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406|回复: 0

轉載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批判

[复制链接]

125

主题

68

回帖

169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91
发表于 2023-5-15 06: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獨立商會 寫於 二零二三年

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

作者 獨立商會 寫於 二零二三年

前言

不久前,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簡稱《實踐》)的作者之一,因染病毒與世長辭了。

(一)被棄如敝屣的《實踐》作者

依據現在城市的醫療條件,這位作者的壽命本可延長五至十年左右,可他未能逃脫始發於中國武漢病毒變種的數日追殺,提早撒手人寰了。他是這次因病毒批量式猝死的為數眾多的中共年老幹部之一。因為中共堅持拒絕進口該變種病毒的外國高效藥品,不論過往對中共的功勞大小,這些中共幹部同更大批量的因病毒提前離世的百姓遺體一道,摩肩接踵,分別進入爆滿的其中一個火葬場,全無人類尊嚴可言,被棄如敝屣。

(二)中斷毛澤東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路線是《實踐》的歷史作用

這位老先生曾為鄧小平為首的一派擊倒華國鋒為首的另一派,以一篇文章《實踐》作為進攻性的輿論武器,作出過貢獻,即參與中共最高層內鬥有功,為其中一派的奪權成功起過作用。他是中國一黨專政體制下的一名禦用文人。

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其實是毛澤東指定的中共最高權力繼承者華國鋒為捍衛自己權力,以毛澤東為護身符,防衛性的輿論武器。此時,華國鋒在上,鄧小平在下。《實踐》引用了馬恩列毛的有關真理要接受不斷變化了的社會活動檢驗的語錄,主動向兩個凡是發起了激烈抨擊。這是在中共大的決鬥中,另一場變換了方式的篡黨奪權的內鬥。毛澤東在1945年做過同樣的事,那時張聞天在上,毛澤東在下。

毛澤東臨死前強調,中國要堅持走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既定路線。按兩個凡是意圖,華國鋒要認真執行這一任務是不言自明的。

盡管這是又一次中共最高層內部的權鬥,但是在1966年到1978年這12年中已累積出的,對階級鬥爭運動極其惡感的,中國多數百姓的情緒來說,以鄧小平取代華國鋒是當時的民心所向。如果是華國鋒繼續掌權,中國社會應會長期處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紅色恐怖的籠罩之下。固然,當時中國還是處在一黨專政、人民言論自由還是嚴格地受限、人民的選舉權仍然處於被剝奪狀態,但是,傾向於支持鄧小平對兩個凡是的批判,是多數中國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選擇。

(三)要對《實踐》的謬誤作出分析和批判

《實踐》中斷了毛澤東預設的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的路線 ,迎合了其時中國多數人的願望,有著歷史作用上的積極成份。但是,就《實踐》的本質而論,它是為延續中共一黨專政合法性的一篇哲學性的宣傳文章。《實踐》還是一篇在論點上的謬誤遍布於該文從頭至尾的文章。

雖《實踐》仍然散發著濃烈中共特有的教條文風的氣味,其用詞用語還是味同嚼蠟,但因該文曾一度引發全國性大辯論,在中國社會的影響非比尋常,並被編入了中國高中語文教材,故此還是值得既使捏著鼻子,也要對其予以一番分析。

如讀者在互聯網上鍵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便可讀到《實踐》的全文。

本文將對《實踐》最前面的三個段落作出分析。筆者認為,因為這三個段落已表達了《實踐》核心的思想,對它們的分析就代表了對其全篇的分析。由於《實踐》謬論隨手可拾,這樣的分析過程實際成了一個批判過程。

一、    對第一段落要點的分析

第一段落要點 “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麽?這是早被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解決了的問題”。

(一)“這是早被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解決了的問題” 的結論不真實

這個回答不真實。馬克思和恩格斯談論這個問題,之後, 列寧、毛澤東、直至《實踐》的作者們(實際代表的是鄧小平和胡耀邦),一個接著一個探討著這個問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什麽?” 是個一直困擾他們的難題,一個各自擔憂自己理論能夠有效多久還仍可被視為真理的問題。如果《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只能是暫短的真理,那麽它們對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和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指導意義的分量就會被大打折扣,這可不是這二書著者的初衷或說原先願望。把 "解決了" 改為”探討過" 才為真實。

《共產黨宣言》(簡稱《宣言》)作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簡稱馬恩);《資本論》主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後,按其書稿或有些增減, 完成了全卷。

(二)井蛙之見不配被稱為導師

如讀者在互聯網上鍵入《共產黨宣言》可看到它的全文。

  (A)問世25年後,過時的結論在《共產黨宣言》中四處可見

1848年《宣言》發表於英國倫敦。時年時月,馬克思是29歲,恩格斯是27歲。《宣言》是馬恩用了兩個月時間,是對 “歐洲1848年革命”的應急、應景之作。

1872年,即25年後,馬恩表示:

“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移,. . . 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

“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

“其次, 很明顯, 對於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 ;

“同樣也很明顯,. . . 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

《實踐》作者們故意略去《宣言》中的這些語錄。如果《實踐》的讀者看到這些語錄,就等同中共自己把《宣言》當廢紙直接扔進垃圾桶。在《實踐》中按需歪曲和按需舍取歷史事實的寫作手法是中共禦用文人的又一次故技重演。

僅僅25年,時過境遷,《宣言》的殘破不全,讓作者馬恩汗顏無地。不過,對馬恩勇於公開承認這樣不堪的事實,不失學者風度,應予稱讚。只是馬恩的《宣言》過時得如此之快,還是令人瞠目。

  (B)未預見到中產階級可以變為一個大的階級

在那25年之後又過了150年的現在,中產階級在人類社會人口中比例大幅上升,例如,美國的中產階級人口超過50%。這使本已捉襟見肘的《宣言》變得破爛不堪。

在馬克思主義的定義中,資產階級是占有社會生產資料並使用雇傭勞動的階級;無產階級是指不占有社會生產資料,被迫出賣勞動力維持生活的階級。

中產階級在馬恩的有生時代是介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一個小的階級。

現今時代,中產階級可以是一個單一的剝削階級,可以是一個單獨的被剝削階級,可以是一個既非剝削階級又非被剝削階級,還可以是一個非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的混合。中產階級的出現,使得階級矛盾銳減。

《宣言》是利用階級之間大的收入差別煽動一個階級以暴力屠殺另一個階級。階級矛盾銳減使《宣言》的宣傳力度銳減,中產階級成了《宣言》的致命殺手。

《宣言》以驚人的速度過時和馬恩沒能預見另一個大的階級會出現於人類社會,把導師一詞用在他們身上是名不符實。當年發表《宣言》的馬恩是有著把問題看得長遠的強烈願望,但他們的洞察力卻相當有限。影響大的人物不等於該人物原本就應該影響大。馬恩實為兩位目光短淺的學者,因而,雖然二人被共產黨人當作世界級導師,實際的他們並不具備被稱為這樣導師的資格。

(C)列寧借用《共產黨宣言》宣傳取得俄國政權

《宣言》發表了25年後,1871年巴黎公社在法國巴黎成立,它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政權。《宣言》問世70年後的1917年, 列寧領導的共產黨以俄國無產階級屠殺資產階級的方式奪得了俄國國家政權, 並以共產黨一黨專政模式統治俄國, 它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第二個政權。奪取政權後的中共,以此模式, 即共產黨一黨專政模式, 統治中國。

馬克思寫《宣言》時是一個29歲的小夥子。29歲剛過之後,在倫敦寫《資本論》期間,有著馬克思深夜在某酒吧和兩個德國朋友一起喝酒時,因為褒揚德國人,貶低英國人, 這三哥們差點被怒火中燒的英國人狠揍一頓或和英國人打群架的記錄(來自那次一起喝酒的馬克思好友的回憶錄)。這個記錄呈現出的馬克思是一個活脫脫, 易於沖動, 難以自抑的,德國愛國主義的帶有狂熱色彩的熱血青年,並非一個成熟沈穩的學者。如讀者在互聯網上鍵入: 馬克思倫敦酒吧,可看到這一馬克思和朋友在酒吧的軼事。

雖然《宣言》早就支離破碎,但是它被野心勃勃的政治投機者,如列寧,看中,當作一件現成的,可以為奪取政權的廉價宣傳品。這些政治投機分子看到了無產階級有著人數的巨大優勢,可以將其轉變成推翻國家政權的極大暴行力量。

人類有一個天性,那就是,當他人以激動人心的言語表達出他們自己不能表達出來的,代表他們利益的心聲之時,就會在意識上積極迎合和在行動上積極響應。人類大腦中有願意聽取慷慨激昂言論煽動的天性。這是造物者不知何故設計在人類大腦中的一段子程序的作用。這與人類這種有高級語言和高級思維能力物種只願聽到誇讚自己的話語, 而不是相反, 一樣, 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優勝劣汰無法解釋的, 是人類大腦中相關子程序的作用。《宣言》富含大量激動人心的言詞,被心懷狼子野心的政治投機客發現後,大喜過望, 將其迅速利用到當時的現實社會。

二、對第二段落要點的分析

第二段落要點 “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

這句話不是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的相關語錄用詞真理性時,實踐之前沒有定語,社會。就是說,真理性和實踐是一對詞。毛澤東的相關語錄用真理時,實踐之前有定語,社會的。就是說,真理和社會的實踐是一對詞。

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在馬克思這句話的語境里,真理性是指真理的含量,也就是相對真理。

這句話是共產黨人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的來處之一。

在談同一話題時,毛澤東思想不一定等同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說:“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的論述只有用詞 "實踐",並無 "社會的實踐" 用語。本文後部將專門分析馬克思關於用詞實踐的涵義。

《實踐》所援引的這句毛澤東語錄實為毛澤東思維不嚴謹的病句。因為這一病句,造成《實踐》作者們把化學和天文學的科學發現活動也當做了社會的活動。從毛澤東這句話意境的推斷,毛澤東用詞 “真理”的本意應是指社會學的真理,而不是指廣義的包括自然科學的真理, 但毛澤東沒能準確地表達出來。

(一)真理可以不只靠社會實踐檢驗

假如毛澤東和《實踐》作者們所用真理是準確表達,那麽問題就來了。

按他們關於真理的表述,真理可以是有關社會的,真理還可以是有關非社會的,譬如,可以是關於數學的。

數學的公理是真理,是不需要證明的,例如AxB = BxA;已證明過的定理是真理,例如,一個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數學公式是文字數學理論的再次抽象形式,一旦被證明正確,就是真理,不妨稱它們為數學真理。從數學的一個正確結論按照正確的邏輯可以推導出另一個正確結論,例如,其中一個等差數列N項總和的公式可由另外兩個等差數列的公式推導而出。一個理論可以,但不必,靠社會檢驗,再例如,對於數學中的排列或組合公式只要滿足了它們各自的條件,如同那個等差數列公式一樣,就可直接使用。對於已被確認的數學真理,人們可以用實物運算的結果去檢驗它的真偽,不過那是多此一舉。保持對數學公式的經常檢驗,是其運用者的心理需要或是數學教師對學生的開導之用或是其它特殊原因。數學真理自身是顛撲不破的(既使人類消亡了,當同人類物種有相等智力的物種運用這些數學真理時,還會是準確無誤的)。因此得出的結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的 “只能” 犯了把可能當成只能的錯誤。

提示,《實踐》所講到的真理並非最初建立起的真理。在《實踐》里所說的真理顯然是指原先的真理需要被後來變化的社會活動經常檢驗,查看它是否仍然還能算為真理。
《實踐》的作者們選用了化學和天文學方面的例子。那麽,自然科學的發現活動也算作社會實踐中的社會活動了。這與人們常識中的社會概念不符,譬如,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定語或說限定詞,科學和自然,在人們腦中的概念有著井水不犯河水的顯著差異。前面已經提及,這種思維錯亂源於《實踐》作者們所選用毛澤東的一句病句,當然這與《實踐》作者們的教條成性不可分割。

關於化學的和天文的這兩個所謂的真理是來自發現活動的結果,其要發現的目標原先就在那里,相對社會活動而言,它們沒有變化,等待人類去發現。此時所說的目標是指物體的存在,不是指物體內部的變化。關於社會科學的真理,其對應的目標社會活動是在不斷地變化,需要經常被檢驗其真理性。一個相對不變化,一個總在變化。

(二)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

《實踐》談的真理當然要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偏愛運用的概念: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

  (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重要構件之一

《實踐》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指導原則。馬恩在《宣言》中關於真理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現。《實踐》是專門論述真理的哲學論文,所以本文側重對馬恩以及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派生出來的列寧、毛澤東的關於真理語錄的分析上,查看他們關於真理的哲學觀自身是否歸屬於真理之列。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包括存在)的學科,並非研究任意認識問題的學科。哲學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一般是以批判的方式,因破而立。它的一個研究對象是主觀和存在的關系。

如果證明出馬恩列毛的哲學觀本身就不是真理,那麽就相當於抽去了《實踐》所有論述的基礎,致使這篇論文整體失去立足之處;這也是抽去了只要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原則的文章的一個理論基礎;還等同抽去了站立在馬克思主義之上的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一塊基石。

(B)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是謬誤

馬克思對真理有句話,“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在此文,不妨稱其為“總和說”。

列寧對這句話有了理解式的補充:“絕對真理是由發展中的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相對真理是不依賴於人類而存在的客體的相對正確的反映;這些反映日趨正確;每一科學真理盡管有相對性,其中都含有絕對真理的成分”。

無論是馬恩還是列寧論述中所說的 “總和” 是針對任意單一絕對真理而言,而不是針對一個以上的絕對真理,否則把有著不同社會活動對象的相對真理放在一起是莫名其妙的除非做某種特殊的研究,例如,統計學的研究,。

從1845年7月到現在的近178年中,未見一篇真正能夠駁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章。筆者認為,一個原因應是一代又一代的哲學論文作者前赴後繼地落入了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概念的泥潭較深之處,不能自拔。

馬恩和列寧對有關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有關總和的論述是(1)片面的;(2)錯用了數學概念;(3)因時間的無限前行,社會活動的變化就不會有停止之日,他們所說的絕對真理不會有出現的一天。

(1)“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 是片面的

一個相對真理(社會性的)可以半途而廢,並不向絕對真理方向發展,例如,馬恩在他們所處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斷言人類社會將分化為簡單的兩個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可是,隨著之後的第二、三次工業革命快速相繼而至,一個原先較小的中產階級不但沒有融化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反而自己演變成規模龐大的中產階級,並穩定存在於人類社會。馬恩的簡單的兩個大階級之說顯示出二人的思路狹隘,缺乏發展地檢視事物的眼光,導致他們得出片面判斷。既然一個相對真理存在可以夭折的可能性,這個夭折了的相對真理何來最終的絕對真理?  沒能預見可能出現的社會狀態 (應該不難預見的),所以是片面的,故總和說不能成立。

(2)“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 錯用了數學概念

(a)  《宣言》的論述 “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 很像是援引了數學微積分中的極限和積分的概念。用面積表達的函數是無數極限化的細矩形的總和; 用立體表達的函數是無數極限化的薄面積的總和。如果不是像是,而是真是,那麽馬克思是不當地借用了極限和積分的數學概念。因為社會活動變化是 “粗枝大葉” 型的,而積分學在本質上是研究連續變化的一門學問。對社會活動變化的研究,是不需要精細到極限程度的研究。有關社會活動的理論不會,也做不到,以時間的最小單位來修改。

如果總和說用的就是極限和積分概念,《宣言》雖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但因為恩格斯上過中學,沒上過大學,那時中學不教授微積分,所以總和說應是馬克思一人的失手。

(b)  《宣言》原想的表達應是在一個相對真理的基礎上增加(increase)直至最終達到絕對真理,就像一杯水從不滿增至到滿一樣。但是總和(sum 或 total amount) 之意是把以最先的真理加上每一修改過的相對真理的累計或說合計,就像把若幹杯不滿的杯子加在一起,最後再上一個滿杯一樣。這是馬恩二人言不達意的表現。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被這言不達意的表述搞得暈頭轉向,這些追隨者包括列寧、毛澤東(自稱看《宣言》的次數超過100遍)以及不計其數《宣言》的讀者。

(3)“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 的絕對真理因時間的無限性不會有出現的一天

實踐的兩個對照因子, 社會學理論和社會活動,的後者總在變化之中。因為時間是無休止地向前,即時間的向前移動是無限的,所以社會活動的變化也就沒有停止的一天,馬克思的絕對真理也就不會有到來之日。

此外,一般來講,真理性和真實性是不同概念。真理性是對規律而言,但真實性可以不含規律,例如,某某人是某國的總統,此事具真實性,但並不具真理性,因是此事不含規律。

(三)可用條件真理和無條件真理取代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

筆者認為,為刪繁就簡,應把真理的相對性(相對真理)和真理的絕對性(絕對真理)的一對概念徹底拋棄,而以有條件真理和無條件真理取而代之,那就是:

(1)所有真理都(包括社會學的和非社會學的)是有條件真理;

(2)無條件真理就一個: 所有真理都(包括社會學的和非社會學的)是有條件真理。

三、 對第三段落要點的分析

第三段落要點 “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

不言而喻,這部分是文章《實踐》的重中之重。筆者把它分兩部分來分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1848年初馬恩發表了《宣言》。在這之前的1845年,馬克思就有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的論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實踐論述之根。對 “實踐的思維”怎麽理解,是一個關鍵問題。

(A)  馬克思用詞 "實踐" 的含義

毛澤東寫於1937年7月的《實踐論》對實踐的表達是:“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們的理解是:“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

馬克思的這個根源性的關於實踐的論述中並無 “社會的實踐”的用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們的 “社會的實踐” 是來自毛澤東,而不是馬克思。這應是《實踐》作者們使出的技巧。因為馬克思主義比毛澤東思想更具權威性和正統性,所以《實踐》的作者們把毛澤東的東西塞進馬克思主義以增加說服力。當然,這種張冠李戴的現象出現,不能排除來自該作者們集體同時思維混亂的可能性。

方便起見,省得讀者向前翻閱, 現把本文較前用過的, 馬恩發表《宣言》25年後的語錄再次摘錄於此:

“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移,. . . 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

“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

“其次, 很明顯, 對於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 ;

“同樣也很明顯,. . . 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

以這些語錄結合 “實踐的思維“ 的實踐,筆者對實踐的理解是 “對照”,即實踐 = 對照。換句話說,實踐是對照或說核對社會學理論和與該理論對應的社會活動。由此產生一個結論:毛澤東的 “社會的實踐” 是誤讀了馬克思關於實踐的含義。

