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60|回复: 1

翱翔一萬里,來去幾千年----中華鶴文化解讀(下)

[复制链接]

0

主题

4578

回帖

8694

积分

论坛元老

紫戀薰衣草

积分
8694
发表于 2008-11-5 1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olor="Olive"]三、丹顶鹤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

        中国有关鹤的文化现象浩瀚、多元而久远,这是任何一个以现实自然物为依托的文化现象所无可比拟的。它的基本特点是:

        1.鹤的文化现象渗透到了众多的文化领域在中国的历史上,鹤给了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的创作提高了鹤的文化品位。人们歌颂鹤的优美,升华鹤的特性,宣扬鹤的神秘,从而使鹤文化几乎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的发展,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鹤的仔细观察和了解,又可以看出对鹤的特性在语言中的恰当运用。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字,从“鹤”字的产生和演化,反映了人们对鹤的观察过程。古代的“鹤”字,没有“鸟\"旁。甲骨文作,《汉简》作。即“隹”是短尾鸟的总名,“冖”表示天宇,在“隹”上加一“冖”,“从隹欲出冖”,表示飞得高而且快。《说文解字》释为“高至也”。这就抓住了鹤高飞的特点。后来,人们在它旁又加上“鸟”,成了现在的“鹤”字。小篆的左半部表现了鹤的丹冠、长嘴,右半部表现了飞翔的姿态。玺文把鹤字写得线条流畅,表现了鹤形态上的曲线美,又写得形似雌雄相依相对,表现了对爱情忠贞的特点。书法是中国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的“鹤”字都写得苍劲有力。宋朝大书法家米芾传世的惟一写在丝织物上的《蜀素帖》,是书法史上很有地位的名帖。帖上写的是他38岁写的《拟古》诗。诗中写道:“龟鹤年齐寿,羽介所记殊。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还说“鹤有冲霄心”。苏俊卿把“竹鹤”两字写得形象生动,是不可多得的力作。在中国的语言中,用鹤的特性非和形态作比喻,形成了许多成语。如:“鹤发童颜”,意思是有鹤洁白羽毛一样的头发,孩童般的容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警世通言》第四十卷:“历年二百,鹤发童颜”。“龟年鹤寿 ”,表示长寿。唐朝诗人李商隐《祭张书记文》:“神道甚微,无理难究,桂蠹兰败,龟年鹤寿”。“鹤立鸡群”,由鹤的身体修长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鹤知夜半”,由于鹤在夜中鸣叫,用此比喻人有特长。《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于鼎俎”。“鹤长凫短”,用鹤胫表示对待人的长处和短处要顺其自然。《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鹤唳风声”,由于鹤的鸣叫声高,因此,用来比喻听到鹤的叫声都害怕的场景。《孽海花》第二十五回:“我听了这话,心里觉得梦兆不祥,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楹联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语言形式。人们从鹤得到启发联想,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楹联。比较有名的如:“虎行雪地梅花五,鹤踏霜田竹叶三 ”。鹤的后趾已经退化,很短,这是鹤不能在树上站立的原因。有些以“松鹤延年”为题的画,画鹤站在松树上,是不真实的。鹤只有三趾踏地,印在雪地或霜地上呈三枝竹叶形,这反映了人们对鹤的形态特征观察得细腻入微。还有“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既写了鹤的高飞,又赋予鹤以仙气。这些都丰富了我们民族的语言。

