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boluowang.com
正體
切换到窄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快捷导航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家园
Space
新闻子站
评论子站
生活子站
娱乐子站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本版
帖子
日志
用户
阿波罗网论坛
»
论坛
›
阿波罗世界之门论坛
›
阳光天下
›
谈股论金
›
2万清华毕业生留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多严重…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61
|
回复:
0
2万清华毕业生留硅谷?中国人才流失到底多严重…
[复制链接]
towns
towns
当前离线
积分
160619
IP卡
狗仔卡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619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7-5 19: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owns 于 2021-7-5 20:53 编辑
源:
大猫财经
也许是因为毕业季的原因,有个视频被炒得很火。
按照金灿荣教授的说法,从 1978 年到 2015 年,光是硅谷就吸纳了接近 2 万名中国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啥概念呢?清华一年的毕业生也就三、四千人,这么一算,约等于五六年白干了。
虽说视频的年代有点久远,但这事往往能戳到国人的痛处。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清华、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培养的人才更是被寄予厚望。就算不能像钱学森、袁隆平那样报效祖国,总不至于转头就跑到大洋对面 " 发光发热 " 吧?
早年间,这样的选择也比较容易理解。
那会国内的条件确实比较一般,国外挣得多是事实,冷不丁有个赚美元的机会摆在眼前,一般人真是免不了心动。
在 2015 年前后,国内就有不少高校和院所集中处理了一批因为各种原因出国、并逾期不归的体制内人员。为啥放着编制不要也不回来?自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个人选择。
最近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得很快,但这样的案例仍然不少。
比如先后在清华、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的生物学大佬颜宁,当年她离开清华大学赴美的时候就在网上掀起过不小的风浪,现在她已经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了。
再比如最近几年很火的物理天才尹希,他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高材生。尽管被学界寄予厚望,但这位青年学者还是在 03 年入籍美国,后来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
从毕业生到学术大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久而久之网上甚至流传出 " 清华北大就是美国附中 " 的夸张说法。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单从数据上来看,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
前几年,有人统计了下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去向。
从 2015 年到 2019 年,清华约有 27% 的本科毕业生、6% 的硕士毕业生、11% 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而北大则有约 31% 的本科毕业生、5% 的硕士毕业生、11% 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
至于出国深造的目的地,美国自然是凭借独特的优势遥遥领先:
从 2015-2019 年,清华、北大毕业生出国深造首选国家均为美国,占比均为 70% 左右。
如果把统计范围再放宽点,那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曾经有留学机构统计了下各高校的出国率,发现清华和北大根本就排不到前三——
单从比例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若按照出国人数排名,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都可以排在清北前面。
说起来,学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虽然近年来咱们也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经费,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学科大牛、研究成果、实验设备都在国外,铁了心在国内闭门造车也不行啊,最终还是要出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留学比例恐怕在短时间内没法扭转。
留学没问题,学本事呗。
等到该工作的时候,选择就是个问题。对一个想要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来说,摆在眼前的基本就是三条路——搞科研、搞教学和找工作。
搞科研的门槛,说实话有点高。其实靠文凭和留学经历,找个研究员的位置也不算太难,日常做做实验、水水论文,生活还是挺舒适的。
但想要做出点成绩,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要知道,学术圈向来不是什么佛门清净地,不仅各种资格和 title 的评选要动心思,搞项目批经费更是步步惊心,没经费就没成果、没成果就没论文,没论文就没地位。
拿前文提到的颜宁博士为例,这可是生物学界响当当的大牛,说著作等身也不为过。可就算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颜宁还是在 2017 年的院士评选中落败,最终接下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橄榄枝。
当然,有些研究单位的吸引力也确实差点,比如 5200 元的月薪找一个专业博士,估计是比较难的。
不搞科研搞教学,那就更难了。
说起来,高校的教职好处是没有 35 岁中年危机的概念,但本身岗位有限、新陈代谢的速度又没那么快,每年留出来的位置自然是少之又少。
而且近几年,不少高校又搞起了所谓的 " 非升即走 "。
一边在招聘时严卡年龄限制,一边搞起残酷的末位淘汰,青年学者面临的压力更是无处诉说,基本处在学校鄙视链的末端,久而久之难免心灰意冷。
如果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找个工作会怎么样呢?
其实选择也不算太多,毕竟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这些年里,踏踏实实搞制造业的公司根本就给不起有竞争力的薪酬;
就算是在最赚钱的互联网行业,想要靠个人努力攒够买房首付也是个不小的压力,反正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样的 " 宇宙中心 ",房价收入比早就涨上天了。
更可怕的是,钱没赚到身体反而垮了。
在这个堪称经济奇迹的行业里,前辈们斗争得来的八小时工作制根本就是个摆设,996 是福报,007 是本分,做六休一的大小周更是稀松平常,要取消很多人还反对,实在是令人唏嘘。
说到底,国内的人力资源始终是供过于求的,所以结果就是内卷。
从 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仅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扩大了教育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有了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咱们才能在入世后承接住各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顺势实现了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也才有了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雄厚资本。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扩招的巨大惯性也在不断显现。
只要咱们一天不具备世界市场的主导能力,被视为 " 人才红利 " 的红利本身就仍将会以一种相对 " 廉价 " 的方式被供应、被消耗,内卷严重,拼完自己还要拼娃,而类似高水品教育这种资源又很稀缺,幼升小、小升初政策经常变来变去,不论啥样的父母,都不得不拼,实在焦虑。
相比之下,留在国外倒是个挺好的选择。
目前仍占据产业链上游的欧美国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是相当显著的,最起码从购买力和房价收入比的角度来看,不少地方的确是要比在北上广过得舒服。
对普通人来说如此,对清北的毕业生亦然。
要不是各国央行的宽松政策一直不停,欧美房价的涨幅也不至于这么夸张。虽说前阵子房地产暴涨的新闻被外媒放在头条吵了好久,但这可是金融危机后的头一遭。
对于早就看腻了房地产相关新闻的我们来说,这样的 " 免疫力 " 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对于毕业生本身来说,未来的去向选择并不应该被审视、批判。对背负着家庭殷切期盼的他们来说,理想和现实是必须要平衡的两条线,实在是难以两全。
当年邓公就在增派留学生出国的时候说过:" 你先把人给派出去,不要怕跑,跑 10%、20%,还有 80%"。
毕竟太平洋没加盖,跑了的还能回来、留下的还能再跑,说到底,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那么到底啥才叫 " 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 呢?对人才来说,可能就是安居乐业这四个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
|
阿波罗网
GMT+8, 2025-1-14 04: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