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96|回复: 0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青盖入洛

[复制链接]

0

主题

437

回帖

654

积分

高级会员

勇敢的保卫者

积分
654
发表于 2008-12-25 0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谶言:青盖入洛

                                                                           世外老人  红袖添香  2008年12月20日                                                   
                                                       1.末帝出世。

吴景元三年十月,公元263年,魏军兵临成都。蜀汉最后一个皇帝刘禅不战而降。由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幸苦创建起来蜀汉政权,历时四十三年,宣告终结。蜀国"户二十八万,口九十余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归于魏。中国历史上,公元220一280年这一时期,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魏国占据中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以人口计、以国土面积计,三分中国,魏得其二。国家如此强势,所以不管谁作了魏国的皇帝,一统中原,就是他们的最大的政治梦想!
另中国三分之一地区,孙权创建的吴国,占了中国东南大半;刘备创建的蜀汉,占了中国西南小半。从国力上比较,只有孙刘两家联合,才能勉强与魏国抗衡。所以吴蜀之间,不仅仅是牙齿与嘴巴的关系,更是一根线上两蚂蚱的关系。现在蜀国已亡,吴国的国旗还能打多久?

蜀国皇帝刘禅举国投降的消息,传到吴国首都健康。吴国人大震!
此时的吴国,也正遭受着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内乱外患,所谓天灾与人祸一起作祟,快让吴国君臣吃不消了.
一,内乱.皇帝孙休生命垂危。在专制体制里,国家、民族、臣民幸福、安定,都维系在皇帝或独裁者一个人的身上。他要是好了,大家都能跟着过几天太平日子;他要是坏了,大伙都要跟着倒大霉。吴国的领导核心出了问题,吴国人民日子很不好过!
二,外患.吴国交趾洲扯起独立的大旗。三国时期,吴交趾即现
2.一张翻得太快的脸.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孙皓贫贱之时,"有人君风度"、且"才识明继"、"尊守法度",这些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好句如果属实。这孙皓在自己人生的低谷时期,表现不错.

与当时的许多人相比,孙皓的人生如同坐着过山车。先是父亲孙和,从吴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太子,一夜之间,被废拙为南阳王。
所 谓的王,也只是说起来好听,实质是吴国被流放的政治犯。后来,舅老爷诸葛恪出事儿,父亲孙和被当时的吴国皇帝孙亮赐死。年幼的孙皓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就很不错了。有人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孙皓这只小凤凰,是一只随时都可能被人捏死的麻雀。因为父亲废太子的身份,儿时的孙皓,受尽了他人白眼与讥讽!许多 人怕受瓜田李下之赚,对孙皓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孙皓的童年,除了承受太多多风雨之外,还承受太多的与生俱来的血腥!

公元258年十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时琅琊王孙休称帝。即为吴景帝。他上台后,给他的大哥孙和平了反,恢复了孙和南阳王的身份,封侄子孙皓乌程候。

从一庶人,跃升为国家王候,孙皓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好运再次降临孙皓,公元263年,蜀国的灭亡,让孙皓一步登天,成为吴国皇帝。
即位之初,孙皓对于帮助过他的所有人,都心存感激.他下定决心,想做一个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所有帮助支持他的臣子的好皇帝。所以他是新皇帝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他烧得更猛,做了一些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儿:

1.下忧诏,恤士民。对于吴国民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发布了一些宣传政见的诏书;对于一些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国家关照的功臣、烈士或其家属,实行国家补助。

2.关照弱势群体。对于一些吃不上饭老百姓,实行国家救助;大批量放出皇宫里的宫女,以配无妻者。

3.放生,把关押在皇家园林里的一些野兽,统统给放了。

俗语说:"外孙不离舅家门。"孙皓称帝的种种举动,很类于他的舅老爷诸葛恪。诸葛恪执撑吴国大权之初,也放了几把火,只是没有能善始慎终。

孙皓皇帝三把火烧后,吴国人都以为,他们碰到了一位圣主。《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翕然称为明王。"

