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08|回复: 0

梦想实践家 名校生学厨去

[复制链接]

0

主题

6226

回帖

8075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8075
发表于 2008-7-9 06: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 2006-11-17 14:08 上贴

 Judy正忙著制作拿破仑酥(napoleon)。(许\振辉摄)
 Judy托著一盘花生酱糖果条(peanut butter candy bars),一旁为甜点总监 (Executive Pastry Chef) Regis Monges。(许\振辉摄)

对从小都是乖乖读书长大,但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人,「应该要好好想一想,因为每个人不一样,你或许不需要完全换一个职业,也许换个部门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以来,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给人一种既定的印象:在校总是品学兼优、大学就读名校,毕业后不外乎从事医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的工作。似乎对华裔青少年而言,除了努力成为上述「四师」之外,别无他路可走。

然而,在制式的教育体制下,仍然有些人勇于「脱离常轨」,尝试走一些与众不同的路径,让自己的人生多些冒险。Judy Tan和俞颂源这两位便是其中之例,他们俩均自名校毕业,而后发觉自己热爱烹调,毅然决然地跑去烹饪学校学厨,享受庖丁之乐。寻觅的过程中或许艰辛,但不仅让他们实践了梦想,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放弃高薪 寻觅理想

4岁移民来美的Judy,一直以来都是众人眼中的「好学生」。Judy说「我从小也是努力读书,申请大学时当然也是找最好的大学申请。高中时很喜欢科学,所以想读科学相关的科目,于是顺利地申请上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化工系,申请上了就去读。」但是大学毕业以前的Judy一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兴趣也一直换来换去。

大学毕业后,Judy很幸运地在全美第二大的陶氏化学公司(The Dow Chemical Company)休士顿分厂找到工作,在那里的研究部门(Research Department)从事环氧化物(epoxy)的研究。然而,在陶氏化学公司那段日子,Judy一直很不快乐。从小生长在纽约市的她,对于德州到处是农场、到那里都要开车的生活型态很不适应。也觉得日复一日在实验室里的工作,与自己的个性不合,于是在没有知会家人的情况下,毅然辞掉工作,回到纽约市。

刚回纽约时,Judy本来想从事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因此到Pratt Institute学习,然而过了不久,便发现工业设计师那样没日没夜地赶图、工作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加上课堂中老师提到:「做工业设计,顶多只能看到自己所设计产品中的百分之十」,但对Judy而言,「自己的个性是希望可以看到设计的成品」。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烘培学校的消息,于是想去学习法式糕点的念头油然而生,因为糕点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结果。

兴起了此念头后,Judy开始搜集各方资料。虽然从小就很喜欢看食物频道(Food Network),一直对烘培很有兴趣,但也仅止于从市面上买现成材料做些简单的蛋糕,偶尔上网在部落格(blog)看别人的烘培心得。对于放弃过去的工作,改走烘培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没有个清楚的概念。
在上网查询资料之后,Judy决定报名「法式烹饪学校」(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的烘培课程(Classic Pastry Arts)。一开始上课对Judy而言相当震撼,因为烹饪学校并没有什么理论教学,从第一天起,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学习(hands-on learning),而且所有的食材都是从手工作起,不能使用现成的产品。九个月扎实的训练下来,Judy学会了基本的烘培知识与技巧。

当时Judy为了不成为家里的负担,还特别去考了全美保险(Allstate)公司的执照;早上在保险公司上班、推销保险,晚上再去烹饪学校上课。这样的日子「虽然会累,但是觉得很过瘾、很好玩」。

毕业后,因为纽约曼哈坦有很多法式餐饮学校的校友,学校也会负责安排工作,加上「现在每个旅馆、餐厅都在找人,很容易找工作」。因此一毕业,Judy就被安排到新开幕的法式餐厅Le Cirque,开始真正的法式糕点师傅之路。

料理人生 真实上演

一开始上班,在体力上、精神上都充满了挑战。对Judy而言,整个学厨过程最难的部分,就是要「学习动作快」。「不像在家可以慢慢玩、弄得乱七八糟」; 「在厨房工作必须非常有效率;一边做食物一边要收拾,桌面必须一直保持整齐的状态」。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但乐此不疲的Judy觉得相当过瘾。

「餐厅一天的流程,就是以前置作业(miseen place)为始,大概花一小时的时间,把今天糕点所需要的所有材料,像巧克力、草莓、奶油等一一摆出来、准备好,然后就开始今天的制作」。

