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97|回复: 1

看神韵谈中华文化(二)中华礼乐文化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05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5938
发表于 2007-12-25 18: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神韵艺术团舞蹈演员(摄影:刘心怡/大纪元)

(编者按)2007年神韵艺术团在全球32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展现中华正统文化的精髓。把“精忠报国”和“花木兰”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在舞台上展现,观众纷纷用“完美卓绝”、“神奇”,“神韵艺术团就像神的使者”,“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等来表达自己受到的感染和震撼。一股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球掀起。

2008年神韵艺术团将以3倍于2007年的规模在全球展开盛大演出,为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为更多的世人所了解,大纪元推出《看神韵
谈中国文化》专栏,从更深的层次解读神韵晚会和中华文化的内涵。

* * *

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礼乐文化”的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礼乐的起源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谐代表“乐”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则代表“礼”的精神。“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
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来说,不是一开始就是“礼乐”并重,或礼重于乐;而是先有“乐”,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展为“礼乐”并重。人民所熟知的礼就是周礼,是周公制定的。

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礼”之本义,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近人王国维考证,“豊”诚为礼器,然非“从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尚书·盘庚》所谓“具乃贝玉”说的就是以玉礼神。从甲骨卜辞中“围”(即“豊”)字的结构上看,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王氏据之得出结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因此“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其渊源于上古祭祀文化。

《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礼记·乐记》称:礼乐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隆兴上下之神。
又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和应天,作礼以配地。”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志三代宗教礼学》曾据之发挥道:礼也者,人类一切行为之规范也。有人所以成人之礼,若冠礼是;有人与人相接之礼,若士相见礼是;有人对于宗族家族之礼,若昏礼丧礼是;有宗族与宗族间相接之礼,若乡射饮酒诸礼是;有国与国相接之礼,若朝聘燕享诸礼是;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到了周朝很重视乐舞修养,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在贵族阶层,乐舞修养操持是生活的一部份。《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道德的培养主要是经由对情感的“礼乐教化”,而非理性的认知训练,这一点应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方面。他认为“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的。但礼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的”,“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彭教授认为“礼的传授,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为重心”,其中关键又有两点:“第一,‘德’是礼的灵魂。”“第二,‘敬’是礼的核心。”

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反覆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

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礼乐于小处看,则在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同时也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孔子的设想中,无疑是能够使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又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应该说也确实是颇有道理的。譬如虽然读书虽有可能让人变的更加精明、赋予机谋,但总的来说,还更主要还是使人更加知礼,重仁义道德、温文尔雅、谦恭礼让。

历来聪明的君主和国家领导人,都沿袭以礼乐的精神内涵来治理国家。有个故事,说的是晏子谏齐景公重视礼。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对大臣们说
:“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晏子对齐景公说:“国君的话不妥!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大臣们如果抛弃礼节,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景公听了,很不高兴的背过身子。过了一会,景公出去了。回来后,晏子坐着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饮。景公很生气,对晏子说:“刚才你不是还教训我人不可没有礼节吗?你的礼节哪儿去了?”晏子离开座席,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国君了解没有礼节的实际情形啊。”景公听了,说:“看来是我的错啊!”此后,景公完善礼制,精心治国,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现代的商业科技文明,由于太重视物质利益,使人类流传几千年的“礼乐精神文化”面临被抛弃的危机。随着人类道德的下滑,“礼教”和“乐教”也逐渐衰退。由于市场化的“艺术的文化活动”,缺乏它应有的,深刻的宗教、道德的精神内涵,只成为社会的装饰,缺乏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失去了“真”和“善”,于是变成了一种“理想”。

古人讲“文以载道”,文化艺术也是一样。属于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规范往往是抽像的,而文化则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比如:唐太宗仁德布于四海,让人知道什么是“仁”。人们谈到“孝”自然会想到帝舜的“仁爱孝悌”、花木兰的替父从军;韩信的“胯下之辱”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宽容忍让;谈起“忠”会自然想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都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人物、事件,通过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演绎和体现出来的,并通过小说、戏曲、舞蹈等文艺形式流传开来,并一代代传下去。

学中国舞 小孩不再沉迷游戏

文化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同时也会使人们受到教益,也就是通过对文化艺术的学习或欣赏,能使人们达到“教化”的功能。

有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以前总是泡在计算机的游戏中不能自拔,自从看了神韵艺术团在多伦多的中秋晚会演出后,突然想学中国舞,学习中国舞以后,小孩不再喜欢玩游戏了,变得懂事多了,也能吃苦,更听话了。这也正是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所要达到的教化功能吧。

389

主题

2万

回帖

3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熱心會員

积分
397188
发表于 2007-12-26 23: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同时也会使人们受到教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9 05: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