可 惜这位明王是属兔子的。只几个月时间,就开始刚愎自用,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和他舅老爷诸葛恪有一拼。而且青出于蓝甚于蓝。与诸葛恪相比,他还有"好 酒"、"好色"、"多忌讳"等毛病。吴国人民,才高兴了一小会儿功夫,就对于孙皓皇帝失望了!皇帝却没有意识到自已错误,他紧接着又做了一件让全吴国人民 更加失望的事儿。

吴景帝死后,景帝皇后朱太后从大局出发,同意由孙皓继皇帝位。但朱太后提出一个条件,新皇帝必须作为景帝孙休的嗣皇帝继位,孙皓必顺在名义上过继给孙休,作为吴景帝的继子,而朱太后就是孙皓的继母。

孙皓答应了朱太后的条件。可孙皓称帝两月后,贬朱太后为景皇后,把自己的养母何氏封为太后。人一阔,脸就变,孙皓一称帝,脸变得更快。

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对于皓皇帝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伤在心里。在言词上不注意表达出来,后悔当初草率拥立孙皓称帝。

濮阳兴、张布言行被小人告密,传到了孙皓耳朵里。孙皓皇帝做人道德水准一般,可镇压异已的能力超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濮阳兴、军张布。随便按了一个罪名,"徒于广州,道杀之"。在流放的半路上,命人结果了拥立他称帝的两位功臣。

拥立孙皓称帝的四位重要人物,万彧、濮阳兴、张布、朱太后。才几个月时间,孙皓就摆平了三,孙皓皇帝这翻脸不认人的水平,快达光速了!
3.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兵.

孙 皓皇帝把他的恩人朱太后贬为景皇后,心里还不踏实.在杀死了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后,他对朱太后下手了.什么理由也没有找,而是让人直接逼死了朱太后. 并把朱太后的四个儿子、他的四个叔伯兄弟,一个个先软禁起来.过几天,杀死了其中两个年龄略长者.对于另外两小兄弟,他下令象饲养动物一样,把他们"饲 养"在皇宫里.只许给他们饭吃,不许教他们说话、做事.

这种事儿,明成祖朱棣也做过,他把自个儿的侄孙朱文奎(朱允文次子,时两岁)饲养在皇宫里,到五十多岁放出来时,连话都不会说。

对于一个政治家,在管理国家过程中,不可能不用阴谋.在普通人看来,这叫手腕;在政治家们自已看来,不能直接叫做阴谋,他们更喜认为是谋略.

孙 皓称帝之初,做了见不得阳光、见不得目光的事儿.与后世许许多的政治家们比,也算不得什么.伟大的如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还有惹出玄武门事变丑事儿. 孙皓逼婶子,杀兄弟,放到普通人身上,是一大罪过。但放到皇帝,或政治家们身上,什么"杀兄弟","逼婶娘"之类的事儿,只是小节.用对他们放得很宽很宽 的标准,他们只是犯的只是一些"错误".

如果皓皇帝称帝之后,把吴国的各项工作抓起来,最好能统一中原。则他那点"杀弟"逼婶"之类的事儿,在后来人眼里,都是太小太小的小事儿.人民很快就会忘了濮阳兴张布是怎么死的,朱太后和她两儿子的血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可惜,皓皇帝不是一好鸟.他的缺点绝不仅仅是刚愎自用.还嗜酒,还残暴,还好杀!一次宴请大臣。他下令所有大臣不醉不散.一大臣被孙皓怀疑装醉.孙皓大怒!下令左右把这位大臣,直接推出去砍了.并把大臣的家人,都活活地喂了老虎。《资治通鉴》里说:"作虎跳狼咋啃之。"

喝酒装醉了,皇帝罚他喝酒就是;或者皇帝陛下认为喝不喝酒是小事,欺骗皇帝是大事儿,把他杀了,大臣们也能理解。但皇帝陛下却把他的朋友,家人都当作老虎的饲料!做皇帝就能这样不讲理?!

