个月以来,哥哥和嫂子的小吵不断,一问原因,竟是因为卫生间的地砖的缘故。陶瓷、花岗岩、大理石、金属、人造石、木材、玻璃和胶合板,可供选择的材质五花八门。我不懂,做个选择有这么难吗?犯得着商量来商量去,商量不好还要吵的吗?
“选择范围实在太大了。”嫂子这样说。
选择,常常被我们认为是“日子过好了”的一个象征,人们似乎也都很喜欢“更多一点选项”,但实际生活中,情况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
选项,常常就是破坏我们“幸福感”的因素。
爱美的朋友小K,买了好看的衣服,回家在大衣橱里挑来选去,就是找不到一条合适搭配的裤子,于是又去买了裤子,买裤子的时候,看到同样颜色质地的有几款不同的设计样式,挑来选取,拿不定主意,一狠心,干脆,都买回来吧,以后出门多点选择余地也是好的,总能换换不同的风格,也挺不错的。结果,如大多数爱美的姑娘一样,小K出门越来越费劲儿了,总要耗费好多时间在选择着装搭配上,打开衣柜,没有她想象的那种随心所以穿搭的愉快心情,反而,天天头痛,哎呀,穿什么好呢?看着满满一衣柜的衣服,陷入了那个“永远少一件衣服”的怪圈之中。
曾经,那个带拨号的黑盒子,除了打电话以外派不上别的用场,但在人们觉得很足够了。而今天,任何人走进一家卖手机的商店,众多的手机款式和资费套餐都会让他头晕目眩。
类似的,还有学习机会、工作机会、婚恋对象等等的选择,人们总想选择最好的,却在众多可能的选项中难以判定到底哪一个最好,于是挑挑拣拣,致使许多大好良机白白地擦肩而过。
的确,选择多是进步的标尺。选择越多就代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高,这在某些程度上说,并不假。但生活水平提高,却不一定就等于“好”。
有所选择令人幸福,但过了度的选择,却容易让人游移不定,拿不准主意。如此,反而可能造成负面结果,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心理学家罗伯特·书勒曾连续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一处风景区,摆设了两个醒目的奶茶摊点,一个有4种口味,另一个有14种口味。一个小时之内,有14种口味的摊点吸引的顾客较多:198位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来观望;102位经过有4种口味摊点的客人中,只有21%停下来观望。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在有14种口味摊点前停下来观望者中,不到7%的人买了奶茶,而在有4种口味摊点前停下来观望者中,超过50%的人至少买了一杯奶茶。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不满指南》一书里也讲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一家超市第一天摆出了24种果酱,顾客可以随意品尝并打折购买这些产品。试验第二天,超市只摆出6种。结果如何?第二天卖出的果酱要比第一天多10倍。
这被称之为“选择的悖论”。巴里·施瓦茨在书里总结了这一现象:
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做出更差的决定;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这与我们期望和认为的效果大相径庭,不过事实,大抵就是如此,从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的婚恋时代,到后来恋爱靠介绍人介绍、受门户观念限制,再到如今一切自由,人们从几乎无选择到自由恋爱、自由选择,似乎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本来有很不错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的男女,一直找不到“合适的”。
有人说,过去东西坏了要修,现在东西有点问题就讲换掉,这大概是现代人各种选择越发丰富,但心里的幸福的却越来越低、生活反而常常越来越“无聊”的原因吧。
国外有一个叫做“布里丹效应”的说法。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
“布利丹效应”有三大特点。第一,追求最优。这样往往会一再丧失机遇;第二,最乱。情绪乱、思维乱,选择的标准乱;第三,最慢。问题的发现慢,决策慢,执行慢。
事实上,毛驴之死,不在于草料多少,不在于它能否耐得住饥饿,甚至不在于表面上的“乱”和“慢”,问题在于,他在“比较”中,花了眼,迷了心,最终死在了选项之间——当然,凶手不是选项,而是它自己。
看到这里,相必我们都能看明白了,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所谓的“选择困难症”。而造成这些种种困难局面的,其实在于我们心中那个总是比物质发展更快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相较之下,用于满足欲望的条件、资源,就永远是相对局限的,我们在越多的比较之中,就得到了越多其实原来并不相关的“因素”“条件”加在了所谓的“更好”的标注之内,欲望一再被喂大,而有限的“资源”就更让人感觉到落差,则越发不能达到“期望”,不能体验到“满足”,所以,越发选择困难,越发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开“选择”来说这件事,因为导致问题的,原并非选项。有句话叫做“人心不足蛇吞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贪欲的祸患在于此,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到了某一个程度就会满足,但事实却是得到了,贪欲就会“得寸进尺”,人心不安,而一旦得不到,那边是怨尤从生,同样无法安生。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钱德苍《解人颐》
贪欲,让我们无法清楚认识到自己,无法安心活于当下已有的生活,见不到那些早就超乎我们标准需求的现有条件基础。
贪欲,使我们陷入盲目的比较之中,让我们把“足够”的标准模糊成了“比别人强”,在比较中,产生了人我是非对立,强弱高下相争,于是,我们的内心便会在比较中矛盾重重,在对立下孤独空虚,虽置身热闹之中,却漂泊无依之感更胜,焦虑、迷茫也都在这“比较”之中不多壮大,安全感日益流逝就更不必说。
贪欲,不但让我们越发体会不到幸福,以及使我们生活中的满足感越来越弱,而且还常常伪装成“进取”“拚搏”等正向词汇,来让我们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定义,对生活、社会的公正、稳妥,产生消极的想法,甚至,有时会用各种说词把自己逼上绝境,从过劳死到心理疾病爆发,从伤人到自杀,种种乱象,屡见不鲜。
而更可怕的地方在于,贪欲,往往还如同慢性且成瘾的毒药一样,当我们在能意识到自己渐渐被贪欲所控制时,它会告诉我们选择放逸,让我们以为这只是小事,以后想改变就能改,而从这一点放逸开始,它一点点蚕食我们内心的清明,让我们做了傀儡而不自知,把贪欲作祟当做了我们的需求,不断去喂养它,如同饮鸩止渴。
所谓的“饮苦食毒”,大概就是如此景象吧?
唉!倒不如和家里的电视信号一样,不再交费办理,干脆停了它,省了一笔钱,也省了一笔心。
问:为啥日子越来越好,生活反而觉得更累、更没意思了呢?
答:
嗬嗬,
好处常常是陷阱,更多原来是更少。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光明觉照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