一般餐厅会先把做完的糕点半成品放在厨柜里,服务生一收到顾客点菜的订单,就会输入在计算机里,而厨房同时也会有打字机将菜单打出;一旦打字机滴滴答答地打出订单,主厨就会开始宣读每份订单。所有人都要聚精会神地聆听是否有自己负责的餐点,「一份拿破仑酥!两份蛋卷!」一听到自己所负责的糕点,就必须动作迅速地从厨柜里将半成品拿回厨房加以装饰,做完后要端到主厨面前监定是否色香味俱全,通过主厨这一关后,才能将精心制作的成品呈现给顾客享用。

目前Judy手下的六种糕点,都是由主厨所发明,之后再一一传授给师傅。「比较过瘾的是,在发明新口味时,主厨有时也会询问厨师的意见,大家一起脑力激荡,讨论如何摆饰餐点、创造新口味」。

眼前的生活对Judy而言相当有趣,但她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工作生活无法做太久,因为半路出家的她,体力比起年轻的同事们,已经明显不足。加上餐厅工作的薪水真的很低,根本是廉价劳工;要真的喜欢烘培,并有热诚支持才能做得长久」。除了钱少事多之外,为了追求厨师梦,Judy也面临一些取舍。例如,厨师的生活作息和一般人很不相同,得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午夜。「虽然还有很多朋友住在曼哈坦,但是很难见到面;别人在工作时我在睡觉,而他们周末有空时我都在工作,所以和以前的朋友比较少交集,只能和现在的朋友在一起」。
不过,即使目前的生活累了点,但Judy却一点也不以为苦。「现在烤蛋糕的生活的确比较有成就感、满足感,因为天天都看得到自己的作品」,「尤其看到别人喜悦地品尝自己的作品,就觉得很满足」。「以前在实验室就是不断地做实验,但最后出来不过是一些研究报告,觉得很没意思」。

Judy目前的同事里,有许多人高中毕业就到烹饪学校学习技能,因此都相当年轻;相较之下,Judy觉得自己不再年轻,因此要更努力,在这一两年多学一些烘培点心的技巧。到目前为止,Judy还没想过放弃糕点师傅这份工作,因为有梦想:「我计画能在餐厅里学习一两年,未来可以和伙伴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巧克力店。」

在烹饪学校期间,Judy结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目前两人分别在不同的餐厅工作,并已经开始著手计画,一起研究巧克力口味。将来也打算聘请顾问,帮助他们从中获取经验,开店时可以不重复错误,少走冤枉路。

Judy说:「开始当厨师后,很多以前的想法都变了」。例如过去习惯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现在每天都得忙到三更半夜,但却慢慢地觉得「很正常」、「可以接受」。而在法国餐厅工作也常会遇到一些上班族碰不到的人事物,例如餐厅开幕时,玛莎史都华( MarthaStew-art)、劳勃狄尼洛( Robert De Niro)、伍迪艾伦(Woody Allen)等知名人物也都莅临现场,玛莎史都华还会来厨房里观看糕点的制作程序,对她而言「感觉很新鲜」。

不过随著日子久了,这种看到明星的兴奋感退去后,每当店里有明星来访,厨房里的师傅们反而觉得他们很麻烦。「因为他们要求很多,一下子不可以加糖、不可以淋糖浆,一下子这个要、那个不要」。此后每次这些大明星造访餐厅,Judy和同事们都会不禁埋怨:「哇!怎么又来了?」诸如此类不同以往的经历,相当有趣。

母亲精神支持 成为后盾

Judy的母亲则认为当时女儿能在陶氏化学公司找到这么好的工作,且在一波波的裁员压力下,身为新手的她依然可以赢得上司的肯定,继续留在公司工作,相当不简单。但她也知道女儿向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裁员过过程中,眼见许多同事朋友被资遣,心里冲击相当大;加上在德州生活上的不适应,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并不快乐。
提到Judy在未告知她的情况下就把工作辞了回到纽约,母亲知道时其实相当讶异,因为女儿在休士顿「连房子也买了」。不过,Judy的母亲也知道自己的女儿向来就是喜欢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例如以前也参加过划船、射箭等一般华裔青少年比较不常参加的活动,因此对于她做出这个决定并不会感到太讶异,只是需要「彼此适应、尊重」。