馬克思的 “實踐的思維“ 中實踐的是定語或說限定詞。馬克思的意思是要有把社會理論和社會活動相對照或核對的思維, 要以社會活動為標準。實踐一詞的根源是 "實踐的思維"。實踐也就是檢驗的意思。毛澤東對實踐的曲解,產生了毛澤東自己的用語 "社會的實踐"。由此致使中共禦用文人鸚鵡學舌, 對概念實踐的錯亂性使用, 並泛濫成災。

毛澤東的這一個對馬克思的實踐詞義的錯誤理解,涉及中國無數涉及實踐的哲學論文的基礎,當然包括哲學論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基礎。

實踐涉及兩個要素:社會學理論和社會活動。實踐是這兩個元素的對照, 核對, 也是對這兩個元素的檢驗。社會活動隨時間向前,總會變化。如原先的真理仍匹配已變化了的現實社會活動,被認為仍然是真理;如不匹配,原先真理被修改後,可以使其匹配現實的社會活動,還可為真理;如有明顯太大的偏差或幹脆夭折,原來的真理不再是真理了。

特別要提出的是,馬克思這個根源性的關於實踐的論述是出自1845年的法國(他的移居之地),不是《宣言》的1848年的英國,也不是 “第一國際” 成立的1864年的英國。1845前後很長的時段,歐洲是處於一個社會學家們一湧而上,各執一詞,據理不讓的思想爆發的時期,堪比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的百家群起,諸子爭鳴,彼此詰難,思想泉湧的時期。當時的社會學作者的理論,包括馬克思的理論不對社會活動具有指導意義。社會學理論和社會活動是孤立的兩個事物。當時不存在社會活動按某個理論強行運作的現象,例如,歐洲的圈地運動(一個社會活動)自動在社會中運行,演變,而社會學學者追溯或在旁觀察,想從中獲得規律,抽象成他們的結論,包括他們推斷出的預期結果。人們把這種結論稱為社會學理論。社會活動在先或在旁,社會學理論在後或在旁,這是馬克思那個時代創造理論的社會狀況。不存在先有了社會學理論,然後強行讓對應其理論的社會活動執行其理論的社會環境。

所以,馬克思的 “實踐的思維” 的用詞實踐是社會的活動對照, 核對, 或檢驗社會的理論的意思。"實踐的思維" 是主張從社會活動驗證理論的正確與否或正確程度,主張不要以理論到理論的方法來確定理論的正確性,而是主張要以核對社會理論和社會活動後的結果而定。因此,把社會活動以社會實踐取代是誤解了馬克思實踐的原有之意。

依照馬克思對於實踐的論述,社會活動是檢驗社會真理或理論的標準,實踐是檢驗這個動作; 社會理論檢驗社會理論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並且是一個錯誤的非社會科學的方法。這是一般人就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並無高深可言。

   (B)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要接受變化了的社會活動檢驗

馬恩說,  “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時時處處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根據馬恩的這條語錄,原先的真理經檢驗後,可以不再是真理。再就是,按此話原意,這些基本原理包括馬克思主義本身。

《實踐》說, “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本文前面已分別分析過 "只能" 和“社會的實踐” 的問題。

此時關注的是 “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 這句話。《實踐》不願說出口的是: 因為它是一個基本原理,所以這個原理自身就不需被社會活動所檢驗。《實踐》始終沒對這個基本原理有過半點不遜的只言片語。這個基本原理是一個 “老真理“。不對“老真理” 提出任何質疑,是違背了《實踐》口口聲聲嘮叨的: 要隨條件變化經常檢驗過去的真理。依此, 《實踐》首先要開宗明義地對這個基本原理進行檢驗,要證明這個基本原理 (原真理) 現在確實還是真理。在這個基本原理得以立足之後,再展開對《實踐》所設置的論點進一步論證。《實踐》無此動作,故軟肋顯露。

馬恩在發表《宣言》後的25年檢驗了它一次,而且已經發現了不少謬誤(實際要比他們說出的多得多,例如,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部分。可是從那150年之後的現在,《實踐》作者們視《宣言》為不可觸碰的聖書,對它不敢提出任何異議。

《實踐》作者們擲地有聲地在該文中強調著要對真理檢驗,但卻把《宣言》除外,即把馬克思主義本身當成是不需檢驗的,永恒的、無懈可擊的真理化身。有如此荒唐現象出現,使得筆者很是感嘆: 《實踐》的作者們確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在被洗腦後的他們心中, 被崇拜者的地位是如此崇高,而他們的地位是如此卑微,並且,被崇拜者的力量,既使一個半世紀過去了,對崇拜者的精神控制力竟然還能如此強大。
簡而言之,《實踐》作者們並沒有把所有理論一視同仁地按需要社會活動檢驗的原則對待。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們不把它列入檢驗範圍,更談不上 “時時處處” 檢驗了。在檢查站點,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獲得了免檢特別通行證。對馬克思主義的檢驗工作只能由非馬克思主義的仰慕者來做了。

(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地用絕對、肯定和唯一來表達對某一事物的判斷。但是,如果認真考察那個事物,你往往會發現這類表達並不客觀的概率超過百分之五十。

(A)用詞 “唯一“ 源於毛澤東並非馬克思主義或列寧主義

馬恩和列寧在表述真理和實踐的關系時,並無 “唯一標準” 一說。前面提到 “唯一標準” 是毛澤東的表達。

(B)用詞 “唯一” 是畫蛇添足

由於《實踐》用上了 “唯一” 一詞,因此也要檢測一下,看看這一次對唯一的使用是否能逃脫因為可以找到一個反例而引出一個結論:用詞不當。

因為是 “唯一”,所以它否定了另一種標準存在的可能性:社會的理論檢驗社會的理論。

為了說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的作者們引用了毛澤東的相關語錄。邏輯是,因為毛澤東已有相關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理論,所以這篇論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標題使用一詞 “唯一” 是正確的。

然而,這個過程正是社會的理論檢驗社會的理論的過程,而不是社會的活動檢驗社會的理論的過程。《實踐》(理論)的正確是源於毛澤東的有關論述(理論),即《實踐》的理論是依據毛澤東的理論來檢驗。再次強調,按馬克思對實踐相關的論述,此時《實踐》所用的實踐應被社會的活動替代。按《實踐》,社會的真理或社會的理論檢驗的標準可以是社會的活動,也可是以社會的理論,其標準是兩個,而不是一個。這樣,《實踐》做了一件事:以自己的矛戳破了自己的盾。《實踐》作者沾沾自喜地認為 “唯一” 的使用是畫龍點睛,筆者認為 “唯一“的使用是畫蛇添足。

四、本文總結

《實踐》作者之一染疫身亡。他曾經為中共最高層內鬥的鄧小平一方的取勝有過輿論方面的汗馬功勞,但其遺體被全無尊嚴可言地,隨不計其數因病毒而亡的屍身一起,被視若螻蟻,分別蜂擁而至擠爆的其中一個火葬場。《實踐》起過終止毛澤東的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的正面歷史作用,但這篇哲學論文中的中共文人教條的氣息和謬誤滿布全文。
本文按《實踐》順序對最前第一,第二和第三個段落的要點作了分析,代表著對其全文的否認。

一、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困擾著馬恩列毛。馬恩自己承認《宣言》過時內容多多。馬恩視野狹窄,並缺乏發展眼光,他們不能推斷出中產階級可以變為一個大的階級。1848年《宣言》在英國發表時,馬克思並不是一個穩重的學者,而是一個心智不夠健全的德國愛國主義的憤青。宣言是被當時的政治投機者們借用了過去,當做煽動無產階級暴動的宣傳工具。

二、真理可以不靠社會活動的經常檢驗,例如,數學的真理。馬恩的 “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 的 “總和” 的表達是詞不達意。相對真理可以中途而廢,顯示出這個論述的片面性。相對真理的總和是絕對真理是錯用了數學概念。因為時間前行無限的屬性,絕對真理不可能出現。以有條件真理和無條件真理取代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是一個把概念簡化的方法;

三、馬克思的 "實踐的思維" 被毛澤東曲解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基本原理,也就不需社會活動檢驗了,這與《實踐》主題思想直接自相矛盾。被崇拜者對崇拜者具有強大的精神控制力。因為毛澤東表達出“唯一”,所以《實踐》用 “唯一” 是正確的,這是理論檢驗理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 “唯一” 是相當於畫蛇時給蛇添了腳。

《實踐》是一篇教條性的,充斥謬論的哲學論文。本文著重在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的論述上。《實踐》所引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的論述多數本身就是謬論,例如,“相對真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等等。《實踐》指天誓日要檢驗真理,卻視自己文中的 “真理” 馬克思主義為天條,毫無檢驗動作。就社會科學而言,稱《實踐》是一篇偽科學的哲學論文是名至實歸。

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性質

作者 獨立商會 寫於 二零二三年

前言     

(一)“幽靈”和“圍剿”應不是被譯成中文前作者的原意

1964年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的開篇之句用到幽靈(spectre) 一詞。該詞應是沒有準確地表達出作者原作該詞的含義, 而由魔影替代幽靈應較為貼近作者的原意。在那同一段落,魔可與神對應。另外,魔可和魔力、力量相聯想。“各方勢力都來圍剿”,表示魔的力量難以對付。幽靈和神聖不對應,也不能引申到力量。圍剿(exorcise)一詞被直接翻譯錯了。Exorcise 的中文是驅魔的意思。無論是幽靈還是魔影用圍剿的方式一定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驅魔和魔影對應,且無修辭錯誤。

參見英文版《共產黨宣言》(簡稱《宣言》)首段的相關部分: “A spectre is haunting Europe–the spectre of Communism. All the Powers of old Europe have entered into a holy alliance to exorcise this spectre”。spectre 是 specter 的另種寫法。

再就是,《宣言》的首段和尾段都在強調共產主義的力量。這可以是作者出於結構的設計,魔影可推衍而至魔力,以此構成首和尾兩段對偶式的呼應。因此,譯成幽靈為錯。

幽靈也好,魔影也罷,它們與嚴肅的政治題材掛鉤皆顯突兀,這很像是與恩格斯所批判某些人的神秘主義文章相關。應該是恩格斯在批判這些文章的同時,欣賞上了以神秘色彩的表達方式。把 specter 安置在《共產黨宣言》頭一句會提高眼球效應,就像被批判的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文章對其批判者恩格斯一樣,具有魅力。至於使用魔影一詞有著驚嚇資產階級意圖的推測,也不無道理。

(二)《宣言》翻譯人員在翻譯時為共產主義社會遮羞

如讀者在互聯網上鍵入 《共產黨宣言》和《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可讀到中文和英文兩種版本。

有些中文版本個別翻譯點不準確,例如,在翻譯到共妻制段落時,讓用語 “婦女社區” 直接失蹤。婦女社區(community of women) 可 以被理解為沒有經濟因素為目標的,公開純粹以私人情感為基礎的,或無情感因素的,與婦女性的交流場所,以此取代現存的,有金錢因素的合法妓院。這些譯者, 即中共禦用文人自律,應是主動為共產黨奮鬥目標共產主義社會要人為設立的婦女集合地,遮羞蓋醜。這些禦用文人可能認為,婦女社區雖然出自共產黨的偉大導師 馬克思和恩格斯含義再明確不過的文字,但是過於超越或突破當今世人道德觀念的上線或底線,婦女社區是屬一類高度敏感的場所,以致這些譯者難以啟齒直譯。

用暴力消滅資產階級的主力是無產階級的男性,馬克思和恩格斯(簡稱馬恩)應是看準了人類天生的生理需要,想以 “婦女社區” 誘發出無產階級男性暴力行為的更大潛力。

(三)馬恩的激動性語言性風格應與其年齡相關

馬 克思和朋友共三人在英國倫敦一家酒吧時, 因以強烈德國愛國主義情懷,尖刻挖苦英國人和高度讚揚德國人而近乎挨揍。這哥們三人眼見寡不敵眾,好漢不吃眼前虧, “還是實現了保有尊嚴的撤退”。奪門後, 其中一人一石中旳,擊碎了路邊一盞煤油路燈,另外二人緊隨跟進 “以石擊燈” 行動。事不止此,行動引來警察的追捕。“馬克思做了一個我不該明說的行為” 有效制止了警察的追捕。合理的推測會是,馬克思對警察謊說那是他人所為。

讀者在互聯網上鍵入:馬克思在倫敦酒吧,即可見到這三人之一的一篇追憶這件往事的文章。

提起此事是想提示本文讀者,那時的馬克思,並不是一個行事穩重的導師。馬克思在完成《宣言》前後的時段甚至是個心智癲狂的,懷有激越德國愛國主義情緒的青年。在《宣言》中,易於激動的表達散落於該作的自始至終。這種易於激動的表達應是作者真情宣泄和宣傳需要的混合物。

《宣言》告訴人們,馬克思和比他小兩歲的恩格斯與一些普通男性青年一樣,在心理上具有暴力傾向。從歐洲 “1848年革命”的武鬥的嘶喊,以及日後 “巴黎公社”的起義的烽火,並不是出現在天涯海角,而是就發生在他們身邊。從這二位只是在外喊上兩嗓子來看,他們在語言上暴力的膽量趨於無限,可在他們肉身上勇敢的程度卻甚為有限。人們再參照倫敦酒吧軼事,若用現今民間大眾精煉之語來描述這二位老弟,那就是: “光說不練”。

沒準最初二人就沒打算 “練”。或許這二位的初衷就是要成為宏觀意義上的編劇和導演,被導演的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他們要導演出的是一場以地球為範圍,場面壯觀,血腥暴力,真人生死的動作大片。

客觀而言,馬恩天賦異稟,確實各自有著超出常人的文字表達能力。但這種能力並不標志他們所表達的內容是高質量的。這有點相似於社會上常見的一種現象:某些人雖滔滔不絕,但其話內容卻是低質量的,或說有量無質。當然,質量的高低的標準存在相對性。

《宣言》洋洋灑灑幾萬字用去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月時間。然而,總體來看,它是一部粗制濫造的作品,其內容經不起琢磨和推敲。

(四)馬恩自己承認《宣言》存在不少過時性論述

《宣言》發表於1848年,在25年後的1872年,在再版的序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出了《宣言》存在過時性的幾段論述。它們是:

“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並沒有什麽獨立的意義。現在這一段在許多方面都應該有不同的寫法了”。

“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

“很明顯,對於社會主義文獻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為止”

“由於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而當時所列舉的那些黨派大部分已被歷史的發展進程所徹底掃除,所以這些意見在實踐方面畢竟是過時了”。

時間剛剛過去25年,《宣言》的過時性內容如此之多,就已讓其作者情何以堪了,如果馬恩活到現今,以現實社會狀況檢驗《宣言》,尤其是中產階級人數的比例超越無產階級的現狀,必使二位無顏於世,得挖地縫鉆進去。

《宣言》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是關於未來,作者當時自然不可能檢驗它們的過時性。在《宣言》出版或再版的先後總共七個序言中,其作者完全沒有提及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有任何修改。然而,共產主義社會部分的論述是忽悠無產階級的胡編亂造,正是《宣言》最難以立足的部分。

(五)《宣言》被壯懷激烈的政治投機客們接了過去

《宣 言》飽含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刺激性言論,具有超強的感召力和動員力。雖《宣言》謬誤多多,但它所煽動的對象無產階級在人數上擁有遠超資產階級的優勢,加之 《宣言》突出宣揚暴力,它的問世被心懷壯志的投機政客們,如俄國的列寧,接了過去,並有效地運用到國家社會變革的宣傳機器之中,且斬獲頗豐。從1918年到1949年的31年間,一不留神世界就冒出了13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大國蘇聯和中國。

這些國家是處在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進程之中,它們稱呼自己是社會主義國家。西方稱它們是共產主義國家,這應與《共產主義宣言》的書名有關。

1848年前後的歐洲有不少社會主義理論,為了區別於那些社會主義理論,《宣言》的名字是《共產主義宣言》。在奪權國家政權後,共產黨組織為了強調實施共產黨一黨專政,改名為《共產黨宣言》。

(六)批判《宣言》不能繞過批判進化論

馬克思在達爾文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即進化論,一年後說:“達爾文的書甚為重要,對我而言,他那優勝劣汰的說法為歷史中的階級鬥爭奠定了基礎”。

本人和林小生先生多年前曾經合寫過一篇文章:程序論。該程序論是建立在人類發現了生物細胞內存在DNA的排列組合(非數學術語的)的基礎之上的理論。

近 來,筆者發現除了程序論以外,並不存在其它理論能夠駁倒一系列馬恩的共產主義論述。盡管進化論的作者達爾文並不喜歡馬克思,但是至今進化論卻客觀地解救和 支撐著《宣言》。將進化論批倒,《宣言》才會失去進化論對其的理論支持。本文將以穿插的方式應用程序論的基本思路,批判進化論,並逐一批駁《宣言》的相關 論述。

(七)批判《宣言》的事仍需有人來做

既使到了今日,統治14億 人口大國的中國共產黨還在國內宣揚馬克思主義,並妄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即所謂的世界命運共同體。現今,仍有中文作者對《宣言》會做出如飲醍醐之狀。因為 《宣言》從未真正在理論意義上被批倒,他們中並非都是在故作此狀。從讀這些作者的文章可以體會到他們中有人真的由內心感謝《宣言》舉起了火炬和建起了燈 塔,為他們照亮了追求未來前行的道路和航向。因此,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工作仍然需要有人來做。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塊基石。粉碎或拆除之中的每一塊對建築在其之上的共產黨統治大廈會有顛覆之效。

一、程序論是《共產黨宣言》和進化論的根除性對手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間接支持和支撐《共產黨宣言》得力的理論。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看似是唯物的(客觀的),卻是唯心的(主觀的),而有神論和程序論看似唯心的,卻是唯物的。

(A)進化論,創世紀和程序論

達爾文是人類非凡的生物學家。在大規模細致調查研究之後,他發現有一種無形的法則在推動著物種(生物,當然包括人類)由低級向高級方向進化。這個虛無縹緲的法則,達爾文稱其為優勝劣汰或適者生存。

現 今的多數學校里,進化論是作為科學來教授,這應與創建進化論的達爾文身份有關系。因為達爾文是劃時代的生物學家,所以他的研究成果歸類為自然科學就是順理 成章之事,這似乎合乎邏輯。從整體來看,自然科學家是唯物主義者。但是,如果細思,你會發現達爾文的調查本身是唯物的行為,但他的結論優勝劣汰卻是唯心 的,而《創世紀》由神造物的故事基本上是唯物的。

