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272|回复: 1

如何评价《环球时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7 1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球时报》如何做文章?

  由于《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的“子报”,所以这种定位也就决定了其“主旋律”的性质。但首先我们不用有色眼镜去看它,而是对它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而这方面只需看它的“社论”就可以,因为“社论”的质量才是这类报纸的灵魂。

  首先,《环球时报》社论的标题多数是煽动性、非理性的。举了几个例子,如《美国又叫嚷受中国排挤》、《日美相互怂恿防中国》、《美国你别瞎搅和》、《日本右翼人性何在》、《李登辉向蔡英文献媚》、《西方国家会一一破产吗?》、《希拉里莫辱没自己的国务卿之尊》等。还有《是谁在严重违背法律精神》、《中国总能撞碎“拐点”的障碍物》、《中国应理直气壮发展网军》、《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等。

  仔细观察这些,你会发现《环球时报》的编辑思路、行文风格,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套路。凡是西方媒体稍微说中国一点好话,《环球时报》能放大五十倍。凡是西方媒体抨击中国的,《环球时报》就视而不见。如果话题太大实在不能视而不见,就拿出五十倍的力量去反击。这样还不够,还要找所谓引用几个“国际友好人士”的话来加以证明,更有甚者,干脆就找些能为我国溜须拍马的若干洋人来对我国之成就大家赞赏。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当西方夸中国的时候,这时候环球时报通篇都在转引世界各大媒体,一时间花团锦簇,和谐世界的幻影、崛起大国的意淫泛滥在这份报纸上。很多人甚至说自己可以想象七一环球时报的头版标题是什么。比如:“外媒高度关注中共建党90年,评价成功之路全人类罕见”“外媒盛赞:90年的大党史无前例前途辉煌”“欧美记者感受建党庆祝活动中国人对前途更有信心”“各国GCD社会党发来贺电向中国学习成为热议话题”,评论文章应该是“让中国人民告诉世界我们的选择”“大党成功之道指引大国发展之路”。

  而至于那些所谓的转载国外的文章,《环球时报》只是打着转载国外文章的幌子而己,其实,国外各种观点的文章很多,《环球时报》就专门转载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章、或者是断章取义地截取转载、或者是用含混不清的中文词汇来翻译原文,总之就是专门欺骗误导那些没文化、没出过国、判断力低的中国人。

   《环球时报》在替谁说话?

  如果有位外星人,把利比亚战争时期《环球时报》有关利比亚的报道、评论全部看一遍,一定会觉到,这张报纸不是中国办的,是卡扎菲办的。《环球时报》对待争取自由民主的大众,诸如利比亚反对派,一脸鄙视相,就差没直接说出“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的话来。总体倾向是一路唱衰利比亚反对派,拐弯抹角支持卡扎菲,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滋味,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干着急使不上劲的意味。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当埃及发生动荡、《环球时报》是穆巴拉克的《环球时报》,总在报道老百姓对北约的空袭忍无可忍,从不报道老百姓是不是对他们的政府已经忍无可忍。当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环球时报》是萨达姆的《环球时报》,甚至很多文字可以直接翻译给伊拉克外交部和宣传部使用。当台湾进行大选的时候,环球时报是国民党的环球时报。很多时候的主题就是“粗俗、鲁莽、问题连连的民进党”,只要民进党做错了什么,高兴的哟,甚至都能透过文字看到编辑的笑脸。

  而对待权贵,《环球时报》则立马低头哈腰,一幅三孙子的嘴脸。就拿温州动车事件来说,与主流社会舆论截然相对的是,《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铁是中国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的社评,通篇没有一句对事件死难者的哀悼和对死难家属的安慰,更多的是对事件责任者铁道部的同情甚至是赞美。他们眼里只有强权和实力,谁地位高,拳头大,谁就占据上风,就可以位居人上,吆五喝六,唯独没有公平、正义、公理和人权、人性。

  所以你可以理解它为什么说,“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满意度为87%,中国民众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度为91%”。毋庸置疑,八千万人之外的13亿人只占中国人口的9%。

    《环球时报》爱国还是商业民族主义?

  有人说《环球时报》非常聪明,因为在中国国情下,它选择了最安全的市场战略,就是戴爱国主义帽子。在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模式、价值观等方面交锋的今天,戴爱国主义帽子,加一点“愤青”色彩,这样的组合,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报纸销售量和广告收入,但它可以问自己,它是真的爱国,还是“爱国商业主义”?

  从这点来说,《环球时报》的走红并非毫无道理。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民族主义,就是迎合中国的市场。《环球时报》着力于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且报导倾向和立场日益偏向民族主义。它选择的话题,多半与外交领域、冷战遗留话题相关,让读者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国外。同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环球时报》与中国政府立场高度一致,但是又能够用读者不那么讨厌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受国内政治教育多年的青年与学生,理所当然成为其拥趸。

  比如,《环球时报》在炸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当中,极力鼓吹对外姿态强硬,赢得一些年轻人的好感,从而也获得市场成功。这一路线,在宣传政策上是安全的,在市场上是成功的。这是对市场与政治的双重投机。它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利用这份媒体在涉外报道、涉台报道上获得或被默许的特权,在全世界每天发生的各类新闻中,向国人传播经过选择后的国外信息。

    《环球时报》何去何从?

  《环球时报》里的中国是一个很孤独的国家,它没有很多朋友,它的善意往往被误解,它一直辛苦地奋力寻求“出路”,但“美国”、“西方”、“反华势力”、“外国媒体”不给它轻松的空间。《环球时报》创造的世界是充满诡计、危险的世界。它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个歪曲的、遍布仇恨的外部世界,向世界传布了一个躁动的、非理性的中国声音,加深了中国与外国的相互误解,为中外关系埋下了罪孽深重的仇恨种子,让中国与文明世界越来越远。

  林语堂说: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自己的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在社交媒体快速成长的今日,随着真相与真知逐渐不再奢侈,《环球时报》似乎走到了自身发展的临界点,面临的质疑愈多而读者愈少。不仅飞机上的乘客恶意拿走《环球时报》,网友也在微博发起“拒读《环球时报》、拒绝传媒洗脑”的活动。

  可以这样说,《环球时报》是中国极端民族主义大本营,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之下,读者思维被逐渐改造为统治者需要的那种方式,乃至最后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正是这一媒体的目的之一。阅读并信任《环球时报》的普通受众,很难不被这种“新闻”所影响,进入其设定的思维模式,让许多年轻人的国际观狭隘。然后孜孜不倦地向国人灌输龌龊、阴暗、落后,和世界主流文明背道而驰的的世界观,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下绊子,正在并继续为中国走向民主、文明培养对立力量。

来源: 共识网 文/风青杨

0

主题

112

回帖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54
发表于 2012-7-18 11: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怎么评价

不知道怎么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3 12:5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