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181|回复: 0

这些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科技成就 为何被外国人视为笑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5 0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也许听说过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曾有一些伟大的发明,比如通常被称为“四大发明”的司南(类似于今天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这些伟大的历史成就一直被中国人视为骄傲,也被写入中国的历史教材中。

但最近,一些人对这些发明是否真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有关张衡和地动仪被中国历史教材删除的传闻引起讨论,该说法已被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否认(图源:VCG)
有网民称,中国教育部从去年投入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删除了有关汉代科学家张衡和他制造的用以观测地震的仪器——侯风地动仪的相关内容。许多网友对此感到疑惑,而在追问原由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以前中国教材中展示的地动仪模型或许并未在历史上存在过,而是由后人根据自己的猜想仿制的。

饱受争议的古代发明

北京时间10月10日,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对网上讨论作出回应,称有关教材改动的说法不准确,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两汉科技与文化”一课里,对张衡及其发明的地动仪进行了专门介绍,只是不再附有模型图。

回应中还展示了课本的相关内容,称张衡发明制作了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但原件已毁损失传,后来人们结合历史记载和自己的研究,做出各不相同的复原模型。课本还要求学生搜集不同的复原模型,并尝试理解这件古老的验震器的设计原理。

如此看来,中国历史教材中删除地动仪的说法并不属实,但是,网上因此引发的对这些发明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并没有结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教授江晓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被广泛传播,其中他表示,“早就提议(从教材中)删除侯风地动仪和司南”。

江晓原说,目前掌握的史料中并没有关于地动仪内部结构的任何可靠信息,中国历史教材中使用的图像,展示的是中国历史学者王振铎根据个人对古书记录的理解制作的模型。但这一模型的科学性存在巨大争议,据说王振铎的老朋友、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曾当面批评,“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在国际上,这些争议甚至一度扩散到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整体评价。2000年,奥地利学者雷立柏(Leopold Leeb)在他写的《张衡,科学与宗教》一书中,就批评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正是华夏科学停滞特点的典型表现”。

同样,司南被设计成一个带磁性的勺子,也是基于中国古籍《论衡》中的一句话,称将其置于地上即可指示南方。但学界对于司南的具体形状及其材质并没有共识。

194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家和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发了多篇论文,认为司南就是由天然磁石打造的勺状,并依此进行了复原实验。这一说法影响很大,后来被写入中国教材,久而久之公众将其当成了史实。

可遗憾的是,由于古代传闻中没有关于这些发明的细节描述,后人也无法弄清其设计和运作的原理,因此这些仿制的模型并不具备传闻中所说的功能。地动仪在遇到震动时,指示方向的龙头并不会吐下铜珠;司南使用的天然磁石,也并不能克服底盘的摩擦力,正确指示南方。


另据一篇广泛转载的自媒体文章梳理,中国教材中存在类似争议的古代科技成就还包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桥纸”,拥有超能力并进行世界上最早的心脏置换移植手术的神医扁鹊,以及由宋代人毕昇首创但并没有被广泛应用的活字印刷等。

文化自信的科学基础

为何这些缺乏历史依据,学界也没有共识的发明会被写入中国教材?是因为教材编撰者的粗心大意?显然不是。这些非常规的做法其实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据媒体人杨东晓2010年在《看历史》杂志发表的文章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弘扬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中国政府要求博物馆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王振铎接到的任务中,就包括张衡地动仪和司南。

直到最近一次修订,中国教育部才采纳了学者建议,去除地动仪的模型图,但对于有关历史争议的表述仍十分谨慎(图源:VCG)
王振铎长期在博物馆工作,他研究制作了指南车、记里鼓车、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等百余种中国古代科技模型,分别收藏和陈列在中国内地及国外的众多博物馆中。

这些模型增强了博物馆陈列的直观性,却误导了大部分人,使他们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历史文物本来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数十年来,中国历史教材中也未对这些情况做出客观说明,中国地震局甚至长期将地动仪复原模型作为其标志。

中国政府似乎也乐于展示这些“历史成就”。据考证,王振铎最初设计的司南模型,本是作为1952年中国官员访问苏联时赠送的国礼。1953年,中国政府发行一套名为“伟大的发明”的特种邮票,司南、张衡地动仪、计里鼓车等均在其中。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磁勺状司南还被舞者举过头顶重点展示。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历史学界也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应该从教材中完全去除这些缺乏历史依据的内容。也有人主张保留,但给予客观的说明。不过,这两种意见都未得到中国教育官员的及时认可和采纳。

直到最近一次修订教材时,张衡地动仪的模型图才被取消,对其介绍作了缩减,但就其真实性存在的争议也并未如实说明。

许多教育界人士明确指出,这些古代发明是中国拥有辉煌历史成就的依据,从教材中去除它们,会削弱民族自信,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某种意义上,这似乎代表了中国官方对于历史和文明的一种普遍态度,即它的真实价值远不如其象征意义重要。就此而言,历史如同神话。

可是,这些成就是否真的存在过,以及他们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何价值,却被长期掩盖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辉煌”的说词背后,留下的是一道道谜题。

其实,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对于这些有争议的古代发明,并不是不能讲,而是看怎么讲。客观呈现史实,承认围绕这些成就的争议,它带给人们的启示非但并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强。

至于说到历史成就感,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伟大的创造。比如独立发展出制陶术,先进的文字书写体系,最早驯化水稻,2,000多年前就有比较系统的天文观测,以及发达的雕版印刷等。正如学者江晓原所说,这些真正的成果完全可以建构起中国的文化自信,不必依靠缺乏历史依据的构想来刻意拔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8 13: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