《創世紀》是《聖經》的最初五本之一。據傳,《創世紀》是摩西在造物者神的直接指導和示意之下執筆寫出。

筆者認可《創世紀》這個以敘述故事方式寫出的,人體是作為一個整體被造物者所造的結果,只是對人就像雕塑家那樣泥造而出的造人方式略有微詞。這是因為構成人體的細胞中被發現了由DNA四個狀態構成的超過兩萬個不同組合,並且如果對照人類利用兩個狀態編寫出的程序,那些以萬計數的不同組合只能被理解為也是程序,還因為人是極其高度自動化的,具有高級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物種,這套程序, 對 人類來說, 也就相應地不可思議的覆雜,所以這套程序只能是造物者設計的產物,就像人類按自己的設計編寫某一自動化控制程序,實現控制某種自動化設備一樣。幾十億年的 年數,不能碰出一個被設計而出的,內部精致的摩天大廈。因此可以斷定,人的整體是直接被造出而落地的生物性物體,而不是按達爾文進化論,由微小變異、積微 漸進演化出的生物體。

倘若《創世紀》的確是摩西在造物者神的直接指導和示意之下執筆而寫出,那麽,也許造物者鑒於摩西那個時代的人的知識水平所限,造物者用手示意,把造人過程簡化成“捏泥” 過程,這就留給了達爾文進化論可乘之機。

順便談一下毛澤東。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 宇 宙是一個在不斷擴展的有限大的龐然大物。不過,這個理論的成立與否並不影響此時的論證。毛澤東自我標榜為唯物主義者。可是,在談及宇宙大小的時侯,他咬定 宇宙是無限大的。按他的思路,宇宙有限大就給了有神論立足的余地,神就有了存在的空間。如果宇宙是有限大的話,神可以,但不必,存在於有限大的宇宙之外。 因而,毛澤東思路的僵化性和唯心性昭然若揭。毛澤東為維護無神論,唯心地, 即主觀地給宇宙的樣貌或說大小下了結論。這給他的唯物主義者形象添加了唯心主義的色彩,毛澤東成了唯物和唯心混合主義者。

達爾文為了自圓其說進化論,唯心地給出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宇宙規律:優勝劣汰。程序論認為,物種優勝劣汰現象普遍存在是來自物種體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私程序的作用。如果把在顯微鏡下人的細胞內DNA程序放大萬倍後去觀察和觸摸,你會明確知道這種物 (客觀) 的真實存在。因而,結論是:程序論是唯物的,進化論是唯心的。

進化論可能最早從小學就開始潛移默化於思考至思想的途中,它是思考的一種原料。進化論先入為主地進入了浩瀚如煙的人群,並形成勢力,筆者批倒進化論有難度, 乃屬知難而行。

(B)程序論是擊潰進化論和共產主義理論的致命利器

就 在現實的今天,進化論幾乎還在直接地保護著共產主義的理論。蘇聯為首的歐洲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是因為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水平遠低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生 活水平,導致那些國家的人民出於的感性認識,一哄而上,將其顛覆。解體的原因並非《宣言》的有關共產主義社會的論述已被某種理論武器擊倒至潰。就是說,如 果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活水平接近甚至超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活水平,共產主義社會的願景還會對人類有難以拒絕的魅力。現在的中國有房有車者多了起來。共產主義 社會對他們中的部分人可以具有吸引力。

中國道家的《易經》用陰和陽對立力量的互相作用解說事物的發展變化。三個德國人,黑格爾與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述了關於對立統一的思想,認定矛盾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無論是陰和陽,還是對立統一,雖然它們的論述有著區別,但是都得出了大自然相關相同物種間或不同物種間的矛盾是世界發展進步的動力的結論。按程序論的思路,它們這些結論都是唯心的。如果把DNA構成的組合放大適當的倍數,可以看到生物體細胞內覆雜組合的時候,眼見為實了,人們應該承認那是類似於人類編寫的程序的組合,只不過人類對其不甚了解。程序論認為其動力來自物種的體內。

假設某人編寫了一套自動化程序,另一人沒有編寫這套程序的語言知識,以致就是讓他或她看也不能看懂這套程序,但是這另一人可以承認這套自動化程序作用的存在,譬如,某一位先生駕駛一輛全自動汽車, 一個硬件和軟件(程序)的混合體,雖然他可以不懂如何編寫程序,但是他可以知道該車的每一具體動作是按安置在車內某一特定程序運行(發出指令)的結果。

類似,人是一套全自動化的24小時運行的生物性全自動化系統。這一套系統是由DNA組合(人類在顯微鏡下已明白無誤地看見)編寫的程序所控制的系統,一個硬件和軟件 (程序) 的混合體。例如,人類天生就有的自私行為,必定是人體內分管自私方面的程序運行的結果。

因此,在知道這個分管自私程序的位置和破解該程序之前,人們已經可以斷定自私程序的存在。

至於DNA程序如何自動地運作,目前人類粗略地已經了解到要通過物質RNA,蛋白質,神經系統等來實現。人類早期的計算機(電腦)的一套電路和電子器件(包括固化在硬件中的程序)來實現程序的指令。雖然現在的電路和電子器件已高度集成於相對微小的物件內,但那只是物體形狀變小,並無本質的變化。電子在導線中的運動速度為0.01毫米, 但當有了電場後,幾乎是光速,每秒30萬公里。人體中存在粒子場麽?人體中是哪種粒子,甚至是一個以上的粒子,擔任電子的角色?是通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傳遞信息?是利用了粒子的量子糾纏特性?對這些人類現今並不清楚。如果人類的知識在科學類型上有空白之處,可以導致人類永遠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可是, 這樣的不清楚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定性地說,人體的行為是人體程序自動運行所致使的結果。

人類在發現DNA後,大多精力放在醫學方面,例如,著力去發現哪一段DNA密碼與哪些病癥相關。這當然無可厚非。

如 果把這些程序僅僅當作密碼來對待,那麽你的思路就不會主動延展到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包括天性成分的東西,例如,心理的自私和懶惰方面;思維的來處,從思維 到思考、從思考再到思想這種過程的來處,以及用邏輯思維的來處;生育男女的概率是二分之一,青春期的叛逆行為,用語言和/或文字表達愛情,等等。也許會有一天人類能夠準確翻譯出這個龐大密碼系統或它的一部分,並在那時才心甘情願地、科學求實地、鄭重其事地稱其為程序系統。那將是一個遙遠的,甚至是人類消亡前都不能實現的時刻。只要定性地認可那些所謂DNA 組合密碼是程序,對於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程序論就已經, 像是一把足夠鋒利之劍, 可以擊敗它們了。

重要的話須重覆表達:一旦承認了程序的真實存在,程序論就成為擊潰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利器,程序論對二者就是根除性的對手。

本文將把程序論的觀點應用到被批判的具體論點之中。

二、《宣言》是挑撥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關系的宣傳品

《宣言》是兩個德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但在馬克思1849年到英國之前,二人所處的社會和經歷是不同的。馬克思從1845年2月到1848年3月住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而那時恩格斯住在英國的曼切斯特(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鎮)。《宣言》發表於1848年2月中旬之時,馬克思在比利時,恩格斯在英國。那時的英國是世界工業中心,就是說,恩格斯處在更接近工人階級生活的社會環境。

(A)隨意誇張和編造事實是《共產黨宣言》的特點

以下語錄應是馬克思同意,但直接出自恩格斯之筆。
《宣言》語錄:

“工人僅僅為增殖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著”。

描述某個事物時有拔高習慣是一些青年人的特征。那個時代的社會早已不是奴隸社會,人們有相當的人身自由度。工人對工作的依賴當然存在,但依賴程度不會處在非活即死的狀況。當時社會有各式各樣行業的工種可供挑選。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文章里並不見 “不需要他活著的時候就死去” 這樣社會現象的描述。論文的作者應有準確表述內容的自我要求,但《宣言》的作者顯然沒有這樣的自我約束。實際上《宣言》隨處可見這種誇張語氣,不準確和不真實的表述。

這 種誇張語氣的文字敘述方式可以是馬恩蓄意而為之。馬恩二人應該原本就將《宣言》定作一種可以歪曲事實的宣傳品。假如一則廣告是為恩格斯在曼徹斯特的紡織廠 的產品做宣傳,只挑對產品有利的事實宣講,未嘗不可。但是,如果是離開事實的誇張,那就是弄虛作假的欺騙。商業廣告和政治宣傳都有欺騙行為。總統候選人在 競選時只挑自身優點宣傳,無可厚非,但是,編造自己不存在的優點或編造競選對手不存在的缺點是欺騙行為。《宣言》的 “非活即死” 的說詞顯然至少不是社會存在的普遍現象。為了宣傳的效果,馬恩原本在動機上就要無中生有的可能不可排除。

(B)工人階級的各方面狀況發生了極大好轉

1850年 左右的歐洲處在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那時的工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工資微薄,不少住在貧民窟里。當時的社會不存在退休金、醫療保險、社會失業金。工人 也無普選的權利。以短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狀況,馬恩寫出《宣言》煽動工人階級需要以暴力推翻整個資本主義制度。除挑唆階級矛盾外,還反映出二人眼光的狹隘和 思維的固化。

後來的歷史證明,資本主義社會是可改良為對工人階級十分理想的社會。現在多數工人,每天工作八小時,一星期工作5天,工資是位於中產階級。工人擁有公寓,甚至擁有帶有庭院的獨立住房者不在少數。現在工人的社會退休金、醫療保險、社會失業金,等等,應有盡有。工人有了一人一票的普選權利已是將近100年前的事了,而且這種改善還在繼續,譬如,一星期工作四天的提案已列入立法者考慮它的可行性議程之中。

(C)各階級將演化為兩大階級是《共產黨宣言》重大誤判

《宣言》語錄:

“但是,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以 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里來了,有的是因為他們的小資本不足以經營大 工業,經不起較大資本家的競爭;有的是因為他們的手藝已經被新的生產方法弄得不值錢了。無產階級的隊伍就是這樣從居民的所有階級中得到補充的”。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來,生產力發展迅速,財富的積累相應也就加快,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改良,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得以很大提高。大數的工人的收入躍升而入中產階級水準。他們可以得到法律保護的遊行示威的權利,並獲得通過工會向資方和/或政府表達不滿和爭取權益的合法權利。

《宣言》具有強烈的政治偏見,是一篇非社會科學的論文。讀者不應誤把《宣言》當作社會科學的讀物來讀。除了欺騙之外,它故意閃避某些可能發生的客觀存在,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可以通過和平手段解決或緩解階級之間的矛盾,這一很易想到的解決方案。

馬恩的目的是通過煽動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展開鬥爭,奪取世界所有的國家政權,以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的同時消滅私有制,之後,人類踏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馬恩所繪制的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途徑並不遙遠,並非是 “遠大目標” (中 共宣傳的固定用語)。《宣言》的觀點是消滅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勞動生產力充分發揮了,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共產主義社會便水到渠成。中國的事實是,中 共消滅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勞動生產力反而萎縮了。於是,恢覆部分私有制,勞動生產力立竿見影地得以發揮。顯然,私有制是切合人類本性的。

《宣言》重點分析了資本家和工人(包括從事農業的工人)的關系。馬恩是以收入的差別來劃分階級。二位認為,社會中的各種階級,例如小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將溶入於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中的後者。

馬恩固化地看待資本主義社會這一事物,他們把當時眼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狀態當作是一個永久不變的社會狀態。

現 象一:資產階級的收入可以不及無產階級的收入。一個資產者的收入可以不及一個為另一個資產者雇用的無產者的收入,例如一,雇傭兩個雇員的零售店的小資本家 (擁有生產資料並雇傭工人)的收入可以不如在信息技術公司的雇員的收入;例如二,政府的雇員,被雇用的教師、醫生和律師等等的收入可以超過小資本家。

現 象二:資產階級的收入不及某一種特定的階級,這個階級既不是資產階級也不是無產階級。自雇自是一龐大社會群體,例如,一個農場主可以是一個不雇用別人,也 不被人雇用,是自雇自。這樣的農場主有生產資料,但不雇用工人,按馬恩的定義,這樣的人或階級既不是資本家或也不是資產階級。

現象三:一個階級可以是無產階級級同時是資產階級;可以是資產者同時可以是無產者,例如,購買股票的人可以是一個工人,但是他可以通過他所購買股票的公司的擴大投資,添置新機器,雇用工人勞動,而獲得剩余價值或稱利潤。這個工人可歸類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存在於這個三種社會現象里合計的人數,在社會總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根據收入的狀況,此為馬恩劃分階級的標準,這個人數龐大的社會群體應被稱為中產階級。

現今的馬克思母國,德國,中產階級人口在國家總人口的比例已超過70%;今日的美國中產階級的比例超過50%。

特別需提起注意的是,馬恩所預期的  “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里來了” 的情景並未以主流的面貌出現於二位逝後的社會。假設這兩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導師從天而降到現實社會,有人當著他們的面重溫這句著名預言,他們當會極其狼狽,無地自容,立刻折身飛回原處。

馬恩沒能預測到的社會中產階級由原來的一個小階級演變為一個龐大的階級:中產階級。因為中產階級的收入處於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階級之間,所以這個階級沒有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動力。

由 於這個大型中產階級的形成,導致社會階級間矛盾的尖銳化程度急劇下降。因為曾經作為一個大的階級的無產階級在人數上的大幅度萎縮,《宣言》所期待的以無產 階級消滅資產階級場景的出現自然而然就成為不可能。中產階級在社會穩定存在使得《宣言》挑撥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企圖宣告失敗,同時人們還一睹到 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觀察事物是多麽鼠目寸光的不堪形象。

三、共產主義運動給人類帶來浩劫

《宣言》語錄:

1、“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

2、 “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

馬克思和恩格斯準確地看到了,當時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前者有遠大於後者雲壤之別的人數優勢。既使資產階級政權握有一定的武裝力量,一旦無產階級作為整體被動員拿起武器,會成為強大的暴力群體。它對資產階級武裝力量的進攻必定是以石擊卵。

只要無產階級在人數上保持這樣的優勢,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得政權是可以成為現實的。至於這樣的政權能維持多久是另一件事。

然而,無產階級成為統治者是不可能的,因為統治者是共產黨,而不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仍是被統治的階級。

1871年3月,巴黎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在法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奪取的政權: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統治了巴黎,並宣布要接管法國全境的政府。事實上,巴黎公社沒能擴展地盤,它只在原地巴黎生存了72天。

巴黎公社並非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或間接領導,也不由馬克思主義指導。巴黎公社領導機構是巴黎公社委員會。該委員會的成員主要由布朗基主義者組成。巴黎公社失敗之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布朗基主義都進行過嚴厲的批判。

1917年2月(俄國日歷),俄國自由主義者與資本主義者推翻了沙皇,建立起俄國臨時政府。

同年10月 (俄歷),列寧領導的俄國共產黨和工人的蘇維埃聯手推翻這個臨時政府。俄國共產黨自命為各政府部門的領袖,並奪取農村的統治權,再後,設立起契卡以鎮壓異 己。簡言之,在俄國,出現了第二個無產階級奪取的政權,該政權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獨權。之後,因俄國的吞並,俄國共產黨一黨專政演變為蘇聯共產黨一黨專 政。俄國和蘇聯共產黨總共掌權了74年。

1949年10月,受俄國共產黨扶植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效仿俄國也建立起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政權。中國共產黨今年(2023年)10月將掌權74年。

中國共產黨並不代表無產階級,這個組織是一新型資產階級。本文中將涉及這個論點。

(A)馬恩怕死卻極力宣揚暴力,給人類,特別是中國人帶來浩劫

《宣言》語錄:

3、“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

共產黨人是指代共產黨這個組織。從語錄1和2可見無產階級是暴力行動的執行階級,從語錄3可見共產黨要帶領無產階級以暴力推翻(世界)全部的社會制度,當然包括資本主義制度。誰打江山,誰坐江山對於共產黨人來說,來處是《宣言》。《宣言》早早就給共產黨以暴力獲得政權後共產黨一黨專政定了規矩,因為後面還有一個奔向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唯有共產黨才能擔當此任。

(1)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貪生怕死,卻聲嘶力竭宣傳暴力

“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 是馬恩在糊弄無產階級。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個共產黨人隱瞞了三件事:1)二人想當只說不練的導演;2)二人想滿足觀看人類階級間大規模互相屠殺場景帶來快感的心理;3)二人表象氣壯如牛,實際膽小如鼠。

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成立於1864年。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是該協會的書記,其職責是幇助協會的主席工作和協助協會的總書記處理協會行政事務。人們無法找到在1872年的巴黎公社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到過巴黎的任何記錄,而這是共產黨的禦用文人不可能疏漏的記錄。

本文較前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可能在下筆《宣言》向無產階級鼓吹暴力時,就已經給自己定了位:“光說不練”。換言之,二人從始出就抱著投機心態。將馬克思和恩格斯與列寧和毛澤東相比,二位後者是 “既說也練”。

列寧在參與《工人事業報》的制作時,他和40名活動人士在聖彼得堡被逮捕,並被監禁1年。列寧在俄國國內被流放多年。

毛澤東領導了湖南的秋收起義,帶領武裝部隊上井岡山,還是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一員。

(2)《宣言》給中國人帶來浩劫

《宣言》煽動起的階級鬥爭是一場世界人類的浩劫,其中大國中國受害尤為嚴重。中國共產黨為奪取資產階級政權,發動了所謂的解放戰爭。在這四年的戰爭(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中,守權的國民黨軍隊死傷171萬,奪權的共產黨軍隊死傷152萬人,可謂屍山血海。勝者為王,國家統治者易位,中國國民黨人換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殺戮並未到此打住。

據粗估,世界上僅因共產黨政權下的直接屠殺就奪走了超過一億人的性命,這其中的性命,中國人定占大數。

中共以《宣言》所宣揚的階級鬥爭為基調,還表現和發揮在階級鬥爭的策略上。策略之一是耍出欺騙手段。

中共以公私合營口號為幌,在掌握了經營方法之後,吞食私營資產為國有(共產黨這個組織擁有)。這是欺騙了資產階級。

中共以 “打土豪分田地” 口號為幌,從農村騙到大量兵源。因為兵力充裕,改朝換代變為現實。獲得中國政權的幾年後,所有土地收為國有(共產黨這個組織所有)。這是欺騙了貧下中農群體,即農村的無產階級。

簡而概之,中共不但欺騙資產階級,而且欺騙無產階級。

不僅如此,中國公民,包括無產階級的生育權利也遭到中共的殘暴踐踏。

中共在中國強行實施全民獨生子女政策。這是一個自1971年開始至2016年結束長達45年的歷程。該計劃生育政策之下,無數暴力,血腥和殘忍的故事發生於中華大地。如果把這些生命放置在大地之上,以屍橫遍野描述是準確無疑的。

中 共一黨專政的的計劃生育政策之下,人類中的幾億中國人的生命被暴力消滅於萌芽狀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暴力奪得政權實施後,中國共產黨實施了一黨專政, 除了消滅成人外,還暴力消滅還沒有來得及被劃分階級的胎兒。不過可以斷言,這其中多數是屬於處於無產階級地位的工人和農民的後代。中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 嗎?中共代表的是自己統治集團的利益,無產階級是被統治階級。

中國共產黨得到統治權力之後,為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發動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無數人為此慘死喪生,可謂以澤量屍。

無論是蘇聯的還是中國的共產黨對《宣言》用詞暴力的理解是準確無缺的,那就是,為了奪取權力和鞏固權力,屠殺,屠殺,再屠殺。

(B)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為心理疾病患者

社會的階級間存在矛盾,人們應本著調和矛盾的態度使其減弱,而不應本著激化矛盾的態度使矛盾增強。馬恩幹的事是挑動階級矛盾,刺激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至最大化。

假設馬恩旁觀一次爭吵的雙方,一方是賺了另一方便宜的兩人,另一方是被賺了便宜的二十人。一些旁觀者設法為雙方找到盡可能公平的措施,以減弱雙方的爭執,而馬恩做的事是,鼓動這二十人把那兩人殺掉。

雖馬恩二人天資超凡,但這不等同他們沒有特殊的心理疾病。這種心理病患者可以是以挑動人們之間矛盾,鼓勵一部分人去殺掉另一部分人,那麽另一部分人必然對抗,互相殘殺場面出現,心理疾病患者可變態地從這個過程里獲得心理上的樂趣和滿足。

倘若果真如此,這場給世界人類帶來浩劫的共產主義運動是由兩個以殺人為樂的心理疾病患者所煽動,這是人類發展的途中一件多麽令人悲哀之事!

