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1962年,美苏之间发生轰动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期间,后来任新华社副社长的庞炳庵正在新华社驻哈瓦那分社工作,亲身经历了这场险些引起美苏核大战的危机。近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回忆了那些曾令全世界为之提心吊胆的日日夜夜。
肯尼迪发出战争威胁,中国留学生走上前线
1962年10月22日,古巴首都哈瓦那的生活如常。傍晚7时左右,在与古巴隔海相望的美国,肯尼迪总统突然发表了不同寻常的广播电视讲话。他声称,美国的情报侦察证实,苏联正在古巴部署进攻性的中远程导弹及导弹发射场。美国将对古巴实行“海上隔离”,要求苏联“在联合国观察员监视下迅速拆除和撤退在古巴的一切进攻性武器”。肯尼迪讲话前,美国已进行全面军事动员,组织起25万陆军、1000多架飞机和9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和空降兵,随时准备入侵古巴。
肯尼迪的讲话在古巴立即激起强烈反响。面对新的入侵危险,卡斯特罗迅速向全国发出战斗动员令。第二天一早,我走上街头,看到哈瓦那城到处弥漫着战前的紧张气氛:军人在海滨大道上构筑工事,架设大炮;隆隆的坦克驶上了市区要道;荷枪实弹的民兵列队开向营地;街头到处张贴着“誓死保卫祖国”的标语,就连哈瓦那大学的学生们也都穿上民兵制服去上课,把刚刚收到的武器放在课桌旁……我们从古巴方面得知:27万古巴正规军和15万民兵已被动员起来,载运士兵和物资的军用卡车源源不断地开赴沿海前线。当时,我国在古巴的上百名留学生也被紧急动员起来,走上了前线。
针对肯尼迪的讲话,苏联在23日发表措词强硬的声明。赫鲁晓夫下达紧急动员令,部署在国内外的所有苏军核部队和常规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华沙条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格列奇科元帅也发布了战斗动员令。此时,一支由22艘苏联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正装载着中远程导弹和相关设备在加勒比海上驶向古巴,其中“加加林”号和“科米莱斯”号距美国海军的“警戒线”只有几海里了。一场因导弹问题而引起的危机已处在“一触即发”的危险状态。
苏联秘密部署导弹,中国记者发现哈瓦那异常现象
其实,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并不是一次突发事件。上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如果将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运到距美国只有90海里的古巴岛上,苏联就能大大提高同美国争霸的筹码。1962年上半年,当古巴领导人切·格瓦拉访苏时,赫鲁晓夫借机提出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要求。不久,古巴副总理劳尔·卡斯特罗访苏时,双方就此达成了军事协定。赫鲁晓夫当时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果被美国发现的话,苏联准备承担最终的后果。
1962年7月起,苏联开始秘密实施这一计划,打算在古巴部署4万多军队、72枚中远程导弹和42个导弹发射架。这一行动虽然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是,大批的士兵和物资运到古巴是藏不住的。就连我们这些并不知情的外国记者也能发现哈瓦那大街上出现的不少异常现象。在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几辆军用卡车将一批批身着便装的苏联青年送到旧国会大厦广场。这些苏联人下车后,便三三两两地结伴到城里游玩,直到傍晚再乘坐卡车离去。我听一些外国记者说,那些天,哈瓦那海港非常繁忙,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一辆辆重型卡车载着一些庞然大物驶离港区,车上用防雨帆布盖得严严实实。这些反常的情况很快也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所获悉。1962年8月至10月,美军U-2侦察机证实了苏联正在古巴建造导弹基地。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频频召集国家安全会议密谋对策。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决定暂不对古巴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而是实行全面的军事封锁。
10月24日上午,美国正式实施军事封锁,大约有200艘美国军舰驶进加勒比海海域,B-52轰炸机在空中昼夜巡逻。美方宣称,将在禁区内检查、阻止甚至在必要时损坏(而不是击沉)所有可能载运导弹或者核弹、轰炸机以及相关设备的船只。此时的古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几家大报当天的头版新闻均是“封锁,我们顶住它!直接入侵,我们打退它!”“反击侵略,我们必胜!”。
苏货船碰壁美军拦截线,赫鲁晓夫与肯尼迪频传密信
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国际社会开始紧急斡旋。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致信美、苏、古三方,呼吁停止可能使局势恶化的行动。就在此时,情况出现了变化。24日,赫鲁晓夫提出“举行最高级会议”讨论解决危机的办法。接着,驶向古巴的20多艘苏联船只陆续在拦截线外抛锚停下或者掉头返回。当天下午,赫鲁晓夫又在莫斯科会见美国企业家威廉·诺克斯,私下承认在古巴确有苏联导弹,不过强调这些导弹是防御性的。但是,美国的态度却是不依不饶。肯尼迪在25日强调,苏联必须撤除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他还下令国务院准备一份“入侵后在古巴实行文官政治的紧急计划”。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也在会见苏联大使多勃雷宁时发出威胁:“总统至多只能再克制两天了。”
