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9|回复: 0

中国人的文艺复兴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9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03
发表于 2008-6-21 0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73期<<新纪元周刊>>封面故事

随着地球村交流沟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惊叹于中医的高妙,老子、孔夫子的深邃,中国诗词、国画的意境之美,中国乐器的美妙,周易八卦的神秘,中国服装的风采,当然还有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

这些承传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究竟源自何方?

中国称为“神州大地”,许多中西方各国的古老传说中都说,中土、东土那是神的故乡,神的子民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国度,故曰中国或神州。对于不相信传说的人,也可列出很多例子来说明中国人的特殊性。比如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保留了五千年“敬天祭祖”的独特传统,不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相信神灵,而且还把自己的祖宗当成神明来供奉。中国人也常念叨“老天爷保佑”,到底中国人说的“道”、“天”是什么呢?

但是,经历半世纪共党无神论的灌输与文革的全面破坏,神州大地上还保有多少正统文化?

六百多年前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西方近代艺术文化快速发展的序幕。今日,一系列以全面回归人类正统文化为诉求的大奖赛事,正在华人世界展开,其所带动的复兴中华神传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树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对敬神文化的回归。

能成为这一划时代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无疑是我们每个人的荣耀。“中国人”的复活将近在眼前,人类新文明的曙光也将照耀全球。

神州舞台大幕拉起
典型在夙昔
文 ◎ 王静雯


二零零五年六月五日,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娲绢像。(新纪元)

中国的舞蹈、音乐、礼服、饮食贡品最早是出现在祭祀神灵的仪式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艺术不光是娱乐,还带有敬天礼佛的端庄和虔诚。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个非常特别的民族。她不仅拥有最悠久的文明历史,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无论在文化、文字、语言、音乐、绘画、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方方面面,都有别于其他民族而独树一帜。

神州的子民 敬天祭祖遵循道

中国自古又称“神州”,不少中西方各国的古老传说中都说,中土、东土那是神的故乡,神的子民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国度,故曰中国或神州。对于不相信传说的人,也可列出很多例子来说明中国人的特殊性。比如世界上只有中国人保留了五千年“敬天祭祖”的独特传统,不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相信神灵,而且还把自己的祖宗当成神明来供奉。为什么中国人要祭祖呢?中国人的祖先是群怎样的人呢?

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处世原则较注重个人感受,但在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则是精神层面的道义,做任何事都要遵循“道”,要有道理,绝不做“没道理”的事,各行各业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中国人也常念叨“老天爷保佑”,到底中国人说的“道”、“天”是什么呢?

中国人的语言文字也是最独特的,有别于世上其他由符号拼出的文字,内涵博大的汉字已被科学家列为未来世界各民族通用文字的样本。随着地球村交流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惊叹于中医的高妙,老子、孔夫子的深邃,中国诗词、国画的意境之美,中国乐器的美妙,周易八卦的神秘,中国服装的风采,当然还有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特殊呢?中国古人是怎样记载自己的历史?

三皇神灵下世教化中国人

古籍记载的中国人的来源是这样: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之后出现了三位神皇:女娲、伏羲和神农。女娲是中国人的始祖,中华民族的母亲。这位女神用天上的黄土仿造神的模样创造了中国人。为了有别于万物禽兽,女娲还特别为中国人规定了婚姻制度,家庭就成了中国人生活的重心。


四川南充将建全国最大的女娲头像。有古籍记载:“女娲生于仇夷”、而“仇夷在(南充)阆中城西南嘉陵江畔”,因此许多南充人都视女娲为家乡人。(新纪元)

伏羲神不但教人学会了如何网鱼,畜养家畜,还教人如何管理社会,然而他留给中国人最重要的却是“受龙图,画八卦”。这著名的河图也被称为伏羲八卦,后世的周文王把先天八卦的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演变出《周易》,再后来的孔子以文字注解《易经》,出现了《易经.系辞传》。这些都让中国人明白了天象变化、天命难违的人生宿命观。

神农皇下世教人制造农具,开垦荒地,种植五谷。《史记》中记载“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现代科学发现,假如中医只是所谓“经验的积累”,那中医只能达到美洲印地安人的草药治病水平,而事实上中医治好了那么多疾病,这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无疑是现代医学解不开的谜。

女娲、伏羲、神农三皇的传说表明,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经历了一段人与神共处的岁月,神直接下世给人类传授文化,于是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神传文化”:神传给人的文化,敬天、敬神自然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当历史发展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神州舞台上出现了重要的一幕——黄帝时代的降临。黄帝之后“绝天地通”,于是人和神分隔,中华民族就此开启了以人为中心的“半神文化”序幕。