一個可能給人類帶來大的動蕩的理論出現,人們應該考核理論的原創者有否心理疾病,就像有人莫名其妙向人群開搶掃射,引起人們考慮對購槍者是否要出示精神健康證明的必要一樣。

四、人性使然致使消滅私有制不可能持久

《宣言》語錄: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

“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通篇《宣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混在一起講。《宣言》的讀者誤以為自己水平跟不上《宣言》的高深。實際,馬恩是別有用心。無產階級不可能成為統治階級,無產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這個混在一起講,讓無產階級錯覺共產黨人就是無產階級,以掩蓋共產黨人利用無產階級的真實意圖。

一個階級奪取另一個階級的全部資本,是利益爭奪行為,它的驅動力是天性中的自私。因為階級是由具體人的集合,所以該驅動力是集體性的自私。

共產主義認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階級鬥爭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亡,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無階級社會。人類在出生時就有的自私天性,導致在人類在社會中為利益爭鬥。

宏觀看去,表現出了樂此不疲的社會現象,這驗證了一切社會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正確性;然而,還是因為人類在出生時就有的自私天性,因自私而爭鬥必然不斷發生。自私爭鬥的結果是高下,這樣群體的高下就是階級的高下,階級就不會消亡,這驗證了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的不正確性。因此,無階級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只是一個虛構社會。

當無產階級消滅了資產階級的私有制後,除非把人體中負責自私功能的程序或說子程序改編為無私的程序,長期來看,所建立起的只能是一種新的資產階級的私有制。

(A)人體內的自私程序的自動運行導致私有制和階級都不會消失

造物者設計人類這一物種時,在這個整套生物程序系統中編入了一個實施自私的程序。該程序的自動化運行必會導致一個設計結果:競爭。優勝劣汰由此產生。自私程序成為人類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動力。由於這一物種每一份子的自私行為,會有助於這一物種的全體生存(包括對外物種的抵禦和進攻),繁衍和進步。

組 成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有天生的專職自動化地履行自私的程序,自私行為是這種程序作用的結果。雖然後天的德育會影響先天的自私性,可以超越這種自私性,甚至可 以在特定的環境下擺脫這種自私性,為情感,事業,理想,別人和群體等等獻出自己的生命。但在一般和平年代的生活環境下,人的活動都具明顯的自私性。只有私 有制的存在才能匹配人類的這一天性。只要自私程序存在於人體,私有制將與人類共存亡。

資 本主義社會消亡之後,共產主義社會不會到來,匹配人類的私有制依然存在。譬如,當所有生產力全部來自人工智能之日,新生產資料還會存在,但雇用的只是機器 人(人工智能種類之一)。為了明顯區別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那時的社會該會有一個適當的新名稱,一個新型私有制的社會名稱。

(B)達爾文進化論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無形的基礎

達 爾文是一個無神論者。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先都接受《創世紀》所描繪的世界觀,他們都受到另一個德國人黑格爾(一個哲學巨人和有神論者)反對基督教把神人格化 的影響。馬恩的思想順延黑格爾思想的影響繼續發展,他們最終拋棄了有神論的世界觀,轉而創建了一套基於無神論的所謂唯物主義世界觀。

唯物主義(或自然主義)包括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堅持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以及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等等觀念。顯然,進化論與唯物主義的這些觀念是一脈相通的。

(1)《創世紀》留給了進化論可鉆的空子

《創 世紀》的神用泥按自己模樣造人的描述,給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機會。進化論影響深遠,今日進化論在學校是當作科學來教授。進化論是無神論,物種由低級向高 級演變,優勝劣汰是存在於物種體外大自然的法則。這些與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社會由低級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演變,公有制優於私有制,公有制 將取代私有制的思路相通。達爾文的進化論有關自然歷史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也相通。因而時至今日了,進化論對馬克思主義仍有著間接 的,潛在的保護作用。

如果故事《聖經》基本為真,其中有關上帝的兒子們見人間女子漂亮並娶來為妻的敘述為真,那麽說明人類和造物者在生理上相似甚至雷同。《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敘述說明了造物者造人的水平是處於 “克隆” (clone)的級別。造人的造物者對人的惡行只能表示氣憤,而後實施了 “諾亞方舟措施”。人類的造物者應另由更高等造物者所造。否則,人類的造物者只要對人類細胞的相關基本行為舉止規範的程序有所修改,就可減弱人類惡行的程度,不必用幾乎滅絕整體人類的方式懲罰他們親手所造的人類。

把DNA構成的組合看作為密碼實際上在主觀上徒增破解的難度。因為人類會編寫程序,順著人類利用開和閉兩個狀況的非生物材料編程的經驗和思路,對破解DNA四個狀況的生物材料編程會有助益,會加快破解的速度。人類覆雜的思維能力,應該是DNA更高級且更覆雜的組合,只能是設計的結果。所以應有在細胞中設計和安置程序的造物者存在。

生物起源學說有三大類:化學進化學說,宇宙胚種說以及細胞起源說。可是它們中的每一個都不涉及 “程序說“。如此DNA組合顯眼的事實擺在眼前,這三種學說卻視而不見。

(2)自私程序的自動運作是優勝劣汰現象之根源

造 物者安置在人類身體中有各種功能的程序,其中管理自私的程序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優勝劣汰的規律直接來自這樣的自私程序。優勝劣汰就是適者生 存。造物者的設計體現到造物者期望人類的進步。只有人類每一份子做自私性競爭,才能使得整體人類進步。優勝劣汰不是來自達爾文為了做到自己理論的無懈可 擊,主觀定義出的大自然進化法則,而是來自於人體之內的自私程序。

自私在道德觀里是貶義的。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筆者將它當中性詞用。公有在道德觀也許是正面的,私有則相反。所謂的公有制是不匹配人類天性的社會制度,它的實施不能持久或只是變了形態的私有制。

人們會以有人長出尾巴的返祖現象證明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筆者認為,造物者可以對靈長類的猴類的程序做過修改,比如,造物者在猴類的程序上做了某種改動使得應該長出尾巴的一段程序停止運作。細胞分裂和覆制時,極小概率的事件可以發生,細胞核里DNA排序可以發生錯誤,有人稱其為變異,並可以使得那個改動過程序受損,且導致原先長尾巴程序的功能恢覆,尾巴長出。

達爾文的進化論無法解釋因為競爭的需要,人類於是就需要演變出一套極其精密的,高度自動化運行的,包括有高級思維能力的程序,特別是思維中的,數學的和非數學的的邏輯,即因為-所以。優勝劣汰的現象可以由自私程序的作用簡單而完美地得到解釋:那是設計的內容。程序論是進化論的強勁理論對手,而進化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策應理論,擊敗了進化論,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就失去了一個有力的理論助手。

進化論認為,優勝劣汰來自生物體的外部,而程序論認為,優勝劣汰不是來自生物體的外部,而是來自生物體或說物種的內部的自私程序。

(3)人的自私天性是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級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為人類天性的自私帶來了優勝劣汰式的競爭,私有制不會在人類社會消失前消失,不同階級也與人類同在。

人 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共產黨統治的國家的狀況。在這些國度里,為利益、為權力的爭鬥,在國家的高層至底層從未停止,也不會停止,其原因就是在世的每一個活人的 自私程序保持著運作。無產階級擊敗資產階級後,共產黨統治下實施了所謂的公有制。這種公有制表面上生產資料是歸於國家所有,實際是共產黨這個組織所有。這 個公有制實質只是資本(用於獲得利潤或說剩余價值的資金)在形式上的轉移,是另種形式的私有制。

靠 無產階級奪得國家政權後, 共產黨人是擁有生產資料的新掌權者。生產資料是指生產時所需要使用的資源或工具,包括廠房,土地,機器和原料等等。共產黨各類、各層掌權者操縱著生產資 料,享有高工資和高福利,並且他們的貪污和受賄成為收入的固定渠道。這些現象和行為的驅動力終究還是源於自私程序的作用。因為實際上的私有制不會消失,共 產黨統治的國家里的資產階級就不會消失,只是換了形式的存在。

在中國共產黨在形式上曾經消滅過私有制的期間,因為人的天然自私性,中國的物質生產力戛然而止。中共不得已做了政策的調整。調整過的政策允許私人企業家(資本家)合法存在,中國經濟頃刻間神奇地如同重獲新生一樣,蓬勃發展。這反映出人類體內自私程序的自動化運行對社會的強大作用力。人的自私性是推動人類社會向高級發展的根本動力。

五、各盡所能和按需分配的社會不會出現

(A)自私天性一直與分配者為伴

按《宣言》各盡所能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在所有國家消滅了私有制並建立了公有制後就可以到達。在到達之前,對共產黨統治的社會,共產黨給它取名為社會主義社會。統治是種強制性控制方式,意味著它含有管理機構,而管理機構包含分配機構。分配機構的每一個具體分配人員都帶有出生就有的自私本性。後天對自私的改造教育,即抑制自私本性和弘揚無私方面的教育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即對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有著正面作用,這無可置疑。天生的有私和後天的無私同時存在,分配人員也不例外。

中 共最上層領導集團擔心因具體掌權的共產黨人普遍貪污行為而失去中國的政權,多次發動反貪運動。然而,因為自私程序根植於人體之內,反貪運動的結果是越反越 貪。直接和間接掌握分配權力的貪污人員已形成大軍,如同過江之鯽,甚至顯現出勇往直前的趨勢。在人類自私的天性的根深蒂固面前,發動反貪運動者顯得無能為 力。

分 配人員也是一個對物質有需求的人。再多反貪的教育和懲處的條例對分配人員貪污行為的無效性,證明按需分配的不可實現性。中國是一個人口占世界人口約六分之 一的大國。可以把中國看作為一個反貪的實驗場。經中國全國規模反貪行動對分配人員屢戰屢敗的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是:按需分配是不可實施的社會分配制度。所 謂的公有制下的分配人員多數都在貪污,他們調用各自的智慧,貪污手段之推陳出新,之日新月異,令人嘆為觀止。由此,按需分配的公有制共產主義社會必然不會 出現,那只是一座海市蜃樓。

(B)物質產品的豐富程度永遠滿足不了人的需求

物質的極大豐富的極大是一個相對性詞匯,例如,飛機產量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飛往火星的的飛船的產量有限,而對於飛船的需求遠超產量,這就無法對飛船的需求按需分配。再例如,共有10個理想的宇宙星球可供給人甲和人乙。人甲需求是6個,人乙需求是5個,如果滿足了人甲的需求,那麽人乙的需求就不能滿足,即按需分配不能兌現。也許後天的教育使得人甲會謙讓,但這就不是按需分配了。只要被分配物品的數量低於需求,按需分配就不可能實現。

實 際上按需分配無法實現是低級水平的常識性結論,可是按需分配就這樣堂而皇之放在共產主義社會的圖景之中。這可能是馬恩知道當時的無產階級整體受教育程度不 高,算準了二人所宣傳的對象無產階級願意聽到這類甜蜜的謊言,為投其所好,於是按需分配就被寫進《宣言》,它是為宣講對象無產階級專門安置的鏡花水月。

(C)多勞多得是人類的天性認識

人類各盡所能地勞動,在分配勞動成果時,少勞少得、多勞多得,即按勞分配被認為是公平,不勞而獲被認為是不公平。

通過一次可信的科學實驗發現,大猩猩,孩童和成年人有著同等水平的公平意識,並且這些科學家把天生的公平意識的存在歸於物種進化的結果。

因為實驗有大猩猩的參與,說明公平意識在人一出生就已存在,只是因為嬰兒無法表達。這些科學家將公平意識的來處定為進化的結果,即先有物質後有意識。雖然人類已經在顯微鏡下真實地看到了DNA的組合存在,那標志著程序的存在,但是這些科學家還是把公平意識的來源解釋為進化的結果。可見在科學界,進化論深入人心的程度。

按程序論,既使沒有後天的這類意識的教育,最簡單的公平意識是原先就被安放在人體程序之中,就像邏輯這種基本性的思維方式原先就存在於人體程序之中一樣。

馬 恩的《宣言》在挑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時,利用到了人類天性中就有的對公平要求。但在同樣的人類進入所謂的共產主義社會後,《宣言》中對公平的要求 突然消失了,就像從來不存在一樣。《宣言》的公平意識在談按需分配時的不翼而飛是因為公平意識和按勞分配相匹配,而公平意識與按需分配相對抗。

公平意識出現和隱沒是馬恩在玩魔術。利用階級矛盾時,讓公平意識出場;美化按需分配時,讓公平意識退場,這都是馬恩按自己宣傳需要在愚弄無產階級的把戲。

(D)懶惰是天性特點之一

人 類天性中有一個特點:懶惰。勞動並非體育。人們為了在體育項目上的成功(健身,名次,獎金等等),才有了動力並願為其付出汗水。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 好,被迫勞動。人類天生不喜好勞動,除非把勞動當體育。馬恩所說的勞動是指使人筋骨疲累的生產物質產品的行為,是指體力勞動。

人 類勞動當做樂趣偶爾會出現,不過,那只是一時的圖新鮮感,不會持久,例如,頭一次駕駛收割機或操作紡織機的第一個小時,興趣或許還在,但隨著疲勞來到,人 的天生惰性使然,駕駛人或操作人斷然不會主動繼續。把勞動當樂趣的勞動結果不會使社會財富極大豐富,而是相反,社會財富會因如此的勞動方式導致極大的匱 乏。因為天生的懶惰性,各盡所能的勞動不會成為社會主要的勞動形態。

(E)追求享受是天性特點之一

人類的天性中還有一個特點:追求享受。極大限度地制造機器人用以代替人類的勞動,為了提高勞動效率是用心之一,它也反映了人類逃避勞動,從而獲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的願望。在工作制度上尋求每天工作時間和每星期工作日數的減少,見證了人類追求享受的天性。因為天生對享受的追求,和天生的懶惰性一樣,各盡所能的勞動不會成為社會主要的勞動型態。

馬恩《宣言》所述共產主義社會的各盡所能和按需分配的物質分配形式是閉著眼睛離開人類天性的,帶有顯著欺騙性的虛幻理想。遺憾的是,曾經和現在不在少數的人願意相信這種高度幼稚成份的幻象會變為現實。

《宣言》語錄:

“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

筆者此刻被迫多費口舌,因為病句出現。如刪去 “已經積累起來的”,那麽 “勞動只是一種手段” 是通順的;如不刪去,意思里就有了 “積累起來的勞動是一種手段”。如何積累勞動或手段?如果把勞動理解為勞動成果,因為成果是可以積累的,但是勞動成果是一種手段又不通順了。對於《宣言》作者自己都沒想清楚的敘述,不必花費時間去探究作者的原意。

如果讀者從《宣言》試圖弄清有關共產主義部分的文字結構,那是一件非凡之事,因為被安排在《宣言》第二部分的論述,似乎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你說一段、我說一段的拼湊和堆砌出的一大組雜亂無章的、語義含糊不清的語錄集合。

六、關於消滅家庭

《宣言》語錄:

“廢除家庭!即使是最激進的人也會對共產黨人的這個臭名昭著的提議大發雷霆“。

“廢除家庭” 並不是在說反話。這段敘述是確定了《宣言》所謂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個廢除了家庭的社會。被廢除家庭的範圍包括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以及其余階級的所有家庭,即所有存在於社會的家庭。

馬恩自認廢除家庭是一石破天驚的提法。“臭名昭著” 是二位自鳴得意之語,是對大名鼎鼎的反用,以獲奪人眼球之效。

(A)家庭、血緣、一夫一妻制

美國人類學權威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系統地提出了家庭進化的理論,建立起人類家庭發展的歷史。他認為,人類是從雜交狀態經過群婚的各個階段和不同形態,才達到一夫一妻制的形態。

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單元。人類社會中,血緣關系是指由婚姻或生育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如父母和子女間的關系,兄弟姐妹間的關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親屬關系。 血緣關系是人類先天的,生而俱來的關系。

一夫一妻家庭的一般概念是指社會的最小單元,它至少由夫妻兩個成員組成。當然,繁衍後代是其不言而喻的特征。

共產主義社會要廢除的是所有形態的家庭,當然包括一夫一妻形態的家庭。

(B)家庭的基礎既有金錢的因素也有的感情的因素

《宣言》語錄:

“現在的資產階級家庭是建立在什麽基礎上的?是在資本之上的,是在私利之上的。這種家庭只是在資產階級那里才以充分發展的形式存在著,而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則是它的補充“。

資本是資產中用來產生利潤或說剩余價值的部份。資產者(資本家)的資產中有資本,無產者的資產中沒有資本。資本家資產中部分用於生產資料和雇用勞力,無產者的資產中的全部則用於生活消費。

本文使用的資產者、資本家、資產階級、無產者、無產階級皆被筆者視為中性詞。

在建立理論的時候,把客觀事物抽象化是理所當然,但在思考如何抽象的過程中不應對所抽象的客觀事物的重要部分遺漏或故意遺漏。

資產階級家庭成員之間是有感情的,例如,夫妻之間的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愛,父愛和母愛是有目共睹的,人人都體驗到的客觀存在。從以上的這個論斷可見,二人顯然在故意眼大無珠,把家庭中一個重要成分感情,這一因血親而形成的存在,視而不見,故意遺漏。片面是《宣言》的特點之一。

