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06|回复: 0

正心以为本 修身以为基

[复制链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0-4-30 1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心以为本 修身以为基
作者﹕智真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他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其为人忠孝节义、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实践儒家思想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一、勤学励志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他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传》,即能了其大旨”,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懂得珍惜时间,从不贪睡眠,用一截圆木做枕,称为“警枕”。十五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凡历代典籍故事、经书等,只要涉猎了,就一定把它弄通了不可。

司马光说:“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勤学的习惯,尽量不放过一点学习时间,坚持“朝诵之,夕思之”的诵读与理解并重的方法。司马光还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每日审视自己是否躬行圣贤之道。因此他学习很扎实,对于背诵过的书以至“终身不忘”。他在诗中写道:“圣贤述事业,细大无不实,高出万古表,远穷四海端。于中苟待趣,自可忘寝餐”(《传家集》)。他对书籍也非常珍爱,翻阅时小心谨慎,生怕弄脏弄坏,天气好的时候,还取出去凉晒,因此,被他翻读了几十年的书籍,仍保存得完好如新。这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也为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二、经世致用

司马光二十岁时就中了进士,但他非常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大,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他博古通今,通晓天文、地理、哲学、音乐、律历等,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擅长。他敬信天命,尊崇道德,写道:“天者,万物之父也”(《致知在格物论》)、“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迂书•士则》),他认为天是有意识的主宰者,能赏善罚恶,人们要奉天行事,才能免祸致福。他对诚意、正心的观点是“依仁以为宅,遵义以为路。诚意以行之,正心以处之,修身以帅之,则天下国家何为而不治哉”(《致知在格物论》)。

司马光倡导以儒家思想治世,认为人才、礼治、仁政、信义是治国安邦之本。他上疏阐述仁君大德有三,即仁、明、武。所谓仁:即“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所谓明,即“知道义,识安危,别愚贤,辨是非”;所谓武,即“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疑”。关于人才的论述,他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任谏官时,恪尽职守,五年中上奏章一百七十余招,其中对有些重大事件一奏再奏,多重奏至六、七次。他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犯颜直谏,敢于言人之不敢言,维护伦理纲常,举荐贤人,多次为民请命,被称为“社稷之臣”。宋神宗曾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百姓们称他是一位正直、忧国和清明的好官。

三、编写“通鉴”

司马光深刻的认识到,治国平天下者必须熟读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说:“治国安邦,不可不读史”。他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几间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凡关国家之兴衰,系众庶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司马光在宋英宗、宋神宗的支持下,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班、刘恕、范祖禹等为助手,分别撰写史书中的几个部分,最后由他总成其书,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司马光写史,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据实直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编次有序,删繁求精,“不漏不烦”;在文字功夫上做到了精练明畅,生动感人,韵味无穷。用了十九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资治通鉴》的修订,“资治通鉴”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全书记述了从周烈士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个年头的历史,共计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司马光希望治世者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他多次着墨在历史上的贤明政治时期,如对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有着详尽的描述,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等也尤致其详。这部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历来为历史学家所推崇,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四、美德传颂

司马光认为诚意、正心是对实栈道义的“君子”、“贤人”的基本要求。他终生力行于一个“诚”字,为人处事言行一致,待人以诚。如他居洛阳时,曾派人去卖他家里的一匹马,替他卖马的人临走时,他嘱咐说:“此马夏天有病,若有买者,事先告诉他”(《宋人轶事汇编》),此事后来被人传为美谈。司马光晚年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经验,他评价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之事,皆问心无愧,没有一件是不可以对人说的!”心胸如此坦荡,行为如此磊落,怎样说就怎样做,只要认为是应该做的,就坚决做到底。司马光对“正心”的理解是:“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学者所以求治心者,学虽多,而心不治,安以学为”。

司马光一生以俭朴自律,他的家庭虽然很富裕,但他从小就不喜华靡,以后身居高位,仍然如此,“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宋人轶事汇编》)。他还给儿子司马康写了《训俭示康》,教育儿子“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读书人应志于真理,充实道德,不追求外在浮华”。司马康秉承父德,其为人、治学皆酷似其父,当时,京洛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司马光的品德天下闻名,百姓们都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当地的风俗因受其影响也为之一变。人们莫不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就是后生小辈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会互相地提醒说:“千万别做坏事啊!恐怕会被司马光知道,那就糟了啊!”司马光随便走到哪里,在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欢欣庆幸。他出外办事时,读书人和百姓们看到他,没有一个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上前欢迎他。

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都对自身品德的修养特别重视,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铁肩担道义的决心和毅力鼓舞着后人。其实无论在任何时候,坚守道德、良知、节操,都是做人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6 16: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