       在文学领域,中国古代文人以鹤为题材的创作涵盖了诗、词、歌、赋、文和笔记小说等各种文体。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曹植、苏轼、刘禹锡、鲍照、孟郊、贾岛、杜牧等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鹤的作品。他们不仅把鹤的优美形态描写得传神动情、淋漓尽致,而且借鹤言志,以鹤抒情,扩大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开拓了古典诗歌的意境。曹植的《白鹤赋》写鹤“嗟皓白之素鸟,含奇气之淑祥”,来象征自己善良的气质和品德的端正。写“冀大网之解结,得奋翅而远游”,表达了曹丕即位后,他被幽禁独处,死生莫测,希望获得自由的心情。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真正信奉并且在实践中履行的处世原则与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在“兼济天下”时,则“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诗歌起到“补察时政,导世人情”的作用,而在“独善其身”时则寄情于鹤。白居易从杭州刺史卸任北上时,带了二只雏鹤,并在洛阳为鹤修了“无尘房”、“有水宅”。刘禹锡见到雏鹤也非常喜爱,称鹤为“华亭之尤物”。白居易被召入京,这双鹤只好留在洛阳。他心系双鹤,写了《池上篇》、《洛阳卜居》、《忆洛中所居》等诗,说,“醉教莺送酒,闲使鹤看船”。此间,刘禹锡去白居易故居看鹤,写这双鹤竟“轩然来睨,如记相识。徘徊俯仰,似含情顾慕填膺,而不能言者”。宰相裴度也很爱鹤,写《乞鹤》诗向白居易索要这两只鹤,自居易忍痛割爱相赠。一些诗人为此事诗兴大发,写了十四五首诗。白居易一生从不同角度写了许多有关鹤的诗,如《失鹤》、《劝病鹤》、《代鹤》、《问鹤》、《代鹤答》,在《池鹤八绝句》中写了鹤与鸡、鸟、鸢、鹅之间的问答来突出赞美鹤。老年时,他还在《池上篇并序》中写道,“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我前 ”,“优哉游哉!吾将终老其间”。

       在艺术领域,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工艺品、建筑、服装等都以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精品。在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鹤的雕塑出现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时期。武丁是商朝的二十三代王,他的妻子妇好曾率领13000人出征,可以说是华夏第一女将军,并由她率众祭祀,因而得到武丁的异常关爱。妇好死后,武丁为了便于祭奠,把她埋在王宫附近,在墓中放了近二千件陪葬品,玉鹤就是其中两件。玉雕的鹤玲珑可爱,皎洁光亮,安详似解人意,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2400 多年前春秋中期的青铜器莲鹤方壶非常精美。在壶的盖顶,镂空的莲花瓣中间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铜鹤,构成活泼、轻松的旋律。著名的曾经出土乐器瑰宝编钟的曾侯乙墓也出土了鹿角立鹤青铜器。一只鹤伸出高于身长两倍的长颈,头上竟长一对鹿角,两翅展开,尾下部边缘和翅膀周边嵌错绿松石。全器由八个部分分铸后组装而成,可拆开后重装。巧妙的构思、奇巧的造型、精湛的工艺,都堪称一绝,表现了战国早期人们对鹤的喜爱之情。汉代青铜器中有的刻有群鹤,展翅向斜上方飞翔,线条清晰,构图讲究,生动活泼。有关鹤的绘画,最早的是长沙出土的23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整幅绘画线条流畅舒展,生动传神。画正中绘一个戴高冠、佩长剑的贵族男子,头顶华盖,手驾龙舟,龙舟尾部站立一只仰首长鸣、一腿优雅跷起的鸟。这只鸟的体形、姿态都与鹤无异,因而存放这幅画的湖南省博物馆认定为仙鹤。但画的鹤头上又有一缨,因而有的学者又认为是鹭。实际蓑羽鹤头上也有一缨。如以湖南省博物馆的认定为准,这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仙鹤帛画。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包括了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在天上部分,绘画表达了对天国的想像,在女娲的上方绘有五只仰首长鸣的丹顶鹤,画得十分精细。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中,在天国部分也画了五只鹤。母亲和儿子的帛画中都画有鹤,说明2000多年前人们已把鹤看做是天界之物。此后的历朝历代关于鹤的绘画作品就更多了。宋徽宗赵佶画的《瑞鹤图》,在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上方,十八只丹顶鹤在祥云中翱翔盘旋,神态各异,无一雷同,另二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上回首相望,画得精微细腻。明代边景照画的《百鹤图》长卷,清代袁耀的《雪燕双鹤图》、沈铃的《松鹤图》、虚谷的《松鹤延年图》、《梅鹤图》都是国画中的精品。古代铜镜,如唐代的真子飞霜镜、飞仙人镜、金银平脱花鸟葵蓓镜、变与衔授镜,宋代的仙人龟鹤齐寿镜和元代的八仙过海镜背面都铸有仙鹤的图形,有的飞翔,有的站立,形象生动。以鹤为对象的工艺品也很多,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茶罗上刻有执幡驾鹤的仙人,鹤展翅向上,非常生动。这是我国出土的时代最早的茶罗,说明鹤的工艺品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明朝嘉定派竹刻创始入朱鹤留下的惟一的高浮雕真品就是松鹤纹笔筒。松树旁边立着双鹤,隔枝相对,情意绵绵,古拙浑朴,深为世人珍重。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明代的《嘉靖剔红殿阁图》,楼阁平台上立一只仰鸣的鹤,取长寿之意。明朝的《松鹤纹地雕填漆盘》和清朝的《描金松鹤山水纹委角紫漆盒》中的鹤有的昂首,有的低头,十分传神。宋代的《绣线瑶台跨鹤图》,绣一仙女跨鹤飞来,细妙入神,绣工精致,似一古画。南宋缂系系的《群仙拱寿图》,绣寿星老驾鹤而来,八个老人相迎,非常生动。明清时以鹤为题材的瓷器很多,有的图纹是寿星骑鹤,有的是松鹤,有的是仙人中的鹤,有的是彩纹,有的是青花,琳琅满目。《嘉靖款青花云鹤团龙团凤纹大盘》,把八只形态各异的鹤放在盘的中心地位,团龙团风作为陪衬。湘绣、苏绣中有关鹤的作品比12,皆是。我国上古的图腾舞中就有模仿鹤的舞蹈。《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射鹿于林中,乃饮于孟氏,爰舞白鹤之三八。”据学者考证,这里的“舞”就是一种以鹤为图腾的舞蹈。至今民间还有以鹤为题材的《跳仙鹤》、《百鸟灯》。有的学者认为,踩高跷,就是模仿鹤的长腿、截木续足而形成的舞蹈。汉代古曲有《别鹤操》,唐玄宗御制了《霓裳羽衣曲》及舞蹈,白居易为此写了长诗,最后一句是“唳鹤曲终长引声”。苏轼47岁生日时,在赤壁之下设宴。席间,书生李委谱写了曲子《鹤南飞》,吹奏祝寿。有关鹤的建筑,如黄鹤楼、放鹤亭、待鹤轩等,分布在中国南北。山西晋祠有一座白鹤亭,明朝所建,由三亭相错组成,中间亭子似鹤身,两侧亭子似两翼,整个造型如鹤展翅飞翔。亭上有一楹联 “鹤群长绕三株树,花气浑如百和香”。晋、南北朝、隋唐之际,鹤氅是风流名士的服装。《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李白《江上答崔宣城》中的“貂裘非季子,鹤氅似王恭”写的也是这个典故。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因有了丹顶鹤而更加精彩,丹顶鹤因寓于艺术创作才光芒四射。