對拗口的 “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則是它的補充“ 的理解是一個問題。

資產階級式的家庭:男性養家的家庭。該話明確,無產者因為太貧困,不能建立哪怕是窮的家庭,即無產者連建立窮家庭也是無能為力的。

這 里的獨居應是對無產階級的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而言。家庭意味著養兒育女。這段敘述的意思是,男性無產者的收入很低,女性無產者以賣淫為收入來源。如果女性 無產者結婚生子就斷了收入來源,只靠男性無產者的收入不足以養兒育女。於是,“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則是它的補充“ 現象出現。結論是:因為無產者的收入,特別是男性無產者,低到不能組成家庭,以致無產者實際不存在家庭。

如果細想,問題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760年代興起,持續到1840年代已有80年。如一代人按26歲算,已有3代人;如按20歲算,已有4代人。無產階級人數遠超資產階級人數。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見的男女無產者來源何處?如果孤兒院是來處,那麽孤兒院的院數當是天文數字,孤兒院會密布於大街小巷。

因此《宣言》的 “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則是它的補充“ 是瞪眼說瞎話。事實是,無產者有家庭,是相對資產階級窮或窮很多的家庭,並且這些家庭的大多數子女就是由這些家庭自行撫養。

那個時代因為宗教因素和醫療上的節育措施在社會基本上不存在,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的家庭的子女數在多數情況下超過一個的若幹個。

據記載,始於1844年,恩格斯對英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到訪了工廠,礦山和工人家庭。就是說,恩格斯到訪了實際存在的無產者的家庭,恩格斯準確地知道,無產者的家庭雖然貧窮,但事實上普遍地存在。

實 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共寫《宣言》之前,分別有過關於家庭的論述,尤其是恩格斯,有些是與在《宣言》中的觀點相左。因為發表《宣言》在馬恩的那些論 述之後,所以,以《宣言》關於家庭的論述為準,何況無產者不是研究學者,無產者的多數讀到或聽到的只是《宣言》關於家庭的論述,他們也無暇關心馬恩那些舊 的,不成熟的雜談隨想。

馬恩為了達到挑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在《宣言》中公然欺騙世人,把貧富差距拉大到多數無產者連家庭都不能建立的程度。這讓《宣言》讀者或聽者中的無產者以為窮得連結婚成家都不可能,將是自己的未來或自己後代的未來。

“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可以是馬恩所看到的少見的社會現象。但是馬恩把這種現象,這個社會的點誇大為社會的面由《宣言》來傳播,有二人的欺騙成份,也有以管窺天的以偏概全成份。

《宣言》把眼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當成一個靜止不變的社會,  除了為了宣傳而罔顧事實之外,還反映馬恩二人思維相當的冥頑不靈。

《宣言》語錄:

“資產階級家庭自然地會隨著它的補充消失而消失,並且兩者都會隨著資本的消失而消失“。

因為馬恩斷言無產階級會戰勝資產階級,這句話體現出這二位大腦有時會有邏輯混亂。由 《宣言》的“無產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則是它的補充” 可知,它的補充是對無產者或說無產階級而言。無產階級消滅了資產階級之後,資產階級家庭就會隨之消失。而在這段敘述里,顛倒了因果的邏輯關系。

根 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學,資本是一種產生剩余價值的客觀事物,它包括生產資料,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源。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體現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關 系。剩余價值就是利潤。由於人的自私天性,追求利潤不會停止。對利潤的追求,是社會前行的動力,而對利潤追求的最初始的動力是來自自私程序的自動化運行。 很多無產者的追求就是要成為資產者(資本家),其動力始於是人皆有的,運行中的自私程序。

按照《宣言》,家庭的消失是通過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資本被消滅之後才可以達成。換句話說,因為資本還在,所以資產階級家庭就不會消失。無產者要成為資本家,就要把收入的部分作為投入生產資料和雇用他人的成本,這部分收入就成了資本。

自私程序的存在只能理解為造物者有意而為之。如果任一物種內的成員不進行內鬥,優勝劣汰式的內鬥,這個物種就不能得到優化和進步。

從物種由低級向高級的方向發展可以看出,造物者的設計是期望所造之物得以優化的發展。因為優勝劣汰的存在,人類社會的階級差別就存在,人類就有更多占有的要求,因而,私有制不會消失,資本也就不會消失。資本是獲得利潤的資金。因為資本存在,私有制存在。

資本主義社會將被新的社會替代,但它不是共產主義社會。私有制還會存在於那個新社會。這個新社會可以是經由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一個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勞力的社會。這個新社會可以另取新名,譬如, 人工智能社會,就像奴隸社會是以社會的勞動主力:奴隸,以社會的特征被取名一樣。

有人會說,你把什麽都歸於程序的運行結果,難道公理,比如,AxB = BXA 和邏輯思維也歸於程序的作用?筆者的回答是:這種對公理的認可和思維模式也來自造物者程序設計的規定。人類可以有辦法看得見摸得著生物DNA程序,程序論是唯物的。如果沒有人的這套現行程序系統,而是不同的另一套程序系統,人類的認可和思維模式的確就是可以不同。

公理被人類認為是不可動搖的真理,但它們是在這套人類現有這套程序系統運行的條件下才被認為真理的。因此,所謂公理類的真理也是有條件的真理。

(C)血緣的感情也決定了家庭不會消亡

最 早的家庭形式可以不是一夫一妻的各類形式,但是在母親的哺乳和撫養她的子女未能獨立生存於大自然或人類社會之前的時期,需要其生理父親的至少是食物提供的 撫養和生命安全的保護,這樣人類這個物種才能生存於地球。母親和生理父親對自己的子女,而不是別人的子女,的特別關照表面來自於生理父親和母親的主觀意 識,實際是他們體內的程序運作的體現,他們是按程序的指令行事。這種母親和生理父親對其子女的特別關照構成的關系就是家庭關系,就是家庭。出於天性,他們 不會把他們的子女丟給幼兒園,學校,而後就此不管了。所以家庭會在所謂的共產主義社會被廢除的論述是不能成立的。

不論家庭形式如何,家庭的存在必定是造物者的設計。如果沒有家庭父母從小到大對其子女的撫養和保護,作為一種物種的人類會在地球上消失。

只 要屬於人類,你就無法甩開你的天性,那就是,你會投放你的愛心在你的子女身上。在特殊情況下,你會忍痛割愛,但愛原先已經存在。這是因為人類的細胞里都有 專門程序,它指定你對自己子女必須特別關愛,這種程序自動運行,你會不知不覺中執行該程序的指令。人類的每一份子都關照自己的子女,人類這一物種才得以持 續繁衍。這種男女對自己子女關愛的行動,就是呵護,就是撫養,正是家庭的特征。父母的這種天然的愛,無論他們的子女在任何地方,諸如,本地的幼兒園或相隔 萬水千山,都會自動跟隨。家庭的形態可隨社會環境的變化出現變化,但是家庭不會消亡,因為家庭的存在是在自動執行設置在人體內程序規定的任務。家庭的存在 與社會所有制,資本,階級和階級的數量都無關。

此外,家庭返回到人類學家摩爾根歸納出的若幹家庭形態之一或一個形態以上的可能性不可排除。

七、關於建立共妻制

《宣言》語錄:

“資產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單純的生育工具的。。。”。

恩格斯本人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資產者(資本家)。

(A)恩格斯和馬克思沒有把自己的妻子看為只是生育工具

恩格斯是資產階級的一員,即資本家,並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資助於馬克思。馬克思明確知道他自己是剩余價值的間接受益者。那麽,他們是否把各自的妻子(馬克思的是燕妮,恩格斯的是瑪麗)視為單純的生育工具了呢?

恩格斯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說:“那些經過國家批準並在教堂舉行的結婚儀式都是多余和沒有必要”。 恩 格斯和馬麗是處在同居的家庭形態或說家庭類型。馬麗早逝,他們沒有子女。瑪麗因中風去世,為此恩格斯悲痛地對馬克思寫道:“我無法對你形容我此刻的感覺, 這個可憐的女孩全心全意愛著我。。。”。恩格斯毫無把妻子看為只是生育工具的記載,而是相反,歷史回憶錄中恩格斯和馬麗舉案齊眉。

馬克思的妻子是西方一種類型的美女,被譽為舞蹈皇後的貴族女兒燕妮,可與東方美女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能歌善舞的楊貴妃(楊玉環)有得一拼。靠資本家恩格斯資助的馬克思全無把妻子看為只是生育工具的記述,恰好相反,歷史回憶錄中馬克思和燕妮相敬如賓。

但是,就是這二人斬釘截鐵地下了 “資產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單純的生育工具的” 的結論。

(B)男性資產者的多數受教育程度高,將妻子視為生育工具絕不多見

馬恩自身沒有把妻子當作單純的生育工具,那麽多數資產者怎樣呢?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時代,但是可以看到反映那個時代的電影故事和小說,它們反映的是,因為多數男性資產者受教育程度較高,對自己的妻子往往十分尊重,他們對妻子的態度應類似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妻子的態度。

相反,男性無產者普遍因受教育程度不高或很低,倒是他們把妻子當作純粹的生育工具的這樣心態的人在比例上會多出不少。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道德水平的高低,與尊重婦女包括妻子的態度有顯著的影響。這是不言而喻的公認的歷史和現實的社會現象。

恩格斯通過對英國工業中心區域的考察,得出結論,大工業造成人口集中,使工人的道德墮落現象更加擴大,並達到了極點。資本主義制度這一社會條件,是造成工人道德墮落的總根源。這是恩格斯寫下的一部反映工人階級狀況的書《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的一個結論。

道德墮落的工人可以是因為社會條件限制了工人階級接受文明教育的機會。為此,社會制度應承擔部分責任,但是,社會制度是可以改進的。可以想象到,道德墮落到極點的多數男性無產者會對妻子難得有尊重的態度,根據恩格斯的結論,把妻子視為僅是生育工具者應發生在當時的多數工人身上。

可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心口不一地把發生在無產者身上的行為顛倒地安放在資產者身上。可見,為了消滅資產者制造輿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竟然公然倒置事實關系,其欺騙行為已達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宣言》語錄:

“但是,你們共產黨人是要實行公妻制的啊,——整個資產階級異口同聲地向我們這樣叫喊”。

“其實,我們的資產者裝得道貌岸然,對所謂的共產黨人的正式公妻制表示驚訝,那是再可笑不過了。公妻制無需共產黨人來實行,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

注1:  因為共產黨有共字在其中,中共的禦用文人為共產黨害羞,把共妻譯成公妻。不幸,二字詞義此處並無差別。

注2:  “它差不多是一向就有的” 應是,它幾乎從遠古時代就存在了。這話的英文原文是:“it has existed almost from time immemorial.”。“一向”可以理解為不是太遠,比如,一個25歲的人說,我一向不喜歡吃辣的”。遠古時代可以讓人聯想到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一個共產共妻的社會。

注3:  無論是共妻制還是公妻制都是不準確翻譯。準確翻譯應是,婦女社區。其英文原文是:“community of women”。共妻制是關於制度,無地點和地段含義,社區可不然。婦女社區可讓人聯想到妓院,紅燈區等色情場所。

從注1、2和3讀 者可以欣賞到中共禦用文人的為中共遮羞的苦心。對西方的馬恩兩位老兄指天畫地、口不擇言,讓東方的中共禦用文人難以消受、支吾其詞。西方人對天性的大膽釋 放和東方人對天性的保守矜持是一個小的影響翻譯的因素。翻譯馬克思主義原著是個環節,中共把這個環節當作是一個篡改的機會。這是一個大的影響翻譯的因素。

馬恩這兩段敘述,1)確定了這個在共產主義社會要建立的,基於新意義上的婦女社區是鐵板釘釘的真事。2)表示在婦女社區的女子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婦女,而是男女社會地位平等意義上的婦女。

這就帶來了問題:體現男女平等的男性社區在《宣言》中不見現身的原因何在?難道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婦女社區色誘無產階級的男性?對此回答是明確無誤的,這二位就是在大張旗鼓地以女色誘引男性的無產者。

(C)俄國紅軍正確理解了婦女社區的含義,並予準確落實

不像中共外文的翻譯,從德文或英文到俄國的翻譯應沒被篡改。

如讀者在互聯網上鍵入:布爾什維克破壞家庭、共產共妻,便可看到施用勤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不像是編造的敘述:

“1918年夏,葉卡捷琳諾達爾市蘇維埃向一些優秀紅軍戰士頒發令紙,作為對戰鬥英雄的獎勵,令紙上寫著:凡持本令紙者,有權在葉卡捷琳諾達爾城挑選10位16-20歲的姑娘,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其社會化”。

一夫多妻已經成為當時該市的現實。如果此話的 “一些” 理解為至少十人的話,此時的 “婦女社區” 人數超過一百人。

注意,《宣言》中可沒說共產主義社會有初級階段。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無產階級獲得權力,消滅了私有制的俄國,按《宣言》精神,應該就可建立婦女社區了。

俄國紅軍精準理解了馬恩婦女社區的含義。該令紙的頒發表明婦女社區已由書本《宣言》走入現實。俄國紅軍敢為天下先,開了落實婦女社區之先河。從體會婦女社區的精神而言,其執行的精準度是無可挑剔的,並無曲解、修正可言。斷不可稱它為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行為。

(D)社會的性犯罪與所有制無關

現 在不少國家為降低性犯罪率,增大社會安全(如街道上女性的安全),讓妓院合法化或非正式妓院存在。這涉及社會治安問題。性犯罪與所有制的私有制和公有制無 關。現在的男女關系只與金錢有關系,只與感情有關系,以及與金錢和感情都有或都無關系,性犯罪就包括在這些關系之中。根據《宣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中, 男女之間金錢關系消失了,但是,情感關系和無感情的關系肯定還存在。男女關系處於你情我願時,不會構成性犯罪舉動,但當男女關系處於你情我不願時,可能發 生性犯罪行為。婦女社區只能減少並不能根本解決性犯罪的社會治安問題。婦女社區對社會安全的功能與有金錢因素的妓院類似。《宣言》對共產主義的社會對為利益爭奪的黑幫械鬥流血現象閉口不談,在談及婦女社區時對性犯罪影響的問題更是只字不提。

中 國共產黨在中國奪得政權以後大約花了十年使中國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因為男女天生在肢體力量上的差別,性犯罪並未減少。同理,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實際不會 到來的一個社會),性犯罪還會存在,因為所有制不改變男女間在肢體力量的天生差別。解決性犯罪的社會問題,要靠執行相關法律條款。社會的性犯罪與所有制無 關。

如果《宣言》中不刻意掩飾在共產主義社會仍有性犯罪存在,那麽會有損《宣言》給人類勾勒出的新社會理想的和美好的畫面。由此,《宣言》除了短視,固化,片面和欺騙之外,還可見到它的虛偽。

八、關於消除父母對其子女的剝削

《宣言》語錄:

“你們是責備我們要消滅父母對子女的剝削嗎?我們承認這種罪狀”。

如果社會中存在父母對其子女的剝削現象應該是極其罕見的。恩格斯為他的父親管理英國曼徹斯特的一家紡織廠,難道其父對他有某種特殊剝削行為出現?

對於任何一個階級,父母對子女的剝削都會是非常難以想見的情景。這應是馬克思和/或恩格斯當時看到的異乎尋常的個別社會現象,或者幹脆就是二位酒喝高了之後寫入《宣言》的無的放矢的、生硬怪異的瘋人瘋語。

九、無產者和鎖鏈

《宣言》語錄: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

從《宣言》用語判斷,這里所說的無產者不是沒有生活資產的人,而是沒有生產資料和出賣自身勞力的屬於無產階級的人。無產階級是由這樣的無產者組成。

雖 然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死人無數,但還是一皇專政或一王專政的國家體制(袁世凱的中華民國除外)。一黨專政,一皇或一王專政本質都是人治,因本質一樣,所 以它們間的輪替不是革命。如果中國由專政體制的國家變為了民主體制的國家,因本質是由專制體制變為民主體制,那就是革命。顏色革命是基本不流血的社會革 命。馬恩在《宣言》里所說的革命是暴力革命。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實際是不可能發生的)是所有制的質變,是流血的社會革命。

在中國,中國共產黨人利用無產階級從中國國民黨人手中奪得了中國政權之後,對中國公民實施共產黨一黨專政的統治。統治著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中國公民。1945前,除赤貧(人數極少)以外,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實際擁有多少不等的自己土地。到了1958年,農民的土地統統收為共產黨所有。中國農民變為標準的無產階級。現在中國農民人口超過六億。現在中國的無產階級包括城市的工人,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打工在城市農民。在中國公民中,無產階級仍是絕大多數。

中國共產黨人在缺乏監督的一黨統治的社會環境中,在自私程序的作用之下,貪污盛行。中國共產黨人代表的是新資產階級(大多數是共產黨人)的利益,他們在主觀上就不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

民主國家,如美國,的制度特點是全民普選和三權分立;而非民主國家,如中國,的制度特點是無全民普選和假三權分立。

有些人稱中國是權貴資本主義的社會。筆者認為有不妥之處,因為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有權貴關系存在,所以權貴並非是現在中國社會獨一無二的特點。稱現行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而稱中國為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由特點而言,更為貼切。

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與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公民權力的明顯區別是,後者的公民無普選權力;遊行自由,出版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權力嚴重受限,憲法如同虛設,而前者恰好相反。

新 資產者共產黨人擁有生產資料,雇用勞力,獲得剩余價值,與馬克思主義所定義的資產階級難分伯仲。由於現在中國新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榨取剩余價值(馬克思主 義用語)或說謀取利潤,遠高於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或說中國的無產階級的收入遠低於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收入,導致中國無產階級對新 的,由共產黨人構成的資產階級的反抗與日俱增。

為維護其政權,中共不但把因反抗它的所有中國公民,包括無產者抓捕,並以鎖鏈桎梏於監獄之內;在監獄之外,利用現代科技,將數以億計的顯形和隱形的攝像頭星羅棋布於大街小巷、商店、旅館、地鐵站、火車、飛機場和飛機,實行無死角的24小時監控。人臉、指紋和視網膜的辨識系統,手機追蹤和健康碼系統,以及DNA 收集系統是另類監控方式。這些監控是對中國公民的監獄之外的鎖鏈。這些大多數公民是無產者。所以,現在的中國無產者不但沒有失去鎖鏈,還被種類繁多到眼花繚亂的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鎖鏈所桎梏。

根據現狀,對《宣言》的語錄 “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應改寫為: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不但沒有失去鎖鏈,反倒獲加了大量新鎖鏈。

十、結束語

除去中共《宣言》的文字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做了手腳,如把魔影譯成幽靈,讓 “婦女社區“ 直 接不翼而飛外,《宣言》原文本身所體現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短視、狹隘、固化、片面、虛偽和欺騙在該作中比比皆是,例如,《宣言》預言,中產階級將降落為 無產階級,諸多階級會演化為簡單的兩個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但事實是,中產階級演化成了一個很大的階級,甚至成了一個最大的階級。

