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92|回复: 3

中国媒体揭露铁路工程招投标内幕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662
发表于 2011-8-6 07: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媒体揭露铁路工程招投标内幕

自由亚洲电台  

《中国新闻周刊》周四发表文章,揭露中国高铁建设中的招、投标信息不公开,包括铁道部内定竞标企业以及工程转包和中介过程中的种种内幕。

官方《中国新闻周刊》周四披露有关铁路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潜规则的文章,为“7•23”特大铁路事故后,公众针对高铁安全的担忧蒙上了一层阴影。

文章说,虽然《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规定,相关招、投标过程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但通过公开渠道,几乎找不到中国铁路建设的招标信息及中标结果。

文章引述熟悉铁路工程人士的话说,铁路项目基本都是内定,工程招标过程更像是铁道部自家人“分活儿”。

文章列举铁道部内部的不成文规定,包括工程竞标中的竞标企业必须注明是否从属中铁系统,以方便审核专家“一目了然”;竞标单位必须与铁道系统组成企业联合体,方可承揽业务等等,揭示了中国铁路建设背后的内幕。

曾任职中国铁路系统的桥梁高级工程师游精佑表示,铁道部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也反映出中国所谓“政企合一”模式存在的问题。

“他们本来就是要提供广泛的参与准则最优的参选队伍。但如果他要操作,质量肯定是没办法保证。铁道部里面包括投标过程,按我们中国传统做法会产生很多这种利益平衡的关系。政企合一它因为没有充分地探讨各方面的牵制,可能某一个人说,很快很多人就迎合这人的决定,然后做倾向性的一些论证。这个很快,但他根本不能够体现一个科学性。特别是高铁这样的大型的基础工程,其实是很可怕的。”

《中国新闻周刊》的文章还指出,在中国铁路工程项目审批和招、投标运作中,领导干部的人为干预、中介机构的灰色交易,以及工程中标后被多次转包,都直接导致了最后实际的承建方必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来保证盈利。而许多看起来几百亿的投资项目,实际的工程建设并没有用那么多。

一位参与高铁物资投标项目的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曾接手一个投资3亿元的工程,最终只花了8千万元,其余“全分给了各个利益关联方”。

文章认为,中国高铁建设集中反映出目前铁道部集采购、运营、监管于一身;招、投标过程更是裁判、教练两位一体的弊端。

北京大学的经济学者夏业良教授就此表示:“政企合一说起来效率高,主要是缺乏足够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对铁道部来讲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进行重组和进行非常大的根本性的改造。因为在过去进行大都市规划的时候,曾经有过动议,就是把铁道部归到交通部。但后来以要建高铁,大规模的发展为由,最后就保留了铁道部这样的一个体制。现在矛盾这么集中的体现,大家都知道张曙光(音)他贪污28亿美元。所以,铁道部贪污腐败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说明了它这个体制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

发生“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宁波至温州路段,近日因雷雨天气持续出现大范围火车误点和停驶现象。

游精佑表示,中国铁路运行近期会着重在车次密度和调度方面做出调整,以确保安全。但是由此造成的投资效益回报下降,将直接导致今后一、两年对高铁正常维修、保养的资金不足。

“高铁双程它只能用降低速度,减少失事这两种方式来减少调度,就是用自动化程度相对低的方式。无非投资效益、回收跟预期的发生冲突。这种情况它会影响整个运营。因为这种东西一、二年之后,线路的磨耗,轨道变形,这些维护的投入很高。那你之前不去花钱维护,收入又低了,后面巨额的维护其实很难保证。很难保证线路修复到正常的、理想的运行状态。如果这样,我认为安全问题还是比较让人担心的。”

数据显示,中国铁路基建投资在2010年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十二五”期间的铁路投资总额更将高达2.8万亿元。

《中国新闻周刊》的文章认为,国家审计署近年针对铁路系统的跟踪审计调查,会继续揭开中国铁路建设招投标制度形同虚设的面纱。

0

主题

9180

回帖

49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962
发表于 2011-8-7 0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入了邪裆,谁就是目空一切的主人;谁当了狗官,谁就有权分配一切!。。。。。。为什么有铁老大一说?!不就是邪裆在背后撑腰吗??????????铁路永远是国有,其国有的背后就是地地道道的裆有!!!!!!!!!!其利益极巨大,几十代人享受不尽。。。。。。!!!!!共匪强盗叫喊改革几十年,为什么还把一些最赚钱的企业紧紧攥在独裁者手里不放????。。。。。。就是让它们的子孙后代永远坐享其成!!!!!!!!高高在上当老爷!!!!!!!一大帮傻逼红色后代还被蒙在睡梦中为它们大喊爱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3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73816
发表于 2011-8-7 19: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铁上市公司年数亿招待费都招待谁?

