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欧洲时报》9月7日载文《历史教科书的写法》,摘要如下:
新学期来临,上海历史教科书的悄然变化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据说,这批新的高中世界史教科书“可能会吓人一跳”——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共产主义一句带过,社会主义被浓缩为短短一章;至于毛泽东,书中仅仅提到一次,那是在介绍礼节的章节。
媒体甚至用了这样的标题:盖茨取代毛泽东。支持新版教科书者认为,以往的历史书太过意识形态化,无法帮助学生面对现实人生。编者之一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春生就说,这本书就是要改变以领导者及战争为主轴的旧史观,“使人民与社会成为主体”。
这种变化却令人狐疑——在毛泽东逝世30周年的今天,人们真的厘清了他的历史遗产吗?这究竟是历史的还原,还是另一种掩盖?就像中国的当代史还没有讲清楚“文革”一样,一笔带过的中国共产主义道路又将给历史留下怎样的谜团?
没人能够否认,大陆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太过意识形态化,学生普遍感觉历史与现实脱节,历史成为考察死记硬背的一门功课,因而饱受当代中学生冷落。新书因此大大弱化了诸如法国大革命等内容,加入了太空船和日本子弹头列车等。
对内容的调整其实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历史应该告诉人们什么?意识形态?历史事件?中国人常讲“以史为鉴”、“微言大义”,是说历史不在于静态描述往昔,不在于单纯记录过去,而在于联结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从历史出发,提供一个看待现实的角度与方法。
笔者因此怀疑,再多的盖茨和子弹头等贴近现实的内容,也代替不了毛泽东的意义。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否成功,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现状,瞻望中国的未来呢?
重新解读历史,是一种危险的努力,这使人想到最近红透大陆的易中天教授。他对三国历史评书般的解读尚且争议纷纭,而对中国当代历史的改写,社会给予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是无知?还是无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