如果只批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言》卻不批判達爾文的進化論,那會力不從心,而用程序論批判《宣言》和進化論則會得心應手。

人體是綜合各種科學和技術(包括人類現今不知,甚至永遠不知的科學和技術)的,極其覆雜的,高度自動化的生物系統。當由四個不同狀態DNA的不同組合被發現後,比較人類利用兩個不同狀態編寫出的程序可以實現某些非生物系統的自動化控制,可以推測出那些DNA的組合只能是程序,它們是生物形態的程序。人類天生的自私行為只能是來自這套程序系統其中的一個特定程序。

只 有人類會因為心理感情在不加控制或難以控制時會明顯流淚,這在動物界舉世無雙。在兩秒之內,由胸部,經鼻腔,到眼眶濕潤的奇妙過程,它的必要性無法與進化 論的優勝劣汰相聯系。但按程序論,這個特點易有解答,例如,優勝劣汰由分管自私的程序負責,而情感眼淚則由分管感情的程序負責。造物者可以設計出各式各樣 對於人類來說,不可思議的功能性的,各司其職的程序。

在此再次強調,雖然自私在道德觀念里是一個貶義詞,筆者不避諱把指導人類自私行為的程序稱為自私程序。既然自私是客觀存在,人類就應直面,而不是回避這個存在。本文始終是把自私當做一個中性詞。

承認自私程序的存在意義非凡且重大。理由是:(A)它能推翻達爾文主觀定義的、優勝劣汰現象是存在於物種體外的大自然法則的論斷,取而代之的是,優勝劣汰現象是根源於物種體內的自私程序的論斷。(B) 它搬掉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實現的基礎。人類無法擺脫造物者專心設計在人體內的為了該物種需要競爭而獲得進化的自私程序,這使得各盡所能和按需分配壓根 都變得無法實現。代替現在私有制的後繼的所有制還是私有制。人類會以社會的特點給予這些私有制社會冠以不同的名稱。因為自私程序對人類每一份子的如影隨 形,共產主義社會毫無實現的機會。

中國在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的1958年左右,人為地強行實現過公有制。後果是,中國經濟立刻瀕臨崩潰。因此,這個公有制的實施是短命的。當中共被迫部分性地恢覆私有制後,雖然公有制的部分在拖後腿,中國經濟即刻覆蘇,繼而得以發展。原因是簡單明了的:這是人體中自私程序自動化運行作用的結果。

既 然中國公民沒有這些美國公民擁有的權力,共產主義社會又不存在到來的任何可能性,那麽這樣一個資本主義體制下的中國公民有充足理由要求索性把中國這樣一個 資本主義的國家直接變為一個美國式的資本主義的國家,甚至可探討以美國民主的資本主義體制為標準,將中國與美國合並為一國的可能性。

此文也為氣壯山河、不虛此生的中國政治家們提供了一個對中國公民需要政權更替的合理理由。

資本論批判

作者 獨立商會 寫於 二零二三年

序言

馬克思準備落筆《資本論》之前應該試著把思路簡化,諸如,證明:因為哪些要素,決定了消滅私有制能夠持久;證明:因為哪些要素,決定了建立公有制能夠持久。下筆《資本論》前,馬克思應是沒有把思考的主幹脈絡打通和理順,以致他動筆後有些破綻大到了可以用窟窿來比喻。

《資本論》剖析了資產階級通過經濟運作,如何從工人階級的勞動獲得剩余價值的過程。表達剩余價值的中性詞是利潤。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差被稱為剩余價值。

為《資本論》搜集資料,馬克思潛心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現稱是大英圖書館)花去他人生十年有余的光陰。據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上耗時的總年數達四十年。

有一人說馬克思剩余價值的論述是從他那里的抄襲。或許二人中是有發現的先後,但這種先後本身應屬微不足道,因為剩余價值是兩個數量之差是相當容易得到的結果。本文下文中會談到,雖然這個公式簡單,但是它卻是一個錯誤的公式。

馬克思把剩余價值的概念在政治上利用到了極致,這才應是關注的重點。馬克思的《資本論》是視剩余價值為煽動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進攻的核心概念,並圍繞這個核心概念寫出的一部巨著。本文將論證因為《資本論》有著諸多大小破綻,導致它成為無價值的一堆廢紙。

《資本論》不屬於純粹的經濟學科,它是試圖通過理清與經濟有關的一系列概念的過程,為政治目的服務的經濟學,所以它類屬政治經濟學。這里所謂的政治的政是指政黨、政府、政權;治是指治理。《資本論》是經由剩余價值概念涉足政治的一本書。

馬克思以他的剩余價值的定義挑動當時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人為地催化這兩階級的鬥爭,這是馬克思的手段。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從政治經濟學入手,為消滅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做理論準備,這是馬克思 “四十年磨一劍” 的目標。

在本文中,資本家,資產者,資產階級,工人,無產者,工人階級,無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剩余價值,利潤,私有制和公有制,等等詞匯均被視為中性詞。

一、有關哲學問題

《資本論》是關於政治經濟學的著作,但是在1873年《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馬克思突然論及到了一個哲學問題。

(A)馬克思和黑格爾對客觀存在和主觀意識關系的認識正好相反

馬克思在那個跋里說:“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 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

對馬克思的看法,因為它的定語過多,不易一目了然,筆者把它翻譯為:所有的觀念只不過是物質移入人腦後被加工過的東西而已。

馬克思這里所說的 “物質” 應是用詞不準確。他 “物質“ 的原意很可能是 “客觀存在”,譬如,他和恩格斯交流思想時,恩格斯的思想移入他大腦的不是物質(一般概念上的)。這是馬克思語言表達的小破綻,不過這不是關注點。
這樣,譯文就是:所有的觀念只不過是客觀存在移入人腦後被加工後的東西而已。

從馬克思的 “不外乎。。。而已” 可以看出,馬克思的看法是客觀存在為主,主觀意識為輔;從 “截然相反” 可以推出(僅由馬克思這句話中推出),黑格爾的看法是主觀意識為主,客觀存在為輔。在看待客觀存在和主觀意識的關系上,馬克思和黑格爾的主和輔位置正好顛倒了。

我曾和林小生先生曾寫過一篇論文《程序論》。程序論是人體內基於DNA的四個不同狀況的排列的被發現,並比較人類編寫的程序在本質上是依兩個不同狀況的排列,由此推斷出了,人體內這些人類看不懂的DNA排列組合(數學語言應稱為排列)也應是程序。人體內的程序不過是生物形態的程序罷了。

讀者可以不理睬緊接著的下面這兩小段:

無論用何國語言的哪種計算機(電腦)語言,到達計算機器件,譬如中央處理器(CPU),的內部,是關和開兩個狀況的排列。

對於兩個不同狀況的排列,若用人類的數字表達就是0和1。如果兩位,最多有00, 01, 10, 11四種不同的排列,它們可以表達四種不同的含義。兩位的不同排列的總數可用2的2次方算出,其得數是4。位的數值可決定不同排列的最高數量。十位的不同排列總數用2的10次方算出,其得數是1024。64位的不同排列總數用2的64次方算出,其得數是1.8446744e+19,即最多可表達不同1.8446744x10x19種排列,這些排列可表示不同的含義。

依《程序論》的思路,在人體內天生就有的一套程序系統中,有專職於思維的程序。這個程序包括分管思考的程序或稱子程序。經過思考程序處理過的產出便是精神類的產物,諸如,觀點,思想,意識,結論等。

這個思維程序就等待在那里,一旦客觀存在的信息從人體外部通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餓覺等超過20種感覺分別或混合進入人體後,負責的思維程序被啟動,於是客觀存在的信息開始了結合來自人腦海馬體已存有的相關信息(如果有的話)的思考,整個過程結束於精神類型的產物的產出。海馬體是類似計算機中的硬盤(hard drive) ,它是具有儲存功能的一個人腦里生物體的名稱。

舉一個例子。對於臉部的審美觀,即審美的觀念,按照《程序論》思路,人體內的程序系統中有與其對應的審美程序的存在。這個存在能夠提供兩個以上的若幹(應該很多)審美的基本模板。臉部器官的形狀和大小等,以及它們之間的比例搭配已有基本標準可循。接近這些標準模板的臉部為美或俊,遠離的為醜,過於遠離的則為惡。不過在到達產生觀念的途中,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已記錄在海馬體內)不同,當海馬體相關信息的覆制件被調入程序運行的場所(對應計算機的話,它是內存(RAM)),對產出的觀念會有影響。審美觀是一個經過一個比較過程的程序的產出。

筆者不能肯定程序運行的區域只局限在腦內。因為造物者和人類的科技水平是天淵之別,刻板地用簡單的計算機工作原理就想套上造物者的設計和制造方案是異想天開。但這不影響DNA排列是程序的合理推斷。

從程序論的角度向外看去,哲學上的是以客觀存在為主,還是以主觀意識為主的討論或爭論沒有任何意義,這就像談論是被加工的原料重要,還是加工後的產品哪個更重要些一樣。二者不可缺一。

對於馬克思來說,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請再看一遍譯文。為方便讀者,把譯文覆制於此:

所有的觀念只不過是客觀存在移入人腦後被加工過的東西而已。

筆者把客觀存在、人腦、加工過的東西抽象為三個物件。此刻表述這個思想的馬克思,神智似乎需要提高清醒度,因為他只比較了輸入和輸出兩個物件,漏掉了一個物件人腦。不過,比較兩個物件和比較三個物件哪個重要和最重要都是無意義的,原因還是它們個個都是缺一不可。比較進入大腦的信息,馬克思的大腦,產出於大腦的《資本論》哪個最重要是無意義的。假設你對馬克思說,老馬,你的《資本論》只不過是信息進入你大腦後加工過的東西而已。馬克思會 “跟你急”,會說沒有我聰明的大腦何來《資本論》,信息算老幾,《資本論》是我四十年心血的結晶。此時所講的信息就是前面說到的客觀存在。繞了一會,馬克思和黑格爾在對這一特定哲學觀念上達到了空前一致。實際上這三個物件乃屬缺一不可,馬克思是在徒增自己的大腦負荷。簡言之,馬克思的頭腦有時不夠清醒。

(B)馬克思在蹭大咖黑格爾

在1871年,法國巴黎公社是根據布朗基主義(一種社會主義),而不是依照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第一次從代表資產階級的統治者手中奪取了法國巴黎的政權。布朗基是巴黎公社議會主席。巴黎公社失敗之後,馬克思對布朗基主義進行了猛烈抨擊。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當時在歐洲的聲望和地位並非如後來的握有國家權力的共產黨所宣傳的那樣崇高。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機器更是直接歪曲事實,把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第一次奪取政權的成功歸於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當時馬克思被多個社會主義理論家環伺,他個人的影響力至少不如布朗基。

值得明確的是,巴黎公社是發生在1871年,《資本論》第一卷再版,包括寫上的跋文,是發生在1873年,即該跋文晚於巴黎公社奪權成功的發生。馬克思的離世是發生在1883年,列寧在俄國奪權成功是發生在1917年。假設馬克思在1917年以後才逝世,因為俄國遠大於巴黎,在有生之年的馬克思就知道自己的影響力超過了布朗基。可是,歷史沒被如此安排。

馬克思在跋文中接著說: “我要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並且在關於價值理論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賣弄起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

看不出馬克思談黑格爾和他在哲學上的分歧與《資本論》的主旨有何聯系。黑格爾不是一位經濟學家,也不是政治經濟學家,但在哲學界有著泰鬥地位。在馬克思《共產黨宣言》,即《共產主義宣言》發表前後,有眾多社會主義理論同時存在。馬克思是生活於一個社會學家群雄崛起的年代。馬克思是群雄之一。
因此,在再版《資本論》第一卷之際,馬克思猝然地批判哲學家黑格爾,不得不讓人有了馬克思是在采用 “夥夫和將軍打架,夥夫輸贏都是贏” 策略的合理猜疑。如用現時視頻語言描述馬克思這樣的行為,那就是:蹭大咖,蹭黑格爾。蹭別人的人表明對自己不自信。馬克思當時有競爭的壓力。若競爭不過,喜好賣弄(就是嘩眾取寵的虛偽表現),在《共產黨宣言》里表現言辭犀利的馬克思不僅會深感顏面無存,涉及生計的《資本論》第一卷的銷量不定還會有大的折損。於是馬克思應是計上心來,想到了夥夫和將軍打架的低級損招。

本文對馬克思《資本論》里所講述的一系列經濟學的概念(因皆無創見,應是在圖書館里抄襲、整理而來)並無興趣,筆者興趣所在實際上也正是馬克思本人真正的興趣所在:怎樣利用剩余價值概念宣傳他的政治意圖。

二、有關階級問題

(A)歐洲的圈地運動使得城市工人階級總數大增

隨著工業化的蓬勃興起,為提高利潤,經營紡織廠的資本家紛紛圈地用於飼養綿羊。這是因為從海外進口羊毛的成本高於本地有規模地自產羊毛的成本。因此,失去土地的農民一批批進入城市和礦區成為工人,這樣工人階級的人數獲得了大幅提升,導致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在人口上的比例發生了淺而易見的變化,即工人階級人數遠超資產階級的人數。

馬克思看到了,如果挑動起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群情激憤,工人階級是可以擊敗資產階級的,既使作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統治者有較強的武裝力量。這就是為何《資本論》的四卷一貫到底地強調宣傳剩余價值概念的緣故。馬克思應該確認,把剩余價值概念當做激發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發動攻擊的宣傳口號是簡明扼要的還是效率最高的。

(B) 《資本論》對階級的劃分比《共產黨宣言》多出一個大階級

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書籍是《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

馬克思的《資本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將發展成三大階級:被雇用工人、資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

被雇用工人的群體代表的是工人階級,資本家的群體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的群體代表的是大地主階級。

惹人注目是,《共產黨宣言》里可說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將發展成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產黨宣言》是發表在《資本論》之前。《共產黨宣言》中無產階級和工人階級是混用的。為了掩飾《共產黨宣言》在光天之下就漏掉了大土地所有者存在之醜,於是《資本論》多出了大土地所有者把田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說法。這反倒流露出他是在為《共產黨宣言》只能發展為兩個大階級論斷遮掩。不過,此種自圓其說的行徑相當拙劣。

實際上應是四大階級,被雇用的農民階級還是給忘了。忘掉了兩大階級是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留下的大窟窿。《資本論》有馬克思自己的大窟窿,本文中將會談及。

在特定條件下,大土地出租者出租給資本家的現象當然存在。不過無論是看現實還是看歷史,總體來看此種現象必是寥若星辰。這種說法委實過分低估了大土地出租者的智商,也還順帶侮辱了對《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有興趣讀者的智力。面包和披薩等面食品是歐洲重要日常食物,它們的制作都需要面粉,而種麥子並不需要資本家的管理工廠經驗。要明確的是,1920年以後,世界上第一台收割機才在美國首先使用。

這種能把一個大土地出租者階級整體遺漏的極小概率事件的發生,反映出馬克思思考問題的偏激有時會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要宣傳工人數量猛增時,農民就全數變成了工人,大土地出租者也無影無蹤了。

19世紀中葉(1850年)前後,歐洲農村夏季收割前金色麥浪隨風滾滾而動的特有景色,無數農民彎腰一把一把用鐮刀割麥的情景,打麥場汗流浹背的農民忙著麥子入倉前最後的一系列手工操作的動作,也許馬克思真的就從未見過。對社會中農村經濟的部分,馬克思猶如色盲,難怪《資本論》只能願談工人階級。

既使馬克思每天和他的家人吃著面包,但還是把面包的原料是面粉,而面粉須由種麥子的大量農民來完成這一簡單事實給無情地忘了,這有點像中國陳景潤走路撞上電線桿的典故:只有數學,其它全然就不存在。馬克思是:只有資本家和工人,大土地出租者和農民根本就不存在。

(C)  歐美的無產階級已變為一個小的階級而中國的無產階級仍是一個最大的階級

  (1)  數次工業革命的簡介

以上提及到了幾次工業革命。以下對它們做出一個十分扼要的介紹。

馬克思活著的歲月(1818-1883)是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已到尾聲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初見眉目的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年至1840年)是以蒸汽機和紡織機為標志。

蒸汽機是一個能夠將水蒸汽中的動能轉換為功的機器。舉一個生活中水蒸氣轉化為功的例子:一個有水的鍋,當水被加溫並產生足夠的蒸汽把鍋蓋沖開時,表示鍋蓋有了位移,這是一個水蒸汽轉換為了功的過程。蒸汽機作為動力的火車和輪船問世替代了原始的畜力運輸和人力劃船。

紡織機引發圈地運動。圈地運動是為了圈養更多的綿羊,大規模生產羊毛,而羊毛為紡織機生產紡織品提供原料。這就造成被圈了地的農民離鄉背井湧入城市,由於紡織機的發明,這些農民變成了紡織業轉向工業化里工廠的工人。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至1914年)是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和內燃機為代表,電燈的發明和內燃機車為標志。

內燃機車是以內燃機作為原動力,借助傳動裝置驅動車輪轉動的機車。

第二次工業革命至第三次工業革命有約三十年的空檔期,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約十年的時段。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至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

第三次工業革命(1946至今)是以原子能,航天和電腦(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標志。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的)是以各種新興科技的突破為其特征,譬如,基因工程、量子信息技術、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可控核聚變。

  (2)   歐美的無產階級已變為一個小的階級

人類社會的發展並非按照馬克思的主觀意志發展。馬克思是按收入劃分階級。馬克思時代就有中產階級作為一個小的階級存在。現在歐洲和北美,還有許多國家的工人階級的大部分不再是無產階級,而是演變成為中產階級。所以馬克思期待的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的任務,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個人口占大比例的中產階級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動機和動力。

世界階級間比例的變化並不均衡。現在歐洲和北美等許多國家的無產階級演變為了一個小的階級,在中國,無產階級還是一個最大階級。

(3)  在中國無產階級現在是一個最大的階級

中國農民人口有六億。因為所有農民不擁有土地(生產資料),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定義,他們是標準的無產階級。農村的無產階級加上城市的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就是中國最大的階級。現在資產階級是中國的一個小的階級。因此,如果中國的無產階級向共產黨人代表的自己的資產階級發起暴力進攻,勝算較大。

中國要發展成為以中產階級為最大階級的國家可能會有幾種可能的途徑。1)國家最高層的政變;2)顏色革命的政變;3)大規模暴力革命的政變。這三種政變的結果都是特指要變中國為民主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樣政變後的國家會帶來統治者的權力受到公民的普遍監督,因而一黨專政帶來的貪污行為會有可觀銳減。