这些中国的远古历史,受无神论灌输的人也许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他们相信人类是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变而来。然而西方很多科学家却认为,进化论只是一个错误假说,英国胚胎学家李察逊一九九七年八月发表研究结果,即揭穿了一八六六年伪证进化论的海克尔“胚胎重演律”是生物学上最著名的骗局。

此外,按照进化论推算,人类具有文明的历史最多不超过一万年,然而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很多几十亿万年前的文明产物。而且现代基因学说也证明:物种间的基因突变能产生进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物种发生一次进化至少需要一百亿年,而地球的年龄只有五十亿年。所以不少西方科学家在搞科研的同时也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因为两者并不矛盾。


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于中国西安挖掘出土的西周。(法新社)

中国人的梦想:归天成神

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涿鹿之战消灭了暴虐百姓的蚩尤后,被诸侯尊为天子。天子意为上天在人间的爱子,赋天命行天道于人世。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帝王,他统一了华夏各部落,又立百官、制典章,举贤能,封禅祭天,大治天下;命臣民建屋室、种五谷、作衣裳、造舟车,文字、医学、历法、算数、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中国的文明奠基于黄帝时代,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

《史记》还记载说,黄帝在建立“道行天下,人间天堂”盛世典范的同时,他还是个修炼得道之人。他获宝鼎与神策,治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西元前二五九八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一瞬间,天忽然开了,降下一黄龙迎接他。黄帝与随身的宫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黄龙,白日升天,圆满功成的回到了天上。

从那以后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圆满结束就是归天成神,于是修炼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梦想。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于是才有了中国人“敬天祭祖”的习俗。像黄帝这样的祖先当然是值得后世顶礼膜拜的。

中国史书上记载了很多修炼人的故事,像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都是辅佐真命天子的军师道士,一苇过江的达摩祖师、峨嵋山搬木的济公和尚、创太极拳的张三丰都是修炼有术之人。在随后的几千年历史中,儒、释、道三家构成的中国主流思想里充满着修身、修行、修炼的概念,中国人就这样成了一群离天最近、最想重返上天的人。

中国人遵道而行

在古代,即使重现实而不想修炼的人,也明白“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思想,由此衍生出做人必须遵守的五大原则“仁、义、礼、智、信”,以及“善恶有报”的普世价值观。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中也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中国人眼里,天、地、人,万事万物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现代全息技术所认识的那样,人与外界是融合相通的。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皇天在上,苍天有眼,中国人把遵循上天安排的“道”看得十分重要。做事守规矩,按“道理”行事,首先就得按照礼仪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义,而不能肆意妄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舞蹈、音乐、绘画、服饰、饮食、武术等艺术形式,方方面面都讲究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中国的舞蹈、音乐、礼服、饮食贡品最早是出现在祭祀神灵的仪式上,同其他国家的艺术相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艺术不光是娱乐,还带有敬天礼佛的端庄和虔诚。

服装规范人的仪容心态

以服装为例,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服装以“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为特色,其中常见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国传统美德。深衣的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交领的右衽覆盖于左衽之上,也体现了右衽为阳在外,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因此深衣的形制与剪裁是半点更改不得的,这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而不流于粗俗,重内涵与实质的装饰精神。


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二日,英国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汉朝出土文物。(法新社)

在中国古代,除了军人和劳动阶层穿的类似现代人便于行动的衣裤外,还有各种礼服。跟西方妇人在晚宴上穿的拖地长裙一样,礼服的设计主要注重的是内涵和外观的美丽,而不强调其实用性。以深衣为例,宽袍大袖行动起来不太方便,人穿上后若两手摆动弧度较大,就可能会挂到东西,两手下垂时衣服袖子可能会垂到地上而被弄脏,因此穿这种衣服的站立姿势是双手平端,抱在胸前或腹前,这样就体现出一种恭敬、谨慎的神态。

还有鞋履,古人很多靴子的尖是向上翘的,如果下裳的裙子很长的话,走快了就容易踩到自己的衣襟,所以戏曲中古人都是迈方步,叫作高次阔步,高次缓步。快走时脚后跟要踮起来,叫“趋”,有时快走时两只手张开,两袖像鸟的翅膀一样,叫“翔”。

由于服饰和仪容是相关的,长期穿这样的衣服,就能慢慢改变人的习惯和行为举止,相应的也能改变人的性格。中国古人就是这样用服饰的方式来规范人的仪容、言谈举止和行为心态的。


