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引起质变?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的世界已变得非常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这是由于有新物质、新物种、新事物不断产生所致。这些“新”的产生,使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哪么,是什么引起这些质变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的回答,是量变引起质变。他们认为: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并把这作为一条基本定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基石之一。
然而,全面地观察生活实际,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些情况,量变确会导致质变:而另一些场合,无论量如何变化,都不会引起质变。
如:水中只含有极少量盐份时,此水为淡水,可以饮用,能作灌溉。若水中盐份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咸水,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将水的温度降低,当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时,水就从液态变为固态,结成冰。从这两个例子看,是乎确由量变导致了质变。可是若光是沙子,无论其数量增多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成为混凝土。无论沙子多少,只要在其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水泥,则可使其发生质变,成为混凝土。从这个例子看,光是量变不会引起质变,只要成份组成变化了,即使量不变,也可能导致质变。
再回过头来看淡水变咸水,其实也是成份组成的变化导致的质变。深入研究水结冰,会发现是水分子之间形成了晶体结构,才使水发生质变,凝固成冰。是形成了新的结构,造成了质变。
又如:石墨与金刚石都由碳元素组成的固体物质,它们的性能有巨大差异,有着明显的不同本质。它们之间的质变,不是因组成的碳原子数量导致,也不是由成份组成的差异引起,而是由碳原子之间的空间结构不同所造成。
成份组成可以看成是一种数量结构,而空间结构则是一种形状结构。所以,可以这样作结论:质变,不是由量变引起,而是事物的数量或形状结构变化造成。
数量与形状结构完全相同的,是同一种物质。结构相似的物质,其性能就相近;结构差异大的物质,其性能也相差较大。这些推论,均与客观事实相符。
一套收音机、电视机或其它机器的零件,在组装前后,零件的品种、数量并无变化。通过组装,零件间建立了联系,形成原来没有的结构,就产生了原来零件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结构生新”。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普遍存在的现象
现代科学表明:我们周围的各种物质,用微观眼光看,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组成。是基本粒子不同的数量和形状结构,形成了不同元素的原子。原子又以不同的数量和形状结构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子。分子再以各种结构组成更大、更复杂的组织。有机物、蛋白质乃至生命的出现,都是这些基本粒子被组成了更复杂的,具有多层结构的,新结构体的结果。
每一种新结构体的形成,就会产生其组成材料所没有的新性能。原子具有电子、质子、中子所没有的性能,分子又有原子所无的性能,……。
新结构、新性能,就会产生新的现象,也有着新的规律。化学有着不同于物理的规律,生命规律又不同于化学规律,……。于是,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复杂。
物质的性能,既与组成材料有关,也与组成结构有关。世上各种物质,有着相同的基本成份,各各不同的结构,这使得世界到处存在着相同与不同。这是一个规律,自觉地运用这个规律,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每个基本粒子,都是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既有确定性,又有或然性,是对立的统一物。世上的万事万物,都由基本粒子组成,也都是对立的统一物。只是有时某一方面较明显,对立方面较隐蔽罢了。我们的任何作为,也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双刃剑。任何根据良好愿望制订的措施,操作不当,都能造成坏的结果。所以,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必须受制约,被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一旦失控,必然导致灾难。
“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但是,有些能引起结构变化的量变,确会导致质变。能引出好的质变之量变,应设法促进之;会导致坏的质变之量变,则需防微杜渐。
结构生新,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认识它,正确地运用它,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把人类文明发展到新的高度,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操胜券,要使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就应该遵循客观规律,设法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教育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