        在哲学领域,丹顶鹤的神韵与老子哲学有相通之处。老子哲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最大、最久的两个哲学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李聃,经典著作是《老子》。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思想的核心是“复归自然”,理想的人格是道法自然的圣人。老子讲的“归复其根”就是回复到原始状态中去,回复到自然中去。信奉老庄哲学的人,讲究清静无为,崇尚自然,浑圆融通,从容雅致。他们从丹顶鹤悠然自恬、闲逸淡雅、美妙圣洁的神态中受到心灵的感应,得到精神的净化,取得内在生命的流畅。信奉道家思想的许多文人,把无私无欲、回归自然状态作为人生的最佳选择,按老庄哲学的出世思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出现了许多隐士。这些隐士往往以鹤为精神寄托,因而称贤人雅士为“闲云野鹤\"。北宋初年才华出众的文人林逋终生不仕、不商、不娶,过着“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林逋《小隐自题》)的隐居生活。他在杭州西湖孤山草庐周围种了大片的梅树,养了两只鹤,与梅鹤彤影相随,心情淡泊平和,人称“梅妻鹤子”。据《花镜》记载:“ 有时和靖出游,有客来访,则家童放鹤凌空。和靖见鹤盘旋天表,知有客至即归,以此为常,遂为千古韵事。”林逋写了许多赞颂鹤的诗,寄托自己的情思:“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影园吭夜正分。一唳便惊寥破,亦无闲意到青云。”林逋才华出众,皇帝曾多次派人请他出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这首诗用鹤来比喻自己无意“到青云”的思想。“种莎池馆久淹留,品格堪怜绝比俦。春静棋边窥野客,雨寒廊底梦沧州。”这首诗用鹤来比喻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他61岁时(公元1027 年),自觉不久于人世,来到梅林与梅树告别,又亲手放飞了相依为命的双鹤,不久逝去。命与鹤相随,亲鹤如父子,这种人与鹤相处中的相悦相亲情结,令人击节而叹。伟大诗人李白受道家影响较深。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六甲是道家的一种书),“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类”(轩辕就是道家崇尚的黄帝)。“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还曾跟“逸人”东岩子在岷山当了几年隐士。他在求仙学道中,多次写到鹤。他在40多岁时(公元742年4月)游泰山,并在《游泰山》六首中写道:“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厉,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道。”他五十几岁的时候,写了一首《题嵩山逸人元母乓山居》的诗,说“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他去嵩山访问一位姓焦的女炼师,未见到,写诗:“八级姿游憩,九垓长周旋,下瓢酌颖水,鹤舞来伊川。”这些诗中都是把道、仙、鹤联系在一起的。李白不仅有老庄的自然无为的世界观,而且有神仙派炼服养食的实践。他被称为诗仙。老庄哲学和黄老学派都以“阴阳”说明万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的互根互存、交替变化,宇宙生命才“生生不息 ”。古人认为鹤是阴阳相和的。《相鹤经》说:“鹤,阳鸟也。”明朝万历年间进士王象晋《鹤》说:鹤“阳鸟而游于阴”。用阴阳说来论鹤,又用鹤来论证阴阳说,联系是相当紧密的。

