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古人们夏天怎么过?瞧瞧他们解暑方法  
 
    没有空调,古人们夏天怎么过?快来瞧瞧他们的解暑方法   
    今日大暑,上蒸下煮  
太阳公公非常卖力         
市区最高温已升至31℃  
体感么  
就一个字热!   
    在这样的高温下,  
    不少网友自嘲:  
    只能靠空调来“续命”!   
    但在没有电的古代,  
    古人是如何度过暑热难耐的夏天?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  
    是怎么吐槽夏天,  
    以及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中生存的吧。   
    先秦时期,出现了绿色环保的无氟冰箱——冰鉴。  
    根据《周礼》的记载,有了它,贵族可以在夏天喝到冰镇酒。  
    《周礼·凌人》:“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  
    冰鉴的使用方法,是在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冰块。    
    战国 青铜冰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那冰块又是哪来的呢?  
    为了保证夏天可以享用到冰块,周王室专门成立了夏日快乐机构——“冰政”。  
    工人们在冬天凿取冰块,运到冰窖中储存,等到夏天再取出,供贵族使用。  
    显然,这种尊贵的快乐,普通百姓是无法拥有的。  
    在秦汉时期,普通人家制冷保鲜,用的是低配版冰鉴——水井。  
    人们在井中放一口大瓮作为食品冷藏室,或将食物放在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  
    这种“井藏法”也能为普通百姓带去几丝清凉。  
    汉代的长安城,有巧匠制成了人工风扇,据说能让满堂寒颤。  
    《西京杂记》:“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这人工风扇,自然不是人人都能用得上的。  
    普通人想要纳凉,还有什么比短裤更合适的呢?  
    汉代有一种短裤,叫犊鼻禈,文献形容其“以三尺布为之,形如犊鼻”。  
赵孟頫所画的浴马图中,盛唐时期的马倌也穿着这样的裤子。    
元赵孟頫《浴马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这犊鼻禈,还是司马相如同款。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之后,由于司马相如实在太穷,两人到了临邛,便卖了家当,卖酒维持生计。  
    卓文君抛头露面卖酒,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跟仆人一起洗酒器。  
    卓文君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觉得侮辱了自己的贵族品格,便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让他们过得体面一些。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唐代自然也有许多消暑途径,不过都与贫穷的杜甫无瓜。  
这位可爱的诗人写了很多诗,来吐槽夏日的炎热。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  
    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王维则是被热得神志不清,神游宇宙,热到深处自然凉。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  
    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 王维《苦热行》  
    这么热的天气,唐朝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  
    长安等地出现了凉屋供人纳凉。  
    凉屋是相当环保的空调房,一般临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  
    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  
    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  
    如果比较有钱,还可以吃到冰镇蔗浆浇樱桃。具体做法是将樱桃装在碗里,然后淋上冰镇过的蔗浆、奶酪。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诗人韩偓的《樱桃诗》说的就是这道夏日甜点。  
    此外,还可以学习白居易,采用“心静自然凉”法,从内而外散热,自己制冷。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消暑诗》  
    宋朝抱怨夏日炎热的诗人也不少。  
范成大甚至写得出“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这样的句子,可见其对酷暑的痛恨。  
同样被热得窒息的,还有杨万里。  
    他在《五月初二日苦熟》中写道:  
   ……  
    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  
    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  
    吾曹避暑自无处,飞蝇投吾求避暑。  
    吾不解飞且此住,飞蝇解飞不飞去。  
    梅尧臣则在《和蔡仲谋苦热》中说: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  
    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人亦畏絺綌,况乃服冠袍。  
    广厦虽云托,呼风不动毫。  
    未知林泉间,何以异我曹。  
    蝇蚊更昼夜,肤体困爬搔。  
    四序苟迭代,会有秋气高。  
    一看这文字,就感觉夏日的燥热扑面而来。  
    抱怨归抱怨,宋朝消暑的花样倒是挺多的。  
    首先是“热到放假”。  
    夏至是宋朝的法定假期,政府要给官员们放假三天。  
    每年炎夏时节(即从五月初一到八月初一),还会给官营手工业坊场中的工匠们工作量减半。  
刘贯道在描绘自己心目中宋朝士大夫生活的《消夏图》中,画了一个潇洒躺着的男子,在画面的左下角,画了一个果盘,果盘里装了水果和冰块。  
元刘贯道 消夏图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明代亦有一幅《消夏图》,构图完全模仿刘贯道,画中的水果冰盘更为清晰。  
    前文提过,宋朝以前,就有贵族在夏季用冰了。  
    而冰块的平民化,大致是从宋朝开始的。杨万里的诗中,就写过“卖冰人”。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杨万里《荔枝歌》  
    以“市人”“行人”称之,想必不是什么王公贵族,而是宋朝的普通百姓。  
    冰块平民化后,夏季冷饮也愈发常见。  
    根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繁胜录》《武林旧事》的记录,宋人在盛夏时节可以买到的夏日冰爽之物种类很多,有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白醪凉水、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  
    李清照曾在《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这“玉枕”,也是一件消暑利器。  
    玉枕是一种青白釉瓷枕。瓷枕中空,枕在上面,冰凉清爽,燥热很快就能散去。    
    青白釉刻花纹瓷枕,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要凉快,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衣服。  
    在宋朝,最时尚的夏装是纱衣。  
    纱衣透气性好,重量又轻,夏天是外套,冬天是内衬,相当实用。  
    日月卷草纹罗衫,出土于南京高淳花山宋代墓,为当时的男性所穿  
    明清时期,凉屋变得更为高明。  
    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写道:“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在堂中开七井,利用井降温,可让人不知暑气。  
    前文提到的瓷枕,还是乾隆的夏日本命。  
    一次得到瓷枕后,乾隆诗兴大发,作诗一首: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