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1361|回复: 0

从历史人物谈「忠」的层次

[复制链接]

438

主题

1784

回帖

961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15
发表于 2024-8-14 23: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dak8821 于 2024-8-14 23:25 编辑


1.png

【明慧之窗记者颜朴芳综合编辑】「忠」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理念,从史料看,华夏子民从周朝、甚至更早就讲「忠」。「忠」在字形上是「中」从「心」,即存心居中,正直不偏,言行处事皆出于心,也就是忠诚、无私的意思。

忠,乃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份内义务之美德。古人把忠视为做人的重要德性。

下面讲几个古人「忠」的故事。

大忠:周公教导周成王 同化于善
《荀子》上说:「让君主明白甚么是符合道德的言行,使君主同化于善,是大忠。如周公之于周成王。」

《史记》记载,周公孝顺、具仁德。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幼小,周公担心天下人知道武王去世而背叛,就宣布代替成王处理政务。在七年摄政中,周公除了尽力处理国政,最重要的就是他用心教导成王为君之道。

《尚书・无逸》中记录了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周公说:「国君不可贪图逸乐,了解农耕的艰辛,才能体恤人民的辛苦。先文王节俭勤政,亲自参与人民的建屋、开垦,仁德谦恭,抚恤百姓,从早忙到晚,没有时间吃饭,不敢耽于游猎,恭敬操劳政事,所以能在位长达五十年。」

《尚书・召诰》也纪录了周公教导成王要行德,才能使天命长久。周公对成王说:「我们不可不借鉴夏与殷朝,他们因为不重视行德,才提早失去天赐的福泽而灭亡。您初理政事,要赶紧推行德政,愿王不要放纵百姓做违法的事情,也不要用杀戮来治理人民,这样才会有功绩。愿王成为天下人德行之首,让人民效法,以发扬王的美德。」

周公尽忠职守,以德化育成王,成王与康王统治周朝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罚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2.jpg
周公尽忠职守,以德化育成王,成王与康王统治周朝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罚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公有领域)

次忠:管仲辅佐齐桓公 匡正道德
《荀子》上说:「以道德匡正君主而辅佐他,是次忠。如管仲之于桓公。」

《史记》评价管仲是贤臣,能发扬桓公的优点,匡正他的缺点。孔子评论管仲,说他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但他的住宅与所用仆役奢华,可比君王,是不节俭以及违背礼制。

管仲能匡正齐桓公的缺点,例如《史记》记载,桓公打败鲁国并与鲁在柯地会盟时,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在宴会上以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战争中的失地。

齐桓公被迫答应后,又气愤不想归还土地并要杀曹沫,但管仲劝谏说不该逞一时之快,失信于诸侯。诸侯们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都愿意归附齐国。

可惜管仲的德行不足以像周公一样,能化育君主明德从善。管仲离世前,曾建议桓公不可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人,但管仲死后,齐桓公仍然重用这几个善于奉承的佞臣,这些小人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宠帽来,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这就是成语「弹冠相庆」的由来。

亲贤臣则国兴、亲小人国灭,齐桓公不听管仲劝诫,将朝中大权赋予佞臣,导致他们专权、紊乱朝纲,致使齐国衰败。据《史记》记载:「桓公尸在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齐桓公悲惨的结局可谓自食恶果。

3.png
《史记》评价管仲是贤臣,能发扬桓公的优点,匡正他的缺点。(公有领域)

下忠: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 君臣反目
《荀子》上说:「劝谏君主的过失,但导致君臣相互怨怒,是下忠。伍子胥之于吴王夫差是一个例子。」

伍子胥尽忠辅佐吴王阖闾,让吴国在经济上富足,军事上成为当时的强国。夫差继任吴王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夫差。