        在体育领域,丹顶鹤同健身术、气功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模仿鹤的动作而健身。早在1800年前,东汉名医华佗(  --208年) 就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健身,其中鹤式主要是仿效鹤的飞翔姿态。拳术中有鹤拳,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之式。这些现在仍然是普遍应用的健身术。二是模仿鹤的吐故纳新而炼气。气功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杏,孟子在修炼方法上就曾提出“夫志,气之帅也。”甚至提出由养其夜气而至于平旦之气,最后养到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道家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的吐纳呼吸的炼气术,也模仿鹤伸颈长鸣的姿态,因而把这种吞吐之术称为“熊经鹤伸 ”。明朝万历年间进士王象晋写的《鹤》中说:鹤“大喉以吐故,长颈以纳新,能运任脉无死气于中,故多寿。”这里也把鹤的长寿和其运气联系起来了。气功中还有鹤翔庄的流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鹤心驰之,神随之,形仿之,形成了独特的练功、健身之法。
999921315.jpg

0

主题

4578

回帖

8694

积分

论坛元老

紫戀薰衣草

积分
869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3: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Olive"]2.丹顶鹤的文化现象涵盖了华夏各类人群

       在中国古代,从帝王君主、将相公侯、文人雅士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对丹顶鹤喜爱之至。不论有什么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哲学观点、不同的美学评价、不同的价值观念,一般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在鹤那里找到精神上的依托和联系。

        皇帝把鹤作为祥瑞之象。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建的皇家园林中有“鹤州凫渚”。唐朝皇帝李世民在御花园中养鹤,并写了几首有关鹤的诗。在《喜雪》中说:“ 蕊间飞禁苑,鹤舞忆伊川。\"在《东京篇十首》中说:“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唐玄宗李隆基在《春台望》中说:“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说明这时宫中还在养鹤。他还在《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  山仙祠》中说:“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唐武帝把苑囿中养的鹤称之为“九皋处士”。唐代名相魏征等人写的祭祀用的《郊庙歌辞》中,把鹤称为“瑞鹤 ”:“恩鱼不似昆明钓,瑞鹤长如太液仙”、“鹤云旦起,鸟星昏集”、“龙楼正启,鹤驾斯举”、“前驱戾止,控鹤来仪”。元武帝乘船赏月时,让宫女分成两队,左为凤队,右为鹤团,歌舞或激战。这说明已把鹤看成近似凤的吉祥物。到了清朝,鹤的地位已上升到皇帝的殿堂之上。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是象征皇权的最神圣庄严的场所,在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丹陛上立有铜鹤,金銮殿上除龙雕外还有铜鹤立于皇帝御座两旁。乾清官皇帝宝座前也立有口衔灵芝的双鹤,象征江山社稷长存得如同仙鹤长寿一样。颐和园728米长廊的衬梁上全都绘着丹顶鹤的图像,有形态各异的丹顶鹤彩图550多幅。慈禧接见大臣的仁寿殿宝座周围竟立有12只景泰蓝彩鹤,连承德避暑山庄中皇帝的房间也立有铜鹤。