高铁上市公司年数亿招待费都招待谁?

    2010年年报显示,20余家高铁相关公司的销售费用高得惊人,人均在10万元以上。在公布招待费的9家高铁上市公司中,广电运通和时代新材去年销售费用产生的招待费均超过了1亿元,其中,广电运通招待费达到1.48亿元,平均每位销售人员花掉6.92万元。特锐德、鼎汉技术、回天胶业及中鼎股份4家公司,2010年平均每位销售人员花掉的招待费均超过4万元。

这么高的销售费用、招待费用都花到了哪里?招待了谁呢?报道中的一段话语令人思考:高铁产品,一般只有一个销售对象,那就是铁道部。照理说,客户少,应该能节约大量的销售费用和招待费用,起码不会如此之高。而事实为何相反呢?

从7.23动车追尾特大事故看,一个连雷击都经受不住的高铁信号等设备,作为高铁设备供应商、经销商、设计公司的上市公司脱不了干系。不排除存在以巨额销售费用、招待费用为名采取变通行贿手段买通腐败官员,最终对人命关天的高铁设备材料技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结果造成连信号灯等经受不住雷击,使得200多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对这种残害百姓的腐败不能有一点点宽恕和原谅。这起事件背后所反映的,实际上是央企政企不分,对产业链形成垄断、在小范围内分配利益,进而丧失市场竞争、滋生巨大腐败的现实。

从公众上市公司角度看,高铁上市公司营销对象和招待客户如此唯一,如此之少,而销售费用和招待费用却如此之高,是在变相掠夺投资者的利益。应该给投资者一个明白说法。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应该对高额销售费用、招待费用公开说明。这也暴露出对上市公司监管形同虚设的痼疾。

有人说,消费费用、招待费用难以查账查处。“要完全看清楚这些费用的去向几乎不可能,因为差旅费和招待费都是笼统的科目,其实是非常容易做手脚的。因为在财务入账时,只要有足够的发票,有领导的签字,就可完成报销。给客户回扣或是一些私人的消费,均可用发票来冲账。”“往往审计师也无法审出里面的猫腻。即使有异常,但是只要发票齐全,报销手续完善,那么审计师也只能认定‘取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笔者作为一位从事经济工作30多年的人士,对这些观点一直不服气,不敢苟同。再难的账,只要有账都能查清;任何事情只要你做了,都有蛛丝马迹。关键是查处的组织和人员是否下功夫。比如:招待费用、销售费用,只要循着开发票的单位比如:酒店、商店等去核实其包括金额在内的真实性,立马露出马脚。其实,只要是作假的发票都有异样的蛛丝马迹,经常查账的老会计、老专家一眼都能看出来。有时候,那么多招待费用发票只要对怀疑部分进行抽查就能查明结果,还不需要一一查实。

温家宝总理在28日中午的7.23动车追尾现场记者招待会上说,无论是机械设备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以及生产厂家制造问题,我们都要一追到底。如果在查案过程中,背后隐藏着腐败问题,我们也将依法处理,毫不手软。因此,不妨把所有高铁上市公司巨额销售费用、招待费用作为线索和突破口之一,一查到底、一追到底,彻底查清高铁产业链上腐败的水到底有多深,斩断这个巨大产业链上的巨大腐败链条。“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在地下的死者”,才能给中国高铁创造一个扎实的安全基础和环境,才能使得中国高铁赢得世界信任。同时,也能够净化中国资本市场环境,树立投资者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180

回帖

49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962
发表于 2011-8-7 2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招待共匪肥猪狗官们。。。。。。!诸位静下心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些费用最后到了谁的口里,肚子里,荷包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18: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