而 孙皓的蛮不讲理的事儿还不止这些。历史说吴国大帝孙权是"赤须碧眼"。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曾骂孙权碧眼小儿。这孙权所以赤须碧眼,很有可能他的遗传基因 里有阿拉伯人血统。当时中国的南方,已经有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有许多碧眼赤须的阿拉伯人,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定居做生意。孙权长得碧眼赤须,可能是 汉族人变种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身上有阿拉伯人的基因。

孙皓皇帝为吴大帝嫡孙,未必也赤须碧眼,但他长得不自信。所以孙皓向全国人民颁布了一条,不可思议的法令:不许臣民抬头直视皇帝,违令者斩!

这种法令太平天国洪天王也颁布过:看主只能看到肩。洪天王是一秀才,读过历史,他制定这一荒唐法令,可能是以吴末帝孙皓为榜样。只不过他比孙皓好一点,他还许可臣民看到自己的肩,皓皇帝是连自已的脚趾头也不给看一下。太不讲理了!

孙皓不仅不讲理,而且特迷信。称帝之后,坚持认为自己作乌程候时,所居的武昌是自己的发祥地。所以称帝之后,就下令把吴国的国都迁至武昌。

武昌是什么地方?
吴国时,大臣犯了错后的贬摘之地。

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土地贫脊,人民穷困,经济相当不发达。不适合作王者之都。有大臣向皓皇帝说:"武昌土地危险,人民贫脊,非王者之都。"

除了大臣们认为武昌非王者之都外,小朋友也传唱了一首儿歌:"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至武昌居。"

当时儿歌中"武昌鱼",在中国还是蛮有名的,后来老毛同志写了一首诗:"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武昌鱼"就是引用皓皇帝治下小朋友儿歌歌词。

只是当时的"长江水",与"武昌鱼"之间,绝不止是"才"与"又"的一会儿功夫。武昌居于建业上游,健业与武昌之间,路途遥远。吴国经济发达地区是扬州地区,皓皇帝都于武昌后,扬州需要向首都武昌运送大量的物资。可"逆流供给,民甚苦之。"

皓皇帝当了家还不知柴米贵,他需求无度,都武昌才三两年功夫,就至使"国家穷匮"。

大臣们向皇帝建议,迁都回建业。
皓皇帝不是呆子,他也认为建业好,江南好,所以不迁都健业,是因为他听一术士说: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兵。

建业当时属于大扬州地区。皓皇帝不想让他的王气,被尚属于魏国荆州破了。所以他"宁食武昌鱼,不饮长江水"。

公元266年,吴宝鼎元年。

吴国与荆州接壤地带有一山大王施但,因为受不了皓皇帝太重的劳役,削木为兵、揭杆而起。山大王施但也有战略家眼光,他先携众劫持了皓皇帝同父异母弟弟永安候孙谦。对全吴国人民打出拥立孙谦为帝的旗子。一时之间响者云集。施但簇拥着孙谦向建业进发。

施 但的谋略水平,已经达到诸葛亮及曹操的水平。他也知道"挟天子,以令诸候"。可他的军事能力却不乍的,而且追随者多为失了田,或不想种田的农民。他们放下 锄头扁担之后,没有来得及受正规的军事训练,连一些基本的战争常识也没有。建业守将丁固稍稍出动部队,起义部队就被打散了。孙谦、施但都给为吴军所虏。

听到起义部队失败之后,孙皓冒出了一奇思妙思,以破"荆州王气,当破扬州兵"谶言。他调来数百名吴军,穿上魏军衣服,从荆州出发,敲着锣、打起鼓、喊杀着冲进健业的牢房里,把关押的孙谦、施但给杀了。

荆州王气,就这样子破了扬州兵,孙皓用这种法子应验谶言之后,,才心安理得地迁都建业。
                                                           本文网址: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275481.html
小隐隐高山 白云仙鹤伴 世事多变幻 悠然静中看 大隐行世间 履约红魔绊 济世福音送 救人出劫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7 04: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