變為這樣國家後的一個迫切具體要實施的國策是任何中國公民有真正自由遷徙的權力,就像美國一樣,中國任何城市沒有限制任何公民遷入或遷出的權力。自由的遷徙會帶來自動的工作機會的平衡。於是兩代人(約40年至50年後)後的中國的中產階級將成為最大的階級。由此,社會自動得以維持穩定。

相信多數人不讚成以暴力鬥爭換來改朝換代,因為它的代價將會是中國民眾的又一次的血流成河。高層的政變和顏色革命是理想的革命形態。不過,如果無產階級的多數被逼到了死亡的邊緣,不以善意為轉移,就像中國從秦朝以來的數次著名農民大起義一樣,不能排除中國再次發生陳勝吳廣。

(D)關於階級鬥爭

從對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比較可知,馬克思所研究的只是第一次工業革命。

《資本論》是利用馬克思自己所定義剩余價值概念唆使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發動攻擊,即口語化了的專用名詞 “階級鬥爭”,作為手段,目標是消滅私有制。

(1)進化論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有基礎作用

達爾文的進化論發表在1859年。1860年,馬克思說:“達爾文的書甚為重要,對我而言,他那優勝劣汰的說法為歷史中階級鬥爭奠定了基礎”。馬克思視進化論為至寶。

不從深處著眼,僅從直覺,達爾文的進化論很難對付為何人類需要進化到情感的表達。《創世紀》中說,神是按自己的模樣造人。從神與科技知識應是為零的摩西對話的語境,此時的 “模樣” 並不是單指樣貌,而是指 “一切”。因為造物者有情感,所以人有情感。如果按《創世紀》人天生就有著情感表達的功能,說得通。

推薦一首李欣桐演唱(美聲)或江東演唱(非美聲)的《秋戀》。從它的歌詞可以體會到進化論無法成立。始於極其微小物質演變到成型的人類,並且這個人類還帶有解脫不開情絲糾纏的情感,這在優勝劣汰或適者生存的理論里找不到可循的根據。

筆者認為進化論是謬論,並在 “對《共產黨宣言》的批判” 一文中已有所著墨。為了不偏離此時階級鬥爭的議題,就直接分析馬克思對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解。

(2)馬克思實際上是機械地套用進化論的優勝劣汰

當社會中一個階級的人數遠大於另一個階級,如果這兩個階級全力展開階級鬥爭,人數少的階級會被消滅,這是常識。

馬克思把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的現象視為優勝劣汰,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成為了他的無產階級擊敗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沒有看到,當無產階級變成一個比資產階級小的階級時,無產階級可以是失敗的一方,由“優方”變為 “劣方”。

馬克思是機械地套用進化論的優勝劣汰。當時無產階級人數遠超資產階級的人數,無產階級可以擊敗資產階級。放在較長的時間段里看,這不等同無產階級為優,資產階級為劣。歐洲的接二連三的工業革命改變了歐洲的階級比例。當社會的階級間的人數比例變化為無產階級失去優勢時,資產階級可以擊敗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可以保持統治地位。

  (E)  消滅階級沒有可能

在非戰爭和非激情燃燒的年代,人們處在社會強大道德觀念的環境之下,一般不願輕易表示自己是有自私觀念的。在幾乎任何社會的道德與自私觀念和自私行為是對立的,甚至懷有敵意。樂於幫助他人和與人為善是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品德標準,對人和人和藹相處的正面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自私觀念導致侵犯他人在道德上應受到譴責,如果犯法,就要受到法律追責,理所當然。

但是,自私偏偏卻是客觀存在於人類每一份子問世之時就隨身而來的天性。這應是造物者為了將優勝劣汰構造成規律,在人體內安置的自私程序自動運行的結果。人類因由其每一份子都有的競爭欲望,引發這一物種份子間的爭鬥,使得這一物種整體得以優化或說進化;對於這一物種與其它物種間的鬥爭,由於不斷優化的人類增多了擊敗其它物種的勝算。應提醒的是,其它物種也有類似人類體內的自私程序的設計。這皆為造物者宏觀的設計。這就創造出被達爾文誤認為在物種體外的大自然(應指空間里)的優勝劣汰的規律。

無論是在美國式的三權分立的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國家,還是在中國式的一黨獨裁的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中的無產者中不在少數的人不甘心自己的經濟地位,都把成為資產者即資本家當做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按照統計,約有95%以上的創業者經過一段時期的奮力競爭之後,不能如願以償成為資本家,有的半途而廢,有的功敗垂成。無產者努力成為資本家的過程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是由人的自私性而產出的過程。自私程序的運行是優勝劣汰過程的最原始起因。在私有制度的前提下,由於進取性競爭,包括私人企業或公司間的激烈競爭,人類社會進而達成資本和財富更多的積累,實現不斷向更高等級的進展。

因為由體內存在自私程序的自動運行,競爭的持續,差別就持續。個人差別的存在,人的群體差別就存在,階級差別就持續,致使階級差別不會被消滅,即階級不會被消滅。

三、有關社會的名稱

《共產黨宣言》簡稱《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個組織寫的一個綱領性文獻。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奮鬥只是共產黨人的目標,所以《宣言》是共產黨人奪權政權後實施一黨專政的原始依據。

(A)《宣言》的用詞共產主義社會在《資本論》悄然被社會主義社會取代了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是在1859年出版。《資本論》全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是1867年出版。從《資本論》全名可知這兩本著作的內容會有共同之處。比如,使用社會主義社會一詞。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了社會發展的五個階段的學說,他定義的社會歷史順序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馬克思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或社會主義社會對馬克思來說都是未來的社會。因為是五段學說,而非六段學說,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已經替代了曾經在《宣言》里大肆宣揚的用詞共產主義社會。

專用名詞共產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中都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改動意義非凡,它意味《宣言》被馬克思說廢就廢了。

究其原因可以是,對於共產主義社會中,諸如,婦女社區,家庭消失等遠離人性的內容,連馬克思自己都不能容忍了。

假設馬克思就生活在《宣言》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應是不會樂意他的妻子燕妮是婦女社區的成員,就是說他的妻子同時還是其他人的妻子,也不會甘心情願他的幾個女兒進入所謂沒有金錢利益因素的,只具純粹感情色彩的婦女社區。

馬克思有正式的家庭,《宣言》出版時大女兒是4歲;恩格斯和女友同居,沒有子女。這兩個年輕人寫《宣言》時的婚姻狀況可能對《宣言》的內容有間接影響。馬克思發表《資本論》時是1867年,他的三個女兒大約是23,19,和12歲。假設這時馬克思才剛剛參與寫《宣言》,那麽他應會難以下筆把婦女社區和家庭消失作為該書的內容,

人們會發現,以往共產黨不願意提共產共妻,現在連共產主義社會都少提起,因為那些有關共產主義社會離開人性的荒謬絕倫的描述,引人與胡謅亂道相聯想。一些共產黨的禦用文人沒有注意到,馬克思實際在一個半世紀前就已經改口,不再情願提起共產主義社會了。

引人關注的是,巴黎公社委員會的最高領導人布朗基的政治思想是一種社會主義,布朗基社會主義。發表《宣言》前後和發表《資本論》之前,歐洲的社會主義理論可用不勝枚舉來形容。馬克思用社會主義社會取代共產主義社會應與後者遭遇那些社會主義理論的猛烈抨擊有關,並且言之有理。可以想見,抨擊的重點會是與共產主義社會的完全不可行性相關。為此,馬克思立場應是動搖了,內心承認共產主義社會是脫離人性的胡說八道。於是在《宣言》之後的著作中默不作聲地就把共產主義社會換成了社會主義社會。換句話說,共產主義理論向社會主義理論舉起雙手投降了。

恩格斯和列寧都清晰明確地知道馬克思這一重大投降動作。

列寧說《資本論》是 “敘述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

盡管列寧已經了解到馬克思已經把共產主義社會轉換成了社會主義社會,但是他深悟到了《宣言》可以被他用來發揮出強烈煽動性的宣傳效果,包括以婦女社區色誘男性軍人的效果。於是乎,在俄國革命過程中,列寧依然大力宣揚和歌頌共產主義社會。

恩格斯談到《資本論》時說  “任何人,不管他對社會主義采取什麽態度,都不能不承認,社會主義在這里第一次得到科學的論述”。

請注意,列寧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語境中,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是等同的。把社會主義的描述落實到了的社會,那個社會就是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socialism)和共產主義(communism)  兩詞拼寫差別明顯,不會被錯誤翻譯。

在1848年發表了《宣言》的11年後,馬克思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共產主義社會從前者陡然、並無解釋地,在後者中變換成了社會主義社會。《資本論》中也只提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消失得毫無蹤影。這顯示出《宣言》時27歲的恩格斯和29歲的馬克思的神智的不成熟。在《宣言》里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不過是兩個青年曾經的輕狂之語。

(B)原始共產主義的描述和定義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所杜撰

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里不存在階級差別結構,該社會是基於平等的社會關系,並有著共同資源所有權的制度。

無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和定義的,但可能在不少人印象里,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由其他社會歷史學家描述和定義的。事實是,這兩種共產主義社會都是這兩位自己杜撰的。

杜撰不等於錯誤。下面就來核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杜撰是否正確。

無論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還是共產主義社會都是公有制(共同資源所有權的制度)。俄國和中國的公有制是人為制定的,想必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公有制也是人為制定的,而非來自大自然,如同一個組織的規則是由人制定一樣。公有制是一種規則。制定出的規則是一回事,該規則能否持久實行是另一回事。

從1958到1978年的20年間的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公有制社會,其間資本家和地主都被消滅了,社會結構無明顯的階級差別,人與人的關系至少在口頭達到平等。有一個反映當時社會風氣提倡人與人關系平等的典故,1959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對參加“群英會” 的時傳祥說:“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這樣的社會具有了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

考察一下這樣類似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是否能夠多久。如能夠持久,歷史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確存在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有出現的機會;如不能持久,歷史的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不曾存在和不將出現。

在一度公有制下的中國,雖然以先進工作者,先進集體等激勵措施對提高社會生產力有一定成效,但整體而言,社會財富全面萎縮,中國經濟已經崩潰或接近崩潰。原因就在於後天的教育、激勵等措施在根植於人體內自私程序的自動運行的多數人面前是無能為力的,而社會財富的積累到豐富或極大豐富是依賴多數人在工作中全都懷著進取的心態,而非依賴少數積極分子。

自私天性會決定選擇。在公有制之下,當幹得多、幹得少是一樣報酬時,天性的選擇是不多幹,甚至少幹;在私有制之下,當幹得多、比幹得少會有更多報酬時,天性的選擇是多幹。

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杜撰出的一種社會性形態。中國實施了20年公有制的經歷對這樣的杜撰是一真實的檢驗。檢驗後的結論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或部落最多存在的年數難以超過40年。

如果人類歷史以百年為計的話,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不曾存在過,原因是,公有制的長期實施會導致財富的匱乏或嚴重匱乏,這相當於原始社會或原始部落打算集體地自取滅亡。

由此,至今為止的人類歷史都是私有制。因而,當前的私有制消失之後,後繼的還是私有制。共產主義社會是公有制,所以這個社會不會在人類出現。

《資本論》應該是馬克思計劃在寫作過程中,他可以推導出私有制會被持久消滅和公有制會被持久建立的結論,而馬克思在下筆《資本論》之前並未把基本思路想通。馬克思很可能是受困於這兩個能否持久問題的思考。馬克思生活在真實的由人組成的社會,其中包括他自己,他的家人。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有自私的天性,而人類無法拔除這個躲藏在每一個人體內的天性。公有制不匹配自私的天性,而私有制則正好相反。這應是馬克思遲遲不能出版《資本論》第二卷的主因。

四、剩余價值和《資本論》的價值

從篇幅的比例看,《資本論》是分析經濟為主,實際上,盡管它所宣傳的剩余價值概念的篇幅不大,但是貫穿全書。《資本論》把剩余價值概念作為挑動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手段,為推翻私有制的目標做理論鋪墊。

(A)《資本論》在經濟學上並無創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在關於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從流通角度和生產的角度看信用的論述上,對經濟學並無貢獻。因為那些不過是馬克思把當時經濟學者們已發表了的文獻當成陪襯,依他分步安插剩余價值理論的需要的一種匯編。

如果一個經濟學者對原先的經濟學理論有了突出公認的創見,經濟學界會給予肯定的評價。因在經濟學方面沒有獨到見解,馬克思沒有得到經濟學學者們的肯定。對於《資本論》對於經濟學的貢獻,直白而言:毫無建樹。

為了寫出《資本論》,馬克思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大英圖書館前身)有著忍受超過十年的寒窗苦。那是他在學習、梳理、綜合經濟學學者們的學術成果而已。雖然他的剩余價值概念幾乎貫穿《資本論》的始尾,但在篇幅上的比例遠遠不及由大規模抄襲而來經濟學內容。

除了中共禦用文人,學習和研究經濟學的人們應把言簡意明的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金融學,統計學,以及其它成熟的經濟學知識和經濟學成果當作正規學習和研究的資料,不要理會啰嗦不堪,未有創見的《資本論》中的經濟學。

雖然現在有些學者把金融危機,貿易的順差和貿易的逆差與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述強拉硬扯地混在一起說。那只是展示這些學者們為了完成政治任務,思維僵化到了何種程度罷了。

(B)剩余價值公式是一錯誤公式

雖然從經濟學角度,《資本論》微不足道,但是在政治思想上,《資本論》利用剩余價值的概念的宣傳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卻舉足輕重。這種對於人類的影響不是正面貢獻性的,而是負面破壞性的。馬克思的剩余價值是穿透《資本論》全書的理論。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對人類具重大殺傷力的剩余價值論本身的破綻大到可以用窟窿來形容。

剩余價值 = 勞動創造的價值 – 勞動的報酬,這是《資本論》給剩余價值下的定義。有破綻嗎?回答是肯定的。破綻是明顯的,因為這里的勞動只是指工人的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被略去了。這是《資本論》的大窟窿之一。

從了解《資本論》本質的恩格斯把《資本論》看做是 “工人階級的聖經” 可知,《資本論》的剩余價值理論只針對工人而言,不針對其它工作種類的人員。

為了突出重點,容易把道理講得清楚,暫時將勞動的報酬看作是一個常數 b,剩余價值是應變量z,f 代表函數,勞動創造的價值是變量x ,那麽文字的公式就轉為了數學的代數形式: z = f(x) = x – b ,也就是說,剩余價值是一個變量的函數,再換言之,當變量有了變化,剩余價值才跟著變。可是,當勞動創造的價值是工人體力勞動的價值x加上資本家腦力勞動的價值y時,公式就變成:z = f(x,y) = x + y + b,剩余價值變為兩個變量的函數。於是,計算剩余價值就變得不是那麽簡單了。

恩格斯作為一位資本家在他的在英國曼徹斯特的紡織廠應是想方設法提高生產效率,一定在各類管理方面花費了不少心思,這是在動用一個資本家的腦力勞動。利潤(剩余價值)薄的時候,工人勞動的報酬增加的空間會是相當有限。如果資本家管理工廠有方,利潤厚了,工人勞動的報酬增加的空間便隨之擴大,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而是一個隨利潤(剩余價值)上升而可能上升的變量了。比如,某資本家有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以致對他或她的工廠管理得更加科學化,使得利潤(剩余價值)大幅增長,那麽勞動的報酬增長的空間就相應增大。這體現在工廠和工廠之間工人的報酬有明顯差異上。由此可見,馬克思剩余價值的計算公式是極度錯誤的公式,是一個在計算真實工廠的利潤時,有極大誤差的不可應用的公式。

說下馬克思自己。在《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之前,他的家庭住房並不寬敞,但之後,因為稿費,搬到較大房子。這是動用了馬克思腦力勞動的報酬。腦力勞動可以體現在作者身上,當然也可體現在資本家身上。可是馬克思在他剩余價值公式里卻省略了腦力勞動這個明顯與剩余價值相關的一個很大因素。

一般而言,人們認可腦力勞動創造的價值比體力勞動要高或高出很多的狀況,其因是體力勞動只是簡單地動用四肢的動作就可做到。馬克思自己因為腦力勞動可以帶來他的家庭優越於住在貧民窟里工人家庭的條件。出版商估算出馬克思的腦力勞動成果《資本論》會有較高利潤,就給出了較高的報酬。這個報酬讓馬克思一家五口人住進了比工人好得多的住房。

因此,馬克思是一個清晰明確地知道腦力勞動為何物之人。馬克思為什麽故意漏掉了一個明顯的客觀存在呢?這是因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公式是他為了刺激工人階級向資產階級發動進攻的宣傳手段。對於馬克思來說,客觀事實沒那麽重要,一切要服從他目標的需要。於是心術不正的他弄出的一個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不細想就容易上當的欺騙性的剩余價值公式。

剩余價值公式是《資本論》的一個破綻,因為破綻明顯太大,當用一個大窟窿來比喻。

(C)股票可以含有剩余價值

《資本論》的破綻不應該以多少而論,因為有的直接就是大窟窿。除了剩余價值公式外,另一個大窟窿就是它躲避股票是可以含有剩余價值這一客觀事實。

《資本論》提到股票市場,但僅是輕描淡寫。馬克思在《資本論》里鐘情於論述資本家如何通過工人的勞動而獲得剩余價值,卻沒有分析股票與剩余價值的關系。然而,在歷史經濟活動中,股票市場扮演著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歷史前行到了1818年至1883年,這是馬克思在世的時段,股票市場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可觀的規模。下面列出一些有關股票市場的粗略歷史。

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是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共和國是的一個政府體制。在這個時期,公司已經有了把它的股票賣給社會一般公眾投資者的融資方式。明確而言,兩千多年前人類就已存在社會公眾投資的融資行為了。

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它的公眾股被視為是首批現代公開招股的股票。

公元1773年,英國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在倫敦成立,對上市共公司的要求之一是至少已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為社會公眾持有。

公元 1783年前後,在美國,北美銀行率先公開招股的第一批股票是公眾股票。

在馬克思去世不久,歐洲和美國就進入到了一個公眾人人可買賣股票的時代。

綜上歷史記載,公共股票在馬克思離世前就已存在了兩千年,並非他在世時或逝世後的新生事物。在馬克思去世之前,部分的股票可以是公眾股票的史實,證明了被剝削階級可以同時也是剝削階級。

套用剩余價值等於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減去勞動的報酬的公式,來考核股票是否與剩余價值有關聯。

現在舉一個可行的實例:

某個工廠主(資本家)把部分剩余價值用於招股,並把已經獲得的剩余價值和招股所得的資金一並投入了股票市場。

若幹工人買了這位工廠主招股的股票,就是說這幾位工人的錢添入了這位工廠主的投資於股票市場總的資金。這位工廠主把這支融資來的股票的一部分資金投資到擴大增添設備上,並由此獲得了更多剩余價值,然後,再將這剩余價值中部分投入股票市場,循環往覆。

這樣,這幾位工人實際成為該工廠主的股東,同時,這幾位工人仍是該工廠的工人。那麽,被榨取剩余價值的人同時又是榨取剩余價值的人。問題出現了:這幾位工人是屬於被剝削階級還是剝削階級呢?

