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338|回复: 1

陆媒解读:习近平要"大跃进",而李克强泼冷水?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662
发表于 2018-6-4 14: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今年4月美国政府封杀中兴事件爆发以来,无论是政界还是民间,中国痛感在核心技术方面被卡住脖子。北京时间5月29日,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就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表态,连说三个“逼人”,“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同一场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讲话称“推动创新融通发展,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就没有根基。”

  对于中国这两位党政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仍有西方媒体解读为,习近平的讲话是要在中国实行“科技大跃进”,而李克强讲话是对此泼冷水。可见,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解读旧思维作祟的惯性如此自大,至今仍然影响很大一部分从外观察中国政情的媒体和研究人员的头脑。

  “我并不否认,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有多重风险,关键在于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这就使我想起中国人发明的围棋,既要谋势,又要做活”。3年前(2015年3月15日)的中国两会闭幕前夕,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面中外记者作出上述表示时,善于解读中国政治的观察人士,已经从李克强的讲话中觉察到中共高层权力体质的一种新趋势。



 相较于前任们,身居中国国务院总理之位的李克强,不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触类旁通于各个需要发挥其执行能力的领域(图源:Reuters)

  如今,习近平和李克强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讲话,不过是三年前李克强口中“谋势”和“做活”在中国科技如何发展的一种投射。而这种投射,又并非局限于中国科技发展。它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习近平和李克强对中共总书记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权力结构的一种重构。

  “府院之争”误读仍在

  不同于美国和俄罗斯只有总统提交国情咨文,向国民陈述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总结”,在中国,一直是由党(中共)的总书记在各届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作出类似于财务预算的政治承诺,而国务院总理在每年一次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亮出对账单——工作总结。这样的政治结构,让中国有了“江(泽民)、朱(镕基)时期”,“胡(锦涛)、温(家宝)体制”之说。

  2013年末,以习近平为中共总书记、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的中共第五代领导班子上台接近一周年之际,曾有不少媒体称,无论是反腐还是改革,“习李一年”超过“胡温十年”。然而,当时间的年轮转到2014年,曾习惯于称第四代领导集体为“胡温体制”的人们开始发现,曾短暂出现于外界口中的“习李体制”根本不存在。

  不同于中共传统的“总书记负责政治、总理主管经济”的分工方式,习近平上台后,很快向外界表明,自己将拿过中国的经济发展决策权。2014年5月,当习近平公开提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之说时,就有警觉的政情观察人士推测习近平会主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到2014年6月,习近平首次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主持召开会议,这种推测得到证实。

  不仅如此,习近平还通过身兼多个领导小组组长快速实现权力集中,在内政、外交以及军事等各方面统领整个政治局。作为一名政治强人,习近平在自己的第一任期毫不犹豫地打破掣肘上一届领导集体的“九龙治水”弊端,重新树立毛(毛泽东)、邓(邓小平)时代的核心体制。

  这种转变,让外界多次传出中南海“府院之争”、“李克强经济大管家角色被削弱”之说,甚至还有李克强因为健康原因将提前卸任等惊悚传闻。

  权力重构悄然推行

  从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对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以李克强为代表的国务院政府系统的低调执政,也确实容易让这种误读产生。而这种误读,在中共十九大之前,因为高层一直在反腐以及结构尚未清晰的权力重构,所以能得以流传并发酵。如今,这种猜测显然已经站不住脚。

  新华社2018年3月22日刊登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诞生记》中,开篇一句“(机构改革)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和首要任务”,便点出个中共党政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党的领导”将成为未来中国政治运行的主轴。

  因此,“党的领导”也毫无意外地投射到此次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中:代表中共中央的各个委员会,扮演执行角色的下辖办公室皆设立在国务院相对应的各个部门中。例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务院系统的司法部,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审计署,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设在教育部,国务院系统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在中宣部加挂牌子,由中央宣传部承担相关职责……回头来看习近平2014年5月拿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一职,不过是此番党政机构改革的前奏。

  至此,党(中共)中央负责角色,国务院负责执行的党政关系开始清晰。从这个层面来看,与其说李克强被削权,毋宁说“总理被削权”。

  李克强角色的变与不变

  在这样的变革之下,作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扮演了怎样的政治新角色?又该如何理解现象之外的变与不变?

  李克强之不变,很容易理解,因为其从一开始就是踏实做事的。不妨先行回顾,2013年的两会上,李克强从温家宝手中结果中国国务院总理一职时,就遭遇了严峻的经济考验: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隐现危机、贸易壁垒增加、热钱出逃、银行钱荒等。缓解压力,“突围”成了李克强施政关键词:对内挤水分、调结构、简政放权、布局城镇化,力促发展模式转型;对外则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积极稳定中国国际贸易格局,寻找新出路等等。

  5年前,刚刚成为中国总理的李克强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5年后,成功连任的李克强用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了大量热门话题,却将“改革”这项对中国未来超级重要的话题留给了习近平。前后对比,李克强没有了5年前那种亢奋与激情,他的低调、稳重与务实开始被更多人讨论。而李克强的执行力显然也得到了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绝对认可。

  而变的部分,则是身居总理之位的李克强,不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触类旁通于各个需要发挥其执行能力的领域。对于李克强角色转变的解读,肇始于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简称外事委)的第一次会议。

  今年5月15日,总共外事委召开更名(由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后的第一次会议,李克强出人意料地以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身份参会时,外界发现,这是李克强再一次和中共总书记以政治正、副搭档的形象出现在外界面前。

  整理资料可以发现,包括外事委在内,中共5个最重要的中央党机构都是习、李搭配。尤其是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这四个机构,均是在不久前公布的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中,由领导小组升格为委员会。

  透视这样的人事安排可以发现,李克强在中共权力光谱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而他3年前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公开讲话,早已预示了今日中共党政关系重组的方向:党的总书记谋大势,国务院总理重执行。

  前方冲锋陷阵,后方军、马、草、粮——和中共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平衡政局、政策落实的政治角色类似,在如今的中共政治结构中,李克强扮演的是恰恰是保证改革正常、稳定运作的高级执行者角色。

  “做活有两只眼。形象地讲,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 如若读懂了李克强的此番表态,恐怕也就能理解,今次看似剧烈但其实内里一脉相承的党政关系重组之本质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07: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