Judy的母亲也知道女儿其实有下功夫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德州时会找很多书来读,也去参加了化学工程师年会,请教同行的前辈。对于女儿的决定,母亲认为:「每个人都有梦,但父母这一辈可能因为个性、教育、环境等因素,往往难以实现。孩子有梦想是好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父母要支持」。「即使金钱上不能支持,精神上一定要支持」。因为不管孩子目前做的是什么,所学过的东西将来有一天都有可能用得到。「若孩子不能依照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得跟著时代走,试著尽量把代沟变小」。

Judy也知道妈妈虽然表示尊重、支持,但其实还是很担心,希望女儿能有稳定的生活。现在因为工作的缘故,母女俩常常一两天都见不到面。所幸「我都会跟妈妈说我的情况,让妈妈知道我在做什么,她也知道我以后想要开店,目前只是个过程,所以就表示支持、不会干涉太多」。

软件行销高手 学厨乐无穷

在美国出生的俞颂源(Allister Yu)个性开朗健谈,从小只要有机会,就喜欢去经历不同的事物,在高中时对于心理学很感兴趣,也想要扩展视野、去看看美国的另一半国土,于是家住纽约的他,选择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C, Berkeley)就读心理学。

一毕业回到纽约,俞颂源就在目前服务的软件顾问公司(software consulting firm)做业务,为各个不同的客户公司,设计量身订作的程序。例如帮州政府设计教育、财政系统的软件,或是信用卡公司的防窃系统。

「不过学厨一直都是我的梦想」俞颂源说。「由于大学时期独自离家住在加州,必须学习自己煮饭,加上家人也常一起聚餐,因此一直都很想去学习如何正确煮饭」。对他而言,做菜总是可以让自己与亲朋好友感到愉快,每当他看到别人满心喜悦地享受自己花心血做出的餐点,便感到由衷地满足。

于是经过考虑后,在30岁的生日前夕,俞颂源决定给自己一份生日礼物,去纽约市的一所烹饪学校Institute of Culinary Education学习厨艺。在和公司沟通、表达需要后,公司也很支持,因此他并没痴S有辞掉原本的工作,反而是每周一到五,早上8点到中午12点在烹饪学校上课;中午过后再回到公司上班,到事情做完为止,如此的生活作息维持了六个月。「多亏现代科技之赐,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网络上、手机里完成,不必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
事实上,烹饪学校的学费并不便宜,300小时的课堂实作以及200小时的餐厅实习,必须花费美金2万4000元,是个相当昂贵的决定。不过,对于俞颂源来说,「整个过程就像个夏令营,非常有趣」。「去烹饪学校不像一般的学校或是工作,是有兴趣才去的;即使上完课后还得去工作、面对繁重的业务,但我还是以此为乐,不觉得累」。

「在烹饪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很实在,从辨认食物开始 认识不同香料、起司、肉类、蔬菜。他们教你如何正确的蒸、煮、炖食物,如何把整只牛切成一块一块的肉来煮;如何正确使用菜刀、如何切蔬果,教导正确的烹调方式」。

另外,「不同文化的煮法也大不相同,例如中国人煮牛仔骨习惯切得很细,但西方人会切得比较厚,这些都是以前不知道的事」。烹饪课程里还会教导基本的烘培,以及认识世界各国的食物。最后还有像铁人料理(Iron Chef)一样,当场给学生满桌的食材,要学生自己去发挥创意料理,最后由老师评分、同学彼此品尝成品,相当有趣。

俞颂源在烹饪学校的同学中,有人家里开餐厅,或是在餐厅工作,也有人在美食杂志写专栏,特地来此进修;但俞颂源并不认为自己来到烹饪学校只是为了「好玩」。「我的动机也很简单,因我觉得如果真的热爱做菜,能学正确的煮菜方式是很好的」。「学厨就像学习一个生活技能,且这技能将会永远跟随我,而我每天也都可以应用得到」。

俞颂源当初决定一边上班、一边学厨时,父母也都很支持。「我的父亲很爱自己做馒头,对于烹饪也非常拿手」。父子俩也曾一起研究讨论究竟是要用何种面粉,才能做出好馒头?因此,俞颂源认为自己会对食物产生兴趣,很有可能是遗传到老爸。

在烹饪学校学成之后,俞颂源并没有如预期去当厨师。「如果想成为厨师,我想我随时都能上任,但我不认为目前的我准备好这么做」,「毕竟开餐厅是相当冒险的决定」。「在纽约市,每天都有新的餐厅开幕,同时也有餐厅关门,竞争相当激烈」。他说「如果真的想做,当然要开属于自己的店,不想为别人烹煮」;因此「现阶段的计画可能就是先赚钱、存些资本」。