資本家的定義是,有生產資料和雇用勞力。這位工廠主的投資於新添設備的資金中包含這幾位工人的錢,新設備是生產資料,因新設備雇用了一些新工人。如果這些新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於勞動的報酬,於是剩余價值產生。於是,按資本家的定義,這幾位工人是資本家。

間接和直接獲得了剩余價值,本質上並無區別,這就像一個資本家請一個資方代理人管理工廠,而自己並不從事工廠的管理工作一樣。所以這幾位工人是被榨取剩余價值的人又是榨取剩余價值(或說獲得利潤)的人,即這幾位工人既屬於工人階級又屬於資產階級。

以上這個可以發生的實例說明了,工人通過購買股票,可以成為資本家;股票和剩余價值是有關系的。

一個理論的成立是因它的完美無缺性,只要一個反例存在,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馬克思的《資本論》應該分析股票和剩余價值的關聯,但它沒有這麽做。筆者認為,馬克思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且清楚股票與剩余價值的確有著關系。回避談論既是一個人可以屬於工人階級又可以屬於資產階級這種現象存在,應是馬克思感到,在他承認了工人階級和資產級可以同屬一個階級之後,他要激化階級矛盾的宣傳效果必會被削弱,這等於自己減弱了自己挑撥這兩個階級關系的努力。挑撥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矛盾是馬克思的手段,所以馬克思選擇了在《資本論》中避談剩余價值在股票中的體現。

從回避股票可以包含剩余價值這一事實,反映出了馬克思有著不敢正視事實存在的鴕鳥心態。強者面對事實存在,選擇迎面而上,馬克思面對事實存在,選擇避而不談。馬克思貌似強者而非強者。

五、土地所有和中國的土地所有制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主要論及工人階級,極少談及農民。既使涉足農民的部分,也不過是他隨心所欲的杜撰,如同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他和恩格斯一起的信口雌黃的杜撰一樣。

(A)《資本論》硬是把還在用鐮刀收麥子的農民說成是工人

《資本論》所涉及的農民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農民。十年如一日呆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馬克思不了解真實的歐洲農村。

(1)為了應用剩余價值公式馬克思指鹿為馬,把農民說成工人

於是,馬克思幹了一件偷懶耍滑的事,說資本家把地主(大土地所有者)的地租來或買來,因為地的主人的身份是資本家了,這樣原來租地主地的農民的身份搖身一變成了工人。把農民在紙面上由工人替換之後,馬克思就如魚得水了。他創造的剩余價值理論猶如有了英雄用武之地,運用它可是他的強項。不容分說,剩余價值的一套說詞立即應用到了這種工人身上。他著手開始分析資本家如何以幾種分租的方式從這種工人身上榨取剩余價值。這種變戲法般的手法,沒有改變一個事實:這種工人的工作方式與以往毫無區別,還是用傳統的農具幹活,包括在田里用鐮刀手工收割麥子。世界上收割機第一次使用是發生在1920年以後的美國。

馬克思和全家從1849年到了英國倫敦後直至1883年逝世就再也沒離開。當時英國是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大批的農民因圈地運動進入城市和礦區變成了從事工業的工人。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城市和農村的影響是翻天覆地性的。不少農村地域變成了城鎮。來觀察一下英國人口比例的變化,1750年:農村80%,城市20%;1850年:農村40%,城市60%。掃視世界,英國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是領先或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包括歐洲各國。因此,可以推測出歐洲各國農村和城市的平均人口比例應是,農村人口仍然大於城市人口。

馬克思把英國當成了全部歐洲。一般歐洲人的日常主食是面包和馬鈴薯。歐洲大多數人口還是農民。馬克思是非常不了解農村的農民。 你無法找到,哪怕是一次馬克思到農村 “采風” 的記錄。因為多數的農民屬於被剝削階級的一部分,馬克思必須描寫農民,但他不了解農村,就只好把極其個別地主租地給資本家的現象,當做整體現象來看待。馬克思把個別租到了地主土地的資本家再以若幹方式租地給農民的辦法,當做整個歐洲農村的主要租地方式。

因為是資本家雇用的農民,所以農民就成了工人。這是在運用邏輯的形式,但這是一個錯誤邏輯。當時歐洲的農民還是以傳統的農具在田間操作。租到地主地的資本家把地再租地給農民,這個資本家還是地主。因此,農民不是工人,農民還是農民。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農具沒有任何影響。收割機的第一次被使用是1920年以後的事。

(2)歐洲農村的階級關系是馬克思的錯誤杜撰

個別特例除外,地主們沒有笨到出租土地給農民需要具有管理工廠經驗的資本家們來出租他們的土地。因此《資本論》在提到農民的部分是馬克思在他的閱覽室里胡亂的編造,是生套資本家和工人關系,是想方設法把他的剩余價值說詞移到實際還是農民的身上。農民和工人是不同的,雖然都是勞動者,但多數農民是有些土地的,也就是說,他們多數是有生產資料的,而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剩余價值公式的應用對象是工人。如果不把農民看成工人,剩余價值公式要改寫,因為該公式需要考慮到被雇用的人本身帶有生產資料這一因素。因此,馬克思對歐洲農村階級關系的所謂分析是他一個人的杜撰,就像他和恩格斯杜撰共產主義社會那樣,完全不切合實際。

(B)中國的土地所有制

所有制的制定不一定是由階級鬥爭的結果決定。多數情況下,是由統治集團決定。

中國的周朝分西周和東周。有人把西周稱為封建社會,有人稱其為奴隸社會。

有人說西周是分封制,所以被稱為封建社會是言之有據。筆者更認同稱其為奴隸社會,因為這容易區分接下來的無奴隸社會。這是言之有物,否則實際有著明顯不同形態的兩個社會(有奴隸的和沒奴隸的)沒有了界限,認為它們都是封建社會。

給社會取名只是為了人際間交流之便。社會自動地沿著時間軸向前運行,與它有什麽名稱無關。

中國西周朝代的土地是公有制,即國家(國王或稱周天子)所有。所謂井田是指公田與私田之和。井田的井字具有固定含義。井的字形可以看為九塊田地,中間的那塊為公田,圍繞公田的八塊是私田。一田約為今日的31畝,是作為一個耕作的單位。九田合為一井,十井為一成,十成為一同。按爵位高低,西周的國王賜封給諸侯及卿大夫數量不等的井田。受封者對井田的經營方式是管理奴隸的集體勞動。

井田一部分的收益屬於被分封者,另一部分收益作為上繳國家的糧稅。所有土地不能轉讓和買賣。受封者僅擁有對封地的使用權,被分封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國王)所有。

到了東周,自秦國實施了商鞅的變法,井田制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從秦國滅了七雄的其它六國,封建土地私有制被正式定型,雖然略有變化,其基本形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時至現在的中國,其土地所有制非常類似西周的土地公有制。中國所有土地歸國家所有,即中國共產黨最高統治集團的幾個人或只一個人所有,這取決於集權程度,也可籠統地說是共產黨這個組織所有。井田的九塊田地象征著是分封土地給受封者。受封者的現在對應者可以是省委書記,地委書記和縣委書記等等共產黨人。以2006年為界,之前,農民必須上繳農業稅;之後農民不再上繳農業稅,但農民必須把糧食賣給指定的國家收糧機構。這種機構有著非常嚴苛的賣糧最低數量的標準,價格也由該收糧機構決定。

實際上這只是變換了繳農業稅的方法。你可以把某個縣委書記看作為西周的一個被分封者。不同的地方是,這個縣委書記握有非實質性的轉讓,買賣,流轉等等土地的決定權。現在中國的農民相當於西周耕種農田的奴隸。所謂的小康也是奴隸水平的小康。農民階級是中國最貧困的階級。現在中國的農民階級不擁有生產資料(土地)並受雇於中共,是中國最貧窮的無產階級。

中國社會在封建社會之後,共產黨曾經真實地實施過公有制,發現完全不可行,否則,國家經濟只能走向崩潰,那就意味共產黨將喪失國家政權。在這以後,共產黨部分地恢覆了私有制。中國的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公司實際上都是由共產黨掌控。現在的中國是由共產黨人代表的資產階級統治無產階級和其他階級的一個國家,可稱作是一黨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

(C)中國多數農民原先有土地

《資本論》提到一個事實:大多數歐洲農民是 “小塊土地所有者“,少數是完全靠租地為生。這種農業社會和1949年前的中國的農業社會相似。那個年代,無論歐洲還是中國,一般家庭至少有四、五口人,譬如馬克思一家就是五口之家,不包括夭折的三、四個子女。所以多數農民既使擁有小塊土地,還需額外租地才能維持一般的日常開銷。這個狀況是和中國 “土地革命” 前的狀況十分相近。不要相信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的灌輸性宣傳,為了盡可能拉大地主和一般農民的貧富差距,把後者描述成赤貧。實際上,土地革命前大多數中國農民是 “小塊土地所有者” 。不過,一般來說,這樣的 “小塊土地” 的產量不能養活人口較多的家庭,所以這類農民需租用額外的田地才能維持全家的生活。大多數農民完全沒有土地是中共撒的彌天大謊。貧下中農的後代在中共的宣傳下,視越窮的家庭出身為越光榮,不願說出祖上曾經有過土地。

在此特別覆制一份筆者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文章里的文字:

“另外,中立人士對1949年前的中農和貧雇農也有具體數字統計。中農占人口的20%,占地17.5%;貧雇農占人口70%,占地18.5%。值得高度關注的是,貧農人均占地2.6畝,雇農人均占地1.3畝,而他們的人口占70%。這個統計揭示,幾乎所有農民都有土地,而不是中共通過日覆一日的、年覆一年的宣傳,所灌輸給人們的、貧苦農民沒有土地,是佃農的概念。

地主富農占人口10%,中農占人口20%,貧雇農占人口70%”。

(1)中共奪取中國所有土地後向農民收租

2006年1月1日前,中共從分給,當然是租給,農民的土地上強行收取 “農業稅”。全中國的平均稅率是16%-20%。農業稅的大白話就是收租子。

中共和農民的關系,讓人和《白毛女》中地主黃世仁與楊白勞(喜兒的父親)的關系有了似曾相識的聯想。這樣的聯想讓中共感到了 “黃世仁又來了” 的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導致從2006年起,全國取消了農業稅。收稅的本質是收錢。

不過農業稅本質上沒有取消,中共這個狡猾的黃世仁只是對老實的楊白勞耍了個把戲。農業產品上繳的數量和上繳農產品的價格由政府所指定的國有收糧機構嚴格把關。這個把戲是,假設原來通過農業稅從農民的100塊錢里收取20塊錢,現在的辦法可以達到從農民的100塊錢里收取20塊錢一樣的效果。從現在農民收入只能維持如此貧窮地生存,可以清楚地看到掌權的共產黨人確實不代表這個在中國農村有著六億人口的無產階級的利益。

(2)農民的土地應歸還給他們的後代

現在的中國所有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即共產黨這個組織所有。在中共統治被推翻後,被中共盜取和騙取的土地要物歸原主。可以確定,由具體田地的地理位置而定,一旦地點處在寸金尺土的黃金地段,不要為因為這樣 “土地歸還運動” 導致這些農民後代中有不在少數的百萬和千萬富翁突然誕生而過於驚奇。中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主。中國農村的土地並不屬於國民黨,不是中共從國民黨手中奪取的,是中共從農民那里生奪硬搶或連哄帶騙而獲得的。被強盜搶去或被騙子詐去的東西,天經地義,必須物歸原主。這個原主是地主,富農,中農和貧下中農的後代們。

(3)中國農民淪為下等人

在農村靠農田不能擺脫貧困,中國大批青壯年農民如同潮水一般湧入城市。城市重體力或枯燥流水線工作的場所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雖然他們已經身居城市,但是要成為所居城市的正式市民要滿足若幹額外條件,包括高級學歷或較有難度的技能。由於處在極度底層的農村生存環境,他們中的多數失去了受到各種較好教育的機會。他們無法滿足那些條件,因此他們實際上是被城市拒之門外的一類人群。

他們只因出生在中國的農村,天然地就成為中國人的下等人。筆者不願使用二等公民一詞來描述他們的地位。中國公民在世界範圍內,依國際人權標準,已是二等公民。他們是二等公民中的二等公民,因而稱他們是中國的下等人才能準確描述他們的真實社會地位。在城市中每天都受到歧視的眼神,他們毫無尊嚴與平等可言。對平等與尊嚴的要求是人類的天性。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理想和期望,這些是生活下去的動力。可是等待他們的是無盡的一次又一次的無望。終於,不忍直視的,悲壯無比的,前無古人的圖面真實地出現了:四位從未謀面在城市打工的三男一女農村青年相約於高山懸崖一處,義無反顧,縱身而下。

《北京之春》主編陳維健及時為此事件憤筆疾書,寫出《從約死群看中國政權的冷酷》一文。此文筆觸之跡,留下了作者至深情感。這個人類淒慘而又悲烈的故事,當會流傳千古。

特別推薦幾首令人感動的 “無望歌曲”:大歡演唱的《下輩子不來了》和《深夜的酒》、安兒陳演唱的《其實我很累》。結合歌詞,聽他們的歌聲,能夠啟動人體內專職情感的程序。這幾首歌的歌詞、歌聲唱出了人生失意者的心聲,特別是其中兩億九千萬男女農民工人無望之極的共鳴,催人淚下。

六、馬克思應有異常的心理

馬克思應是有著偏好觀看人類間大規模血腥廝殺場面的心理。《資本論》把剩余價值理論作為激化當時兩大階級間矛盾的手段。這種心理是病態的。《資本論》幾乎從頭到尾談剩余價值,可就是馬克思本人卻長期享用著剩余價值。這種心理也是相當怪異的。

(A)馬克思問心無愧地享用著剩余價值應是非正常心理所致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恩格斯是一個標準的資本家。按馬克思對資本家的定義,恩格斯的收入來自通過對工人階級的勞動 “榨取” 而來的剩余價值,而馬克思一部分的長期收入是正源於恩格斯榨取來的剩余價值。這個長期是指馬克思離開比利時之前,到英國之後,直至他在英國逝世,當然也就包含了馬克思為寫《資本論》的準備時期,和寫出《資本論》的所有時期。

馬克思用起剩余價值來毫不自責內疚。相反,有時馬克思甚至還嫌恩格斯所資助的剩余價值的額度不足夠大,以致雙方尷尬。對於恩格斯直接心安理得地榨取剩余價值和馬克思使用剩余價值到了這般理直氣壯程度,你會相信這二位老兄是真心痛恨資本家和在為工人階級打抱不平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對於馬克思這一個以寫出巨著《資本論》專心用剩余價值概念批判資本家,自己卻數十年如一日地享用剩余價值的人,他的心理狀況應是畸形到達一個相當水平的高度了。

(B)馬克思應有喜見流血漂杵的心理

《資本論》不是以設法調和兩大階級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關系,譬如,增加工資、提供福利等方法,而是相反,它鼓動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進攻,利用工人階級人口遠超資產階級人口的優勢,徹底消滅同屬於人類的,整個資產階級。為了達到這一個目標,在《宣言》中說得再清楚不過,途徑是暴力。兩個大階級間的暴力鬥爭,意味著大規模的相互血腥屠殺。

馬克思,一介書生,在40年里滿腦子所想的竟是如何最大限度激發工人階級潛在不滿現狀的情緒,得以產生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魚死網破的廝殺,而自己卻從來遠離武鬥現場,例如,巴黎公社起義的現場。因為階級是由有著鮮活血肉的人或說人體組成,兩大階級的廝殺意味著狼煙四起,血流漂擼的圖面真實出現,而這應是心理變態的馬克思所期盼的圖面。假設馬克思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給出的鑒定會是:此人有嚴重心理疾病。

七、結束語

(A)《資本論》的再一個大窟窿

對馬克思的語系里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概念,馬克思自己不是理得特別明晰,譬如,資產階級理應包括大、中、小的資產階級,但它的實際意思在馬克思的概念里可能是大資產階級和中資產階級或只是大資產階級;工人階級還可以包括以傳統農具種田的典型農民(本文的上面已談到);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常常被混為一談。

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混談應是出於馬克思的一個認定:無產階級不一定是工人階級,但工人階級一定是無產階級。判定馬克思的工人階級一定是無產階級可以在《資本論》里得到驗證,因為《資本論》是以工人階級為主線談剩余價值,而工人的勞動報酬微薄不堪。馬克思是以收入的高低劃分階級。

當工人階級的收入遠高於無產階級時,工人階級便無聲自動地脫離了無產階級,一躍而入中產階級的行列了。由於思路狹窄和僵固,馬克思沒能預見到工人階級可以演變為中產階級這一容易想到的社會階級狀況。將工人階級作為無產階級的替身或代名詞是《資本論》的又一個大窟窿。前兩個大窟窿分別是:剩余價值公式是一個錯誤公式,沒有指出股票也可含有剩余價值。

(B)馬克思自己沒能出版第二卷應和他推導不出預期的結論有關

《資本論》一共四卷。它的第一卷是1089頁,第二卷是672頁,第三卷是1137頁,第四卷是關於剩余價值學說的歷史,如果馬克思自己出版,他不一定出版這一卷。前三卷是關於理論分析。

一個顯然,但被中共禦用文人搪塞過去了的事情是在馬克思寫完第一卷後,後面的兩卷的書稿量幾近第一卷的兩倍,但馬克思沒有出版,哪怕是其中一卷的內容。可以推測出,其因最大的可能是馬克思在思考《資本論》過程中發現了無法逾越的,無法說服自己的障礙。

馬克思在動筆《資本論》之前,並未將大的思路打通,他應該預期他可推出私有制一定會滅亡的正確邏輯。但是,馬克思在寫稿過程中發現,自私的特性隨著每一個新生孩兒,包括馬克思自己,妻子燕妮,他們的幾個女兒,恩格斯,等等落地於世界之時就如影隨形,並無法去除。馬克思應是絕望地意識到,他畢其功於一役的《資本論》的推不出令人信服的私有制會被消滅的邏輯。

自私的人如何在被消滅私有制後的公有制社會里長期生存應困擾著馬克思,使其心煩意亂。他一拖再拖不能出版第二卷的根源應該就在此處。所分析的是人類社會,馬克思卻在《資本論》離開人性地制造理論,他會擔心《資本論》有朝一日因此被後人嗤之以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8 05: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