《史记》记载,吴国打败越国后,伍子胥劝谏夫差趁机灭了越国,但夫差不听,反而采纳了收受越国礼物的太宰伯嚭(音痞,pǐ )的意见,让越国附庸于吴国,而不斩草除根。

伍子胥三次劝谏夫差说:「越王勾践(又写作句践)能吃苦耐劳,食不重味,关心百姓,将有所作为,越国会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希望大王不要听信越国人的花言巧语,应该放下齐国先攻打越国,否则将来会追悔莫及。」

太宰伯嚭与伍子胥早有嫌隙,便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说他不被重用就心怀不满、怨恨君王。吴王早就对伍子胥不满,于是赐剑给伍子胥,要他自杀。

自尽前,伍子胥告诉门客说:「我死后请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我要看清楚越国是怎样进入都城消灭吴国的。」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伍子胥虽然尽忠职守,但未能匡正君主的过失,还因为劝谏导致君臣反目,所以只能算下忠。

4.png
伍子胥虽然尽忠职守,但未能匡正君主的过失,还因为劝谏导致君臣反目,所以只能算下忠。(明慧之窗合成)

国贼:秦二世胡亥信赵高 亡国灭族

说到下忠,顺便一提「国贼」,赵高之于秦朝二世皇帝胡亥便是「国贼」。

秦始皇在东巡沙邱途中崩逝,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假传圣旨,杀害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共立次子胡亥为帝,号称秦二世。胡亥懦弱无能,即位后完全受赵高控制,不久又听信赵高谗言处死李斯,由赵高接替丞相的职位,独揽朝廷大权。

这时赵高想要造反夺取地位,却又怕群臣不服,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藉此试探朝廷文武百官是否都摄服于他。

一天,赵高牵了一只鹿上朝,跟秦二世皇帝胡亥说那是马,胡亥虽然昏昧,但还不至于分辨不出马和鹿,当然说那是鹿,并问左右大臣。大家害怕赵高,大部分都说是马,只有少数人诚实地说那是鹿,结果诚实的大臣事后都被赵高给杀害了。

后人因此把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叫作「指鹿为马」,就是来源于这个历史故事。

秦二世继位以来,在赵高的指使下不但残害朝廷忠良,更加凶狠的是加害兄弟姐妹, 将十二个公子在咸阳街头斩首示众,并将十个公主在杜县肢解,场面极其残忍。胡亥完全成为赵高的杀人武器。

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徭役和兵役更加繁重,法律更加残酷,老百姓个个恐慌不已,民不聊生。公元前二零七年,胡亥被赵高的女婿阎乐逼迫自杀,时年二十四岁。胡亥听信赵高谗言,皇帝只当了三年,秦朝灭亡。(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结语
东汉马融编著的《忠经》提到「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臣子的「忠谏」是让君王做符合公理的事,避免君王胡作非为,还要直言使其改过迁善,希望其德行更完美。

忠臣的职守是替大众维护正理,不仅是在对于君王的忠,更重要的是在对于天下众生的忠。既不愧对自己的国家,也不愧对自己的君王,这才是大公无私的忠。因此忠臣重要的责任就是规谏君王的过失,当君王有任何不对的事时,忠臣不能不力争到底的,故云「从道不从君」。
「忠」始于诚和敬,与「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信」相辅相成。从古至今,忠于职责是每个工作的职业伦理,忠于职责不只是把份内的事情做完了,而是对职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不私。

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认为,把份内的工作做完了就是忠于职责,对跳槽和辞职更是毫无顾忌,这都是时代变迁和道德下滑的产物。

儒家的天命观认为,天道规范一切。现代人要找回「忠」的概念和品德,就应顺应天道、恢复诚信,不再以权职谋私,从内心生出良善的职业道德及操守。无论人们成就甚么事业,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5.jpg
现代人要找回「忠」的概念和品德,就应顺应天道、恢复诚信。(Pixabay)



明慧网原文: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23/5/31/大忠-次忠-下忠-461383.html
https://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14/4/3/中华传统美德之──忠孝节义(1)-289500.html

(本文主图说明:《周成王卜年定鼎图》,公有领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4-11-17 13: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