        大臣们用鹤表示有气节的忠臣。他们认为鹤“秉天地之正气”而生,“端如方直臣,处群良足钦”、“幽闲清节性,孤高伯夷心”,与圣贤君子的精神相呼应。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鹤“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宋史·赵  传》记载:“铁面御史”赵赴成都为官时,仅携带一张琴一只鹤,表示政简清廉,为宋神宗所赏识。从此,一琴一鹤就成了比喻为政清廉的成语。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为此画了《赵公琴鹤图》。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在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像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 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

        文人雅士们十分欣赏鹤的高洁,对鹤十分喜爱。《晋书·陆机传》记载:晋才子陆机为人所谗,43岁时遇害。临刑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 陆机是个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他不仅写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有地位的((文赋》,而且著有《毛诗草木乌兽虫疏》,是我国最早记述丹顶鹤形态特征的学者。他在临刑前还想再听到鹤鸣,可见对鹤依恋之情的深厚。有些人由爱鹤、养鹤发展到放鹤,让鹤回到篮天去自由自在地翱翔。《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写了东晋高僧支道林(约公元314—366年)的故事。书中写道:支道林喜爱鹤,有人赠他一对鹤雏。鹤的翅膀长成后想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就弄断了鹤翅的硬羽。鹤振动翅膀但飞不起来,“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日:‘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调养鹤长好羽翼,放他们飞翔而去。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被贬居黄州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了他在江心乘舟飘荡时,忽见一只孤鹤横飞长江,一声长鸣,掠舟而去。接着他梦见一个道士,“羽衣翩跹”,认为这就是那只鹤的化身,问道士,“道士顾笑’’,把读者带入一个空灵奇幻的世界。他任徐州郡守时,还记述了徐州云龙山人张君养鹤的事,写了《放鹤亭记》。许多文人以鹤为自己的名字,如杜荀鹤、朱鹤、友鹤仙等。由于人们对鹤的特殊喜爱,从《诗经》开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乐此不疲地描写鹤,持续不断,绵绵无期。明朝大剧作家汤显祖写了《疗鹤赋》,称鹤为“仙禽”、“亚凤”、“真仙孤竹,名贤俪宝”。清朝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借史湘云和林黛玉联诗,写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成了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写照。

        文人们的爱鹤之情,在失去鹤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是恋情满怀,惆怅思念,悲凄万分,催人泪下。如:“声断碧云外,影孤明月中’’(杜牧《别鹤》)、“碧海有情应怅望,青天无路可追寻’’(李远《失鹤》)、“谁家白日云间见,何处沧州雪里飞”(薛能《失鹤》)。“白云寻不得,紫府去无因。此地空明月,何山伴羽人”(刘得仁《忆鹤》)、“阴苔尚有前朝迹,皎月新无昨夜声”、“不知此恨何时尽,遇着云泉即怆情”(皮日休《悼鹤并寄友请和》)、“无端日暮东风起,飘散春空一片云’’(张贲《悼鹤和袭美》)、“风林月动疑为魄,沙岛香愁似蕴情”(魏朴《和皮日休悼鹤》)。对鹤寄情之深,令人不忍卒读。心里涌起这些深情的诗句,无人不会不感染丹顶鹤的高洁和中国文化的悠远。

        3.丹顶鹤具有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爱情忠贞的象征意义

       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鹤,把丹顶鹤作为吉祥的象征。“吉祥”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出现,不过最早的“吉”“祥”二字被分别使用。《易·系辞下》中说:“ 吉事有祥”,意思是吉利之事必有祯祥。在《战国策·秦策))中有“圣人所谓吉祥善事”的语句,“吉祥”一词从那时开始普遍连用。许慎《说文解字》:“吉,善也。”“祥,福也。”“吉祥”的含义逐渐成为善、福、诸事顺遂,表达人们对美好的企盼和向往。由对吉祥的情感和期望而创造了吉祥物。吉祥物是吉祥观念的物质托附。在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风、麒麟、龟、鹤中,龙、凤、麒麟是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龟的地位从元朝以后已下降,甚至成为骂人的比喻。尸、有鹤是现实存在而又持续到当代地位不降的吉祥物。唐玄宗官修的《唐六典》称“元鹤为上瑞”。宋《尔雅翼》说“古以鹤为祥,故立华表”。《相鹤经》称:“圣人在位,则与凤凰翔于甸。”在民间吉祥图案中有画鹿、鹤、桐、椿取其谐音,称为“鹿鹤同春”,也叫“六合同春”。《庄子·齐物论》:“六合,天地四方。” 在明清瓷器中,绘有“鹿鹤同春”纹的就有碗、葫芦形执壶、橄榄瓶、将军罐、花觚、纹瓶等十多种。颐和园乐寿宫前有两组画鹿、鹤、瓶的铜塑,取其谐音,叫“ 六合太平”,有太平盛世的意思。
        健康长寿、颐养天年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因而自然界的长寿之物便被用来作为表达这种愿望的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鹤视为长寿仙禽。《相鹤经》中说鹤“寿不可量”。《淮南子》中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东晋医学家葛洪(公元284—364年)在《抱朴子》中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寿。”