中晚时期梳高髻、戴牡丹花冠的唐代妇女。这套“钿钗礼衣”包括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新纪元)

穿犊鼻裤的司马相如

《史记》中记载了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曾“自着犊鼻裤,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的史实。司马相如在出游四川临邛时,爱上了刚刚丧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并携其私奔成都。后来由于经济窘迫,俩人回到临邛靠卖酒度日。他让文君亲自当炉作起了掌柜,而自己索性脱去外衣,在大庭广众面前只穿一条三角短裤,出出进进的洗涤酒具,弄得卓王孙非常尴尬,最后不得不承认了这门亲事。“犊鼻裤”就是一种三角短裤,“以三尺布作,形如犊鼻。”

后来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经常留在长安给后宫妃子写赋,而卓文君则在成都独守空帏。五年后他写了封十三字的家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文君看后悲伤之情无语言表,因为数字中没有“亿”,表明丈夫已对她无意,哀怨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再也换不回昔日夫妻的恩爱。从这个反面故事可看出,一个人要是在服饰上不检点,肆意妄为,在其他行为上也会出现差错的。

艺术与道德相通

再拿音乐来举例。不少当代大陆人认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娱乐方式,然而孔子却认为:一个人不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用礼数和音乐去提高自身的修养。音乐不但能赏心悦目,还可以“移风易俗”、“以善民心”,“故不能无乐”。

孔夫子把音乐当作人生修养的高层次、高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在孔子眼里,作为艺术领域的“美”和作为道德范畴的“善”,都可以统一到“仁”的境界,“仁”中有乐,乐中有“仁”,艺术与道德是相通的,这是中国古人对艺术的独到理解。

古人把音乐分为德音雅乐和俗音淫乐两种。德音益人,淫音损人。由于五行间的对应关系,纯正的五音可动荡血脉,通畅精神,能达到正心祛病的作用。所以正体字的药字是乐字上加个草头,音乐是种药物,音乐疗法采用的就是“亦乐亦药,乐先药后”,目前在西方不少医生专门用音乐给人治病,效果很好。

古人还相信音如其人。孔子听了《文王操》的古琴演奏说:“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孔子在听出音乐的韵律、内涵后,还能听出作曲者是谁。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说明中国传统音乐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正统文化的复兴

然而自从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掌权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以无神论为基点的中共,把中国人继承了五千多年的敬神文化毁于一旦。在中共“文艺为政治服务”、“一切为了革命”的暴虐统治下,所有艺术形式都被毁灭和歪曲。不少人痛心的说,一个丧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一个死亡的民族,传统的中国人已经死了,活下来的都是些马列子孙,而非中华儿女。

即使近年来中共大张旗鼓的修庙建堂,振兴所谓民族文化,它搞的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和剽窃,而不可能进行真正精神实质上的改变,因为中共党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对立的、完全相反的,只要党文化存在一天,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重见天日。

幸运的是,目前中国出现了“退出中共”的历史大潮,与之相应的是一些华人精英开始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而努力,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新唐人电视台即将在今年下半年举办的九个国际系列赛事,涵盖了舞蹈、声乐、钢琴、小提琴、汉服回归、摄影、厨技、武术和油画等九项大奖赛。

这无疑是造福中华儿女的大善举。从新唐人连续举办了两年的“神韵艺术团”表演中人们发现,新唐人弘扬的是纯真、纯善、纯美的人类正统文化,而如今九大赛事也是在同样的目标下所进行的更深入的努力。

六百多年前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西方近代艺术文化快速发展的序幕,然而这次新唐人系列大赛所带动的却是复兴中华神传文化,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树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对敬神文化的回归;这不光是中国人的道德反思,也涉及到人类整体的回归。

能成为这一划时代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无疑是我们每个人的荣耀,“中国人”的复活将近在眼前,人类新文明的曙光也将照耀全球。◇


在经历了五月十二日的四川大地震后,建于西元前二五六年的都江 堰水利灌溉系统安然无恙,而其他现代水坝却出现严重问题。图为 都江堰灌溉系统中一个古代建筑屋顶上的保护神塑像。中国古人的 高科技水平令现代人惊讶和困惑。(法新社)

=======================================================================

找回华夏儿女风采
汉服回归大赛
文 ◎ 齐先予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九日,美国纽约时装展上,一名模特展示中国古代宋朝时期女子的服饰。(法新社)

