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要闻每日关注
清华因为向新生赠送《老人与海》而遭网民唾骂。
从根本上讲,这些骂清华的人和那些砸肯德基、烧日本车的人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出于一种反美排外情绪。 联系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现实,如果仅因为《老人与海》是一本美国小说而骂清华,也许还可以理解。然而这波人却要刻意显示自己比那些砸店、烧车的人更有“文化”。 他们宣称,骂清华不因为《老人与海》是美国人写的,而是——这本小说本身有问题。 啥问题呢?按他们的说法,《老人与海》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与我们崇尚的“集体主义”相冲突。 这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 平心而论,我不喜欢《老人与海》,一个老渔夫和鲨鱼搏斗的故事,情节单薄,语言拖沓。但我依然赞赏小说的主旨,即“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换言之,面对苦难和不幸,人不应该躺平,而要奋力一搏,不管成败几何,精神要永不服输,永不向命运低头。 这个主旨有问题吗?虽然它不算新鲜,但依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尽管这种评价对一本世界闻名的小说而言有点俗。 然而,在某些中国网民的眼里,这就是“个人英雄主义”,是要批判滴! 我强烈怀疑,这些网民根本不懂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懂什么是“集体主义”。 所谓“个人英雄主义”,往坏处说就是不注重集体的力量而单打独斗,或是不顾大局而一味蛮干逞英雄;而往好处说,世上绝大多数的英雄主义都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根本就没有别的力量可以依靠。 试问,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有谁不是凭个人的一己之力挺身而出? 遇见歹徒行凶、房屋着火、孩子落水的紧急时刻,难道他们要“发动群众”,要喊着大家“一起上”?那样还有多少人能够得救?英雄又何以成为英雄? 一个老渔夫,在茫茫大海之上,和一条大马林鱼整整搏斗两天两夜,接着又奋力迎战前来抢食的鲨鱼,这种拼搏精神难道不值得钦佩? 如果硬要说这是“个人英雄主义”,也能勉强成立。但如此一来,老人最明智的选择似乎就应该是主动放弃大鱼,赶紧上岸。 然而,这波骂清华的网民似乎没人提此建议。他们莫名其妙地扯出了另一个概念: 集体主义。 什么是集体主义?简而言之,就是依靠集体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去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事业,并且为了集体利益而顾全大局,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这有问题吗?当然没问题。 问题在于,“集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根本构不成一对相反的概念。 “集体主义”的反面是“个人主义”,简言之就是自私自利,处处只考虑自己,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这固然应该批判。但这和“个人英雄主义”有啥关系? 按照某些网民“集体主义”的逻辑,是不是要让老渔夫纠集一大帮渔夫一起出海,大伙发扬团队精神,共同打败鲨鱼,然后一起喜气洋洋扛着大鱼上岸,才不算“个人英雄主义”? 试问这样的小说,还有多少文学价值? 说句实话,“个人英雄主义”也好,“集体主义”也罢,这些概念早就淡出了中国网络的主流话语体系。这个时候把它们拿出来批判《老人与海》,纯粹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借以掩盖自己反美排外的本心。只不过,由于文化素养不够,错把“个人英雄主义”当成“个人主义”,把它摆到“集体主义”的对立面,结果贻笑大方。 让我把意思说得再清楚一点: 这些骂清华和《老人与海》的人,他们只是看不惯清华的“崇洋媚外”,看不惯《老人与海》是出自美国人之手。 至于什么“主义”,完全是他们生拼硬凑的理由。看上去很高级,其实还是太粗糙了。 这件事也提示了我们一个网络新动向: 某些人出于狭隘偏激的排外心理,已经开始动新脑筋了。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想出各种理由,对来自欧美的事物和文化挑刺,而不再直接喊“抵制”或打砸抢。看起来是正儿八经地“就事论事”,其实骨子里一点没变:凡是欧美的东西就要反对,就要抵制。 所以他们才会突然对一本中国人读了几十年都没发现问题的美国小说发难。 至于清华的送书行为,我并不认为有太大问题。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能容忍这种新式的“网络义和团”存在。我们当然要有文化自信,当然不能崇洋媚外,当然要对欧美那些反华伎俩深恶痛绝,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盲目排外的理由,不能阻止我们吸收一切人类有益的文化成果。 如果任由这股歪风刮下去,今天批《老人与海》,明天就可能批莎士比亚,批西方科技,批西方医学……不是说这些东西就十全十美不可批判,但出于排外心理的批判根本不可能客观公允。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连学英语都可能成为“汉奸”行为。 至于理由,他们总能找出一大堆的,哪怕似是而非,也会让很多人跟风起哄——君不见这两天跟着批《老人与海》的帖子越来越多了吗? 我们对此要抱有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