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6日昆明市召开了工作会,专门研究抗旱保供水保民生工作,会上透露的信息,自2月下旬开始,将有计划、分时段限制用水。
旱情从骄阳似火,万里无云,正在演变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用水压力。
三年的亢旱,许多人都养成了关注天气预报的本能。每天下午手机接到天气预报短信,一看,明天又是晴天,往往要‘唉’一声。”开服装铺的蒋丽红说。
2月13日下午,位于昆明新闻南路的一个洗车场,平日里七八个洗车工人不见踪影,为客人洗车,只能是老板两口子带着一个小工亲力亲为。洗一次车收费30元,比往日贵了10元。“您不知道,没水了,我们用水一超标,第一次,加倍收费,第二次,就断水了。”老板娘说。
2011年雨季刚过,水源告急的新闻就通过各种媒体进入人们视线。2011年12月以来,时时都可以感受到水的紧张。
去年12月8日下午,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带着昆明市党政领导6人来到位于昆明北部的禄劝云龙水库调研,要求落实节水措施,保障供水安全。此时,距张田欣被正式宣布接替仇和出任昆明市委书记仅仅5天。
对于连旱三年的昆明来说,当下最急迫的问题不是“民以食为天”,而是“民以水为天”。
昆明最大的尴尬还在于,这座城市守着一个巨大的天然高原湖泊,“”。枯水期蓄水量亦逼近10亿立方米的滇池,早已被彻底污染,无法取来供人畜饮用。
“去年,昆明市平均降雨量仅为590毫米,比2010年同期和历史同期分别偏少28%和36%。据最新统计,今年以来,昆明平均降雨量只有15毫米,而库塘蓄水只有6.55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10.87亿立方米少了4.32亿立方米,库塘无蓄水,饮水面临十分大的挑战。”昆明市副市长李喜说。
昆明城市供水形势严峻,还在于几个最主要的饮水水库蓄水因降水量偏少而急剧减少。
正是在这些背景下,昆明市召开了抗旱保供水保民生工作会。
“救命”的掌鸠河饮水工程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充满溶洞、地下河,很难储水,因此,几百万年前地质运动创造出一个“五百里滇池”,实在是上苍对昆明的眷顾。
“可惜了,这个湖近三十年被彻底毁了。它的蓄水量高达15.7亿立方米,就算去掉死库容3亿立方米,至少还有12亿立方米。”老昆明人张先生很感慨,“昆明主城区一年的生活用水量也就3亿立方米,如果滇池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一二类水质,昆明不下雨三年吃水也没问题。”
好在10多年前,当时的昆明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着手修建了云龙水库和与之配套的掌鸠河输水管网,正是这个名为“掌鸠河饮水工程”的利民举措使得昆明扛过了两个大旱之年,目前还是靠它在对抗又一年的旱灾。
承担着昆明主城区70%以上供水任务的云龙水库,设计总库容为4.84亿立方米。由于受“三连旱”的影响,作为昆明市最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云龙水库,今年蓄水量也较去年同期大为减少。
虽然如此,还是仰赖这个水库及与之配套的掌鸠河饮水工程,昆明才在天灾如此顽劣的情况下得以正常“生存”。越来越多的现象证明,掌鸠河饮水工程的最伟大意义在于它的超前预见性。
1993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昆明选定从禄劝县引掌鸠河之水。
199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后,12月开工建设,设计库容为4.84亿立方米的云龙水库。2004年3月开始蓄水,2006年底蓄水达到4亿立方米。
云龙水库自2007年开始向昆明供水以来,库容逐年减少,而供水量却在逐年增加。
“尽管如此,云龙水库扛起了昆明市主城区日供水量70%的重任,没有掌鸠河引水工程,今天的昆明缺水的乱局不可想象。”市民汪洋说,“就凭这一点,它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每个昆明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 “先生活,后生产”
据来自昆明市官渡区水务局的信息,官渡区正在对现有库塘的饮用水源进行科学调度,“宝象河水库现蓄水量仅为194万立方米,按照市级统一调度,于2011年11月17日启用了移动式取水泵船,目前宝象河水库每天可向宝象河水厂供水1.2万至1.5万立方米,扣除死库容和蒸发量,水库可供水量仅有100万立方米,预计可维持到2012年2月底。”
“先生活,后生产”这种“以人为本”的抗旱理念几乎是近三年云南抗旱的普遍原则。
从去年开始,昆明市已规划了一系列节水和应急补水的措施,包括目前已经在实施的清水海抽提应急补水工程。作为今年昆明城市补水的主要工程,记者从昆明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一期工程的施工进度,预计一期工程在4月1日左右将建成供水。
目前,清水海引水工程一期水源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95%,预计4月1日可向昆明供水。
石桥河、板桥河两个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已完工,板桥河水库已下闸蓄水,计划5月31日前每日向清水海调水2.6万吨。
“打井汲水”:抗旱最佳出路?
“面对干旱,怎么解决呢?找水。打井,水不够,再打井,井干了,再打更深的井,这样疯狂地开采地下水,而地下水的减少只会造成更加干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治标不治本。”这是来自云南网“金碧坊”论坛一位网友的忧虑。
云南对抗大旱的办法之一就是向地下打深井,汲取地下水来“解渴”。
云南打井汲水抗旱是从2010年开始的,当时就有人对此质疑过。
在2010年的大旱中,云南紧急动员全国13省区地下找水打井技术力量支援云南省。当时,凭借云南省丰富的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和红层岩溶地下找水试验的成功经验,云南省抗旱打井找水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也就是那年,国土资源部组织了规模浩大的西南抗旱打井行动,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完成勘探钻孔2703眼,成井2348口,缓解了52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
针对质疑,时任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的李连举说,在启动抗旱救灾地下找水突击行动之初,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就充分考虑了生态因素,在找水活动中,对昆明、玉溪、楚雄、大理等7个城市所在地的地下水抽取进行了限制。
他认为,在旱情严重的山区打井找水,布井密度稀疏,平均一个乡还没打一口井,且取水量不大,不会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抽取和水位明显下降。同时,云南地下水来源主要是降水,雨季到来后降水就会不断地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还原地下水量,恢复地下水位,“因此,不会有地质和生态问题。”
国土资源部的一份调查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李连举的说法。
根据国土资源部调查的最新数据,云南省水资源总量每年2200亿至2400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每年750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每年19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补给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
2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指导打井抗旱工作时表示,云南省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没有利用好这一优势,云南应当充分利用国土资源调查和西南抗旱打井成果,科学规划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水勘查开发。
王学龙希望云南能够充分利用国土资源调查和2010年西南抗旱打井成果,进一步优化完善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水勘查开发规划,合理安排地下水勘查开发工作,科学部署地下水勘查开发工程,实现地下水勘查开发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011年9月19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以文山等旱区为重点,启动了云南省抗旱救灾地下找水工作。
2011年10月8日,文山旱区第一口深井率先施工。
2012年1月10日,曲靖旱区百口深井工程启动。
大旱连三年,考验着云南的信心与智慧。(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