中国古人的服装是个非常丰富庞大的系统,当今中国人有的衣物,古人都有类似的设计,而我们却把古人最喜爱,也最能体现中国人独特魅力的衣物给抛弃了……

中华民族自古被称为“华夏”儿女。《尚书正义》解释说:“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然而昔日这个创造了美丽服饰的汉民族,如今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消失了的汉服

一九六四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十元券上,中国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一九八七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十元券上面的汉族和一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在二零零四年五十六个民族联欢晚会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民族服装,而汉族姑娘却穿了件西式黑色晚礼服……

在海外,当人们赞叹韩国人的韩服雍容华贵、日本人的和服美丽端庄时,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韩服只是明朝汉族的一种礼服,而和服只是几款唐朝汉服而已。

中国人最先缝制衣服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穿衣服的生物。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万八千年前的骨针,说明那时的山顶洞人已经会穿衣服了。在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粗麻布印痕。在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二十多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四十多根的绢。

中国人不但是最早制作衣物的人类,而且衣物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普通的护身、御寒、遮羞、美观外,还比其他民族多赋予了礼仪道德的内涵。《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古人心目中,个人的服饰和全社会的治理都是息息相关的。

提起古人的服装,不少大陆人以为古人只有那种拖拖遝遝、行动极不方便的礼服,其实这是种错觉。自从发明衣服以来,中国古人就有类似现代人这种便于劳动的便服,然而由于古人讲究等级和礼仪,那些底层百姓和军人所穿的衣物一般不在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中国古人的服装是个非常丰富庞大的系统,当今中国人有的衣物,古人都有类似的东西,而我们却把古人最喜爱,也最能体现中国人独特魅力的衣物给抛弃了,这无疑是当今中国人的悲哀。

回归大赛带来的希望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她会因同化淘汰而最终被消灭掉,中华民族如今就到了这样的危险时刻。特别是中共执政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传统文化被摧残殆尽,体现在服装和修饰方面,尽管如今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橱窗城市里,人们穿得西化新潮、多姿多采,然而华夏儿女本应拥有的华美典雅、雍容华贵、飘逸潇洒的气度却杳无踪迹,最符合中国人身材、肤色和气质的服装却再也找不到了……

尽管前些年大陆有人提倡穿汉服,在中共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提出要把汉服确立为中国的国服,在授予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时应该穿汉服等,然而由于人们没有从道德、礼仪和文化的深层面认识汉服回归的重要性,不少人把穿汉服当成了“敢于将古装戏服装穿上街的”COSPLAY(真人扮演动画片人物),效果并不太好。

值得欣慰的是,总部设在纽约的新唐人电视台正在举办的“全世界华人汉服回归大奖赛”,却是从“全面回归人类正统文化”的高起点来推动汉服的发展,这无疑是热爱本民族服饰的中华儿女的幸事,也是散居世界各地、有各种特长且有志于弘扬纯真、纯善、纯美的正统文化的服饰艺术家们切磋技艺、共襄盛举的良机。

据评委介绍,汉服是指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回归设计并非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的服饰,而主要是通过借鉴唐、宋、明时期的汉民族服饰文化,源承古人“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和纯善、纯美的价值取向,结合现代人的特点,以独特创新的手法寻回汉服源远流长的珍贵服饰礼仪文化。

比赛分两大系列:礼仪类服装和日常服装,每项头等奖一万美元。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大步,其中七月七日为设计效果图投稿截止日期。详情请见大赛网址:http://hancouture.ntdtv.com/。

丝绸与嫘祖的传说

西方人对中国的最早认识,很多是从“丝绸之路”开始的。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就传到了中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古兰经》称“丝绸是天国的衣料”,当时中国丝绸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宝物,到了唐代更是常常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景象。

说到丝绸,人们会联想到第一个养蚕织丝的嫘祖。嫘祖是黄帝的元妃,出生在西陵即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据古籍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在古代,蚕称为“天虫”,传说玉皇大帝被孝顺的嫘祖所感动,于是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嫘祖是第一个把野生的蚕家养,并实现抽丝、织布、制衣的第一个人类。

汉服的演变形式


二零零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北京清华大学的学生身着汉朝服饰。(法新社)

一位圣者说过:“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服饰,他们彼此代表了各自体系的特色,不像现代人所认识的那样,越是现代的就越先进越高级。

在商周时代汉服就开始了上衣下裳的衣冠制度。那时无论男女,下身穿的是裙而不是裤,人人都要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古籍中常见周天子赐给臣下“赤芾”(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这是贵族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为“蔽膝”。

先秦时华夏族的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上发展。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礼记》)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那时已经流行皮带,上面可悬挂各种配饰。