俞颂源认为,如果真的对烹饪有兴趣,也察觉自己的性向是如此,就应该勇敢尝试。「至于会不会成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俞颂源也告诫想走厨师一路的人:「在厨房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天往往得工作12个小时,炉子的火总是开著,烤箱也总是保持在华式500度,你可能忙得连坐下稍歇片刻的时间都没有,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胜任。」
如果是年轻人,他建议可以先在餐厅找份工作,以此试试自己是否真心想当厨师、是否能够忍受厨房里炽热的环境?「你大可以去报名学校提供的周末课程」,这样不会影响目前的工作、也可以追求自我的兴趣。

他也提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不生小孩,越来越少煮饭,而选择到餐厅吃或叫外卖」。「而随著移民人口增加,食物成为移民们交流彼此文化的媒介,在纽约市里各国餐饮变得随手可得,人们藉由烹煮食物,将本国文化介绍给其它种族的人」。因此餐饮业虽然很竞争、很辛苦,但也是相当有潜力的行业。

厨房技能 成为生活智能

对俞颂源而言,在厨艺学校学到的种种,最珍贵的不是学会如何煮菜、或成为食物评论家,而是可以灵活运用各项技能,将之应用在实际生活上。「他们传授我一些技能,而这些技能可以巧妙地使用在厨房之外」。例如当厨师必须「对食物有完善的准备」、「要有精准的估计」、「对环境周遭观察敏锐」、「要有条理」、「要有效率」。此外,「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忙碌中依然把环境保持干净」,这些厨房里的技巧都可以适切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帮助自己成为一个迅速、有效率的人。

「厨房的工作很强调团队的沟通」,俞颂源说,「常常一盘菜需要三个人同心协力才有办法完成」,「而三个人的动作必须协调,才有办法在同一时间一起上菜」。如此看来,学厨不仅是学手艺而已,也学到了许多待人处世的原则。「总是有人动作比较慢,因此知道如何帮助这样的人,以至于可以一起同步工作(dance together),也是很大的一门学问」。

Judy也认为,在餐厅工作是训练自己EQ的好机会。「以前的日子是每天穿得很漂亮,在办公室里大家也都很有礼貌;即使做错事情,上司也都是很有礼貌的指正」。「但是现在在厨房总是很忙碌,大家各忙各的,双手髒兮兮、厨房热烘烘的,一旦做错事,主厨会当著大家的面前开口就骂,完全不给面子」。 Judy回忆道:「第一次被骂时觉得好丢脸、好生气,但渐渐地习惯之后就没事了」。「过去自己的个性比较敏感,被骂就会很介意、很难过,况且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样子被骂过,但有了这些经验后反而可以坦然,也知道主厨是就事论事,不是针对自己做人身攻击」。Judy觉得华裔青少年可能太过受父母保护,总是骂不起、动不得,能有这样的环境对她而言,反而是种好的学习。

发掘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对于从小都是乖乖读书长大,但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可能性的人,Judy建议「应该要好好想一想,因为每个人不一样,你或许不需要完全换一个职业,也许换个部门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才是最重要的」。

俞颂源也说:「重要的是,不论作什么,能否从中获得成就感,取决于你自己」,俞颂源说,「若眼前所做的是你一点也不喜欢的,那你绝对不可能在这领域里出人头地」。「有些人喜欢修车子、玩机械,这都很好,只要你能有强烈自我驱策的毅力」。「父母可以逼你做这做那,但孩子得自己有动力才行」。

俞颂源强调,「我的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也相信孩子不会去做什么傻事,有什么特殊的决定,背后一定有原因」。「父母不可能控制自己的孩子」,「当然孩子也要自己做得好 ,足以得到父母的信任 ,这跟学不学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亲子之间的沟通」。但他也承认若他18岁时告诉父母,想去学厨而不想去读大学,父母可能不会答应,「不然就是要有更长的沟通了」。

「这就象是一场旅程」,Judy说道,「我也还在寻求」。「虽然有时看到薪水支票上的数字,难免有点疑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但我不会后悔。以前的我,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面对一天的生活,但现在却每天都很期待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人」。

当初离开陶氏化学公司时,有个同时提早退休的同事很兴奋地对Judy说:「我终于可以追求真正喜爱的生活。你真的很勇敢,真希望25年前我也有勇气这么做」。Judy说:「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有一半日子是拿来追悔过去」;「当我这样想时,辞掉工作的决定或许不是那么冒险了」。「目前学厨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最后可能会比较开心,因为没有白活」,Judy说道。

/丁怡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23: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