     《养生要》:“鹤寿有千百之数。”人们常以“鹤寿”“鹤龄”作为祝寿之词。仅以宋词为例,大词家晏殊在《木兰花》中写道:“红衫侍女频倾酒,龟鹤仙人来献寿。欢声喜气逐时新,青鬓玉颜长似旧。”陈克给母亲祝寿时,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鹤发初生千万寿”;向子  在妻子生日时写《西江月》:“白鹤云间翔舞,绿龟叶上游戏。齐眉偕志更何疑。个里自非尘世。”李弥逊在《醉花阴学士生日》中写“瘦鹤与长松,且伴月翟仙,久住人间世。”朱敦儒在祝寿的《千秋岁》中写道:“鹏万里,鹤千岁。”人们祝寿的画,鹤和松树画在一起的名为“松鹤长寿”、“鹤寿松龄”,鹤和龟画在一起的名为“龟鹤齐龄\"“龟鹤延年”。

        爱情是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丹顶鹤可以说是“爱情的楷模”。幼鹤长得很快,刚出蛋壳如鸭雏样,当年即长大,随“父母”飞越几千公里到越冬地过冬。翌年春天返回繁殖地后,就离开“父母”,与其他幼鹤群居。在性成熟前的二三年群居生活中,雌雄鹤之间彼此已有所了解。鹤成年(3 —6 岁)后,雄鹤占有自己的领地。雌鹤受雄鹤呜叫吸引来到雄鹤领地,双双鸣叫、漫步、对舞,“情投意合”就结成配偶。“恋爱”是自由自在的。在丹顶鹤中很少见到像其他动物那种因争夺雌性而发生的雄性之间的恶战。一旦结成配偶,筑巢、孵鹤雏,都由雌雄共同承担,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思。野生鹤的配偶多数终生不逾,相伴一生。一鹤亡去,另一鹤则成孤鹤。这种情形被人们加以渲染升华,使丹顶鹤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扬州大明寺有一“鹤冢”,并有《双鹤铭》石碑。碑文记述的是星悟和尚养了两只鹤,有一只因足疾而死,另一鹤“巡绕哀鸣,绝粒以殉”。星悟和尚将这对鹤埋葬并立碑纪念。《双鹤铭》中写道:“生并栖兮中林,死同穴兮芳岑”。《搜神记》中讲了一个故事:兰若山里有一对数百年夫妻,化作一对仙鹤,“日夕偶影翔集”。一只不幸死后,另一只常年发出哀鸣,“至今响动岩谷”。这些动人的爱情赞歌,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憾。

        4.中国的丹顶鹤文化现象与亚洲许多国家相通,成为东方文化的一颗明珠

       鹤的文化现象不仅覆盖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滋养了十多亿人构成的中华民族,而且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化息息相通。日本著名歌剧《夕鹤》在中国演出获得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这个歌剧描写一只鹤中箭受伤,被农民与平救起并治好创伤,鹤为了报恩,变作美丽的姑娘阿通嫁给与平,并用自己的羽毛织成光彩夺目的锦缎让与平去卖。后因受奸商教唆,与平逼阿通多织彩锦而且偷窥她拔自己身上的羽毛织布的情景。阿通无法留下,腾空飞去,与平追悔莫及。我到日本去考察时看到,那里有折千纸鹤祈福的习俗,女子结婚的礼服在大红衣底上绣着飞翔的鹤。在阿寒国际丹顶鹤中心所在的钏路市内,桥头雕着鹤,路灯形似鹤,食品以鹤命名,宾馆名为“丹顶鹤之家”,连日本的千元纸币都印有鹤的优美图案,以鹤为题材的明信片、贺年卡、圆镜、折纸、雕塑、绘画、照片等艺术品更是琳琅满目。可以说,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也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我们应该努力使这块瑰宝变得更加璀璨,使这颗明珠更加亮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9 03: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