关于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襦和裤。《礼记》曰:“衣不帛襦。可到了六朝时,有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内穿的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最早叫“胫衣”,穿时套在胫上,甪膝盖以下的小腿部份,主要为了保暖。后来胫衣变成裤,通常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那时的妇女喜欢画眉毛,擦胭脂,涂口红。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高髻、小袖衣、长裙、披帛、吹笛的唐代仕女。(新纪元)

宋代由于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保守道德观,所以服饰以自然简朴为主,襦袄是平民的常服。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裤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二零零七年二月八日,台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展出北宋书画、汝窑、宋版图书特展,墙上即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画像,可看见当时天子的服饰。(法新社)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南京朝天宫举行的集体婚礼,新人穿着明朝式样的婚礼服。(Getty
Images)

汉服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除了这些外形特征外,汉服还包含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时尚审美等多种因素。

古人认为服饰礼仪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讲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汉服分五等,尊卑有别。例如,唐宋时以服色、带饰表示官位之高低;明清时以补服形式界定职务之上下。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则是八至九品官阶。此外服制规定不仅涉及皇宫官吏,还包括社会各阶层的百姓,如明代“百工百衣”的“职业装”现象等。

汉服的设计还包括崇天地、崇神明、崇祖先等思想内容。如出于对天地的崇拜,产生了传说中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殷人尚白,是因为视蚕为天虫,蚕丝的白色系上天所赐。《周易.系辞下》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干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为据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的服饰。又《周礼》:“享先王,则衮冕。”即通过冕服表达对祖先的崇敬。

汉服设计中还离不开伦理道德。如古代社会要求妇女“专一”,于是后六服制皆采用袍制,衣与裳相连属而不分。又如“妇随夫色”,实际上是“夫贵妻荣”的翻版。此外《礼记.丧服小记》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因事关人道,故臣之为君,子之为父母,妻之为夫,丧服设计都有严格的区别。

在汉服设计中还有考虑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习俗。如过年时,百姓的服饰要有红色以示喜庆;清明节的衣装要略暗以示庄重;端午节时儿童要穿“五毒衣”,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以驱鬼避邪。

从新唐人连续两年举办的“神韵”演出中人们发现,纯真、纯善、纯美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我们完全有信心相信新唐人的汉服回归比赛,将找回迷失多年的华夏之美。◇

=======================================================================

恒古承袭的皇家冕服
文 ◎ 袁昊


唐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着冕服的晋武帝司马炎。

冕服是中国古代帝王、官员的礼服,通常在祭祀时穿着。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称为“六冕”,以花纹种类数量相区别。君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穿着不同的衣冠服饰。

据《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小祀则玄冕。”


汉代冕服分解。

帝王穿着具有深刻含义

帝王穿冕服时佩戴冕冠。冕冠上有一块板,做成前圆后方形,戴在头上时后面略高一寸,使冕冠呈向前倾斜之势,以示帝王向臣民俯就,真心惦记臣民、尊重臣民。前后有成串的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串。根据礼仪的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分。每串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穿用的线为丝线。冕冠戴在头上后,须以簪子从一孔穿发髻再由另一孔穿出来固定。戴用者耳上方还有垂下的两个小珠,主要是提醒君王不要轻信谗言,这同冕板向前低就的戴法一样,都有深刻含义。

帝王十二章纹沿用两千年

东汉以前,章服制度作为皇家礼仪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还没有正式确立。东汉永平二年,确定汉代的服制。此后,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

十二章纹图案是中国帝王的专有纹饰,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这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这十二章纹自出现开始,虽历经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义深刻,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形态,几乎没有改变,这也是其他普通装饰图案无法比拟的。


“十二章纹”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纹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纹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级,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章纹是中华皇权的神圣像征。

中国章服制度影响日韩

中国的章服制度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的影响。唐代,冕服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在文武天皇大宝元年(七零一年)发布的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需采用类似十二章纹冕服的“衮龙御衣”。圣武天皇在天平四年(七三二年)正月首次在正式仪式上以冕服为礼服。此后,冕服最终被确定为日本正式礼服。

明代,中国同朝鲜王朝为宗藩关系,朝鲜国王许穿明代亲王等级的冕服,饰九章纹,上衣五章:龙在两肩,山在背部,火、华虫和宗彝在两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蔽膝、佩、绶等配件,成为韩国传统宫廷服饰流传至今。◇


韩国传统宫廷服饰展示。韩服其实是中国明朝人穿的一种礼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9 05: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