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男耕女织之情景
唐代的乡村生活是如何的?所谓:男耕女织。梦回唐朝,欣赏那美妙田园风光,
在村里头,男子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耕作中的任何体力活诸如开畦、耕锄等都由他们包揽。王维在《春中田园作》如是描述“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而韦应物在《观田家》里亦说“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埋”。
除了耕作,谋生的手段是多样的,副产品的收入也相当重要,男子还要从事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打渔等等杂活。王绩的《野望》“猎马带禽归”,杜甫的《野老》“渔人网集澄潭下”以及张籍《采樵吟》“上山采樵选枯树,深处樵多出辛苦”说的就是这么些事,让人读来仿佛看到了那个千年之前的强大帝国,民众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甚至一直到现在,也没什么改变。除此外,还有养养猪,放放牧的,不过这活青壮力少去做就是了。
那么,女子都干嘛去了呢?田里头是不容易找到女子的,因为唐代乡村“妇姑采桑不向田。”女子体力不足当然做的就是后勤之类的工作了,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个支持他的女人”。唐女子往往负责做饭,送饭。王建在田家做客吃的农家饭就是人家“新妇”做的。
村里头,是女的都是“织女”,她们要负责采桑养蚕,织布缝衣。相当的贤惠,储光羲《田家即事》“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饭妻”,写得让人心驰神往,饿了有贤妻送饭,知她也在家操持,那就真放心的过起了“小日子了”。
打水洗衣服照料孩子这些,自不用说,女子包揽了,在这里,其实也不能说歧视不歧视,公平不公平的,男女身体素质,生理差异,各自找好定位嘛。只是,历朝历代都有这共同情况,遇到兵祸连连,男丁被征调,女子就被迫去耕作,这也往往激发了诗人们的同情心,写下无数诗篇,赚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泪。
至于小朋友们,那是只要照看一下家里的牛羊,其他时间负责玩就行了。司空曙《田家》“呼儿催放犊”,王维《宿郑州》“村童雨中牧”,在诗人笔下,孩童愉快童年跃然纸上。
到了收获季节,那就不分男女老少,全家总动员了。唐代这种男耕女织、分工明确的劳动模式在中国千百年来形成了习俗,一直相沿。
有意思的是,唐代乡村田家服饰取材广、实用性强、具有地域特色,颜色多以白、绿、黑为主。刘禹锡《插田歌》“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青箬笠,绿蓑衣”就简练概括了农人雨天里的“工作服”。其他时间,农民穿的也以布衣、麻衣为主。衣着差不多,唯有饰物有所区别,江浙一带的“首戴圆荷发不梳”,西南的穿戴“银川金钗”,而男子往往“长刀短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