26日那天,哈瓦那城风雨交加。卡斯特罗总理一早就冒着暴风雨亲自赶到苏联大使馆,向苏联大使阿历谢耶夫口述了一封急信给赫鲁晓夫。阿历谢耶夫曾是俄罗斯新闻社驻古巴记者,他高高的个子、皮肤白皙,满头金发,我们私下称他“黄毛”。三个月前,他突然被任命为苏联驻古巴大使。卡斯特罗说,根据古巴的情报和形势分析,美国入侵已迫在眉睫,古巴人民将英勇地抗击入侵者。他强调,“苏联永远不应当允许帝国主义者把第一次核打击强加于她的情况出现”,建议“实行最正当的自卫”。
然而,此刻的赫鲁晓夫已经开始退却,他请吴丹通报肯尼迪,苏联政府“已经命令驶向古巴的苏联船只不进入拦截区”。26日晚,肯尼迪又收到赫鲁晓夫一封私函。赫鲁晓夫在信中公开承认古巴有苏制导弹,保证不再向古巴运送导弹,已在古巴的可以撤除或者销毁。同时,他也要求美国以解除封锁和同意不入侵古巴作为交换条件。赫鲁晓夫的信件措词慌乱而又冗长,最后一页甚至未盖章,并破例由苏联外交部直接送到美国大使馆,可见是匆忙中写就的。
经过一番考虑后,肯尼迪27日复信赫鲁晓夫,表示愿与苏联达成如下协议:苏联在联合国适当的视察和监督下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武器,并保证不再把类似武器系统运进古巴;美国马上取消隔离措施,并提供不进攻古巴的保证。美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亲自将此信副本交给苏联大使,并私下表示,美国也希望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走导弹,相信危机之后会采取行动。不过,如果美国在24小时内不能得到苏方的保证,美将在10月30日采取军事行动。
赫鲁晓夫收到肯尼迪的复信后,连夜回信表示同意。肯尼迪立即发表声明,称赞赫鲁晓夫的决定“具有政治家风度”。此时的赫鲁晓夫就像一个吹得圆圆的大气球,突然被一根针刺穿了一个洞,而白宫里紧张到极点的气氛也迅速地缓和了下来。
赫鲁晓夫出卖古巴利益,卡斯特罗提前将声明交给中国
就在美苏两国密信频传之际,古巴军民几天来一直顶风冒雨,坚守在阵地上。在前线阵地、兵营、港口、工厂、学校和居民点采访时,我看到古巴民众斗志昂扬,居民们踊跃献血和组织“支前队”,退休老工人回到车间替代上前线的青年坚持生产,艺术家们争着赶赴前线为战士演出。10月28日下午,我们从国外电台那里收听到肯尼迪对赫鲁晓夫复信所发表的声明。不一会儿,古巴政府的一位老朋友来到我们驻地,他告诉我们,赫鲁晓夫做决定前未与古巴商量,古巴事先也不知道赫鲁晓夫信件的内容。为此,卡斯特罗决定发表一个重要的声明来阐述古巴的立场。他把声明的副本交给了我,并说这个声明还没有公布,但新华社可以发表了。卡斯特罗签署的这个声明对美国提出了五项要求,即停止经济封锁、停止一切颠覆活动、停止海盗攻击、停止美国军机和军舰对古巴领空和领海的入侵、归还被美国占领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
10月30日,联合国代理秘书长吴丹来到哈瓦那。我在机场上看到了这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亚洲人。他率领十多位穿军装的和穿便服的联合国人员走下飞机。吴丹同卡斯特罗举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中,吴丹告诉古巴领导人,美国建议由联合国在陆地和空中对古巴进行“视察”。卡斯特罗当即表示,古巴政府并不阻挠撤除导弹,但决不牺牲国家主权原则而接受所谓的“视察”。他问道,苏联已做出撤除导弹的公开保证,联合国也高度评价美国不入侵古巴的公开保证,那么为何要对古巴“视察”而不对美国“视察”呢?吴丹被问得哑口无言。吴丹刚刚离开古巴,卡斯特罗就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亲自宣读了他同吴丹会谈纪要的全文,再次重申了古巴绝不接受“国际视察”的严正立场。
两天后,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一行乘飞机来到古巴,继续同古巴领导人会谈。然而,他在古巴呆了25天,却未能说服古巴领导人接受“国际视察”。当时,哈瓦那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米高扬要在风和日丽的哈瓦那度过冬天了。”那段时间,我多次遇见米高扬,觉得他面色苍白,下巴不停地颤抖,显得十分的疲惫。11月26日,古巴政府再次发表声明,重申反对“国际视察”,并表示“在帝国主义面前我们决不变节。”几个小时之后,我在机场上看到,米高扬一行缓缓走上飞机离开了哈瓦那。
与古巴这个小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堂堂的核大国苏联却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海军和空军对其船队屈辱性的视察。11月7日,美国宣布苏联已通知美方,载有导弹的船只正驶离古巴。8日至10日,美国军舰对8艘离开古巴的苏联船只进行了“船靠船”的视察。苏联船员还掀开覆盖在导弹上的防雨帆布,让低空盘旋的美国军用直升机拍摄照片。12日,美国防部宣布,已有42枚导弹从古巴装船运回苏联。20日,赫鲁晓夫通知肯尼迪,在古巴的伊尔-28型轰炸机将在30天内撤走。当天,肯尼迪也宣布取消海上封锁。1963年1月3日,美苏两国签署了给吴丹的信件,要求安理会不再讨论导弹危机问题。至此,沸沸扬扬的古巴导弹危机终于平静了下来。
(庞炳庵口述 吴志华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