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02|回复: 0

权力安排你当二奶,你上不上?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942
发表于 2012-1-16 05: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出版的《新民周刊》有一个叫做“不老的爱情”的栏目,每期介绍一对名人或非名人的爱情婚姻故事。前不久的一期介绍了几十年前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邢燕子的婚姻故事,题目赫然是《组织安排给我的丈夫不错》。
    邢燕子,早在大规模的城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之前,她就因放弃城市生活而下乡“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理所当然地成为后来那一场给整整一代中国人带来巨大精神创伤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一面颇有号召力的旗帜,她本人也因此而获取了巨大的政治荣誉。
    如今,这段历史已经“雨打风吹去”,邢燕子也从当年英姿飒爽的革命女青年成为一个正颐养天年的老奶奶,当她重新回到媒体面前的时候,她的那段昔日的辉煌已经缺少合适的语境表达,因此,能够向人们讲述的便是个人的婚姻了。
    这是一段怎样的婚姻呢?邢燕子说,还在她只有18岁的时候,领导就要求她与大她7岁、辈分也大她好几茬的王学芝结婚,邢燕子感到非常委屈。但是,领导自有领导的考虑,“王学芝家世代贫农,党龄长,出身好,人也实在,能干,配你邢燕子,再合适不过。”面对领导的要求,那时候开始走红的邢燕子,已经懂得了“政治上的服从高于一切”的革命道理,就这样,她在情窦未开的情况下,就走进了婚姻,尽管心里头有点失落,她也只能埋在心底,继续战天斗地。
    时光匆匆过去了几十年,邢燕子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她与王学芝的这段婚姻终于维持了下来,今天,她心满意足地与老伴相拥在一起,由衷地感叹:“组织安排给我的丈夫不错。”一曲“不老的爱情”就这样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升华。
    邢燕子既然对自己的婚姻从不满意到满意,想必她一定对当时指定她婚配的组织心存感激。但是,邢燕子显然忽略了一点,当时的组织包办她的这门婚事,不可能是为了让她在这场婚姻中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是为了让她树立一个完美的与农民结合的样板。在邢燕子这样一个连身体都奉献给农民的时代楷模的激励下,上山下乡成为一代青年追求的目标,颇有战争时期的有志青年走上战场那样的义无反顾,自然,女知青为了显示自己的扎根意志,接受组织的安排嫁给农民,而且是必须穷得叮当响的农民,也曾经蔚然成风。只是这更多的女孩子没有邢燕子的觉悟,她们与农民丈夫无法产生婚姻所必须的共鸣,从而出现了无数的悲剧。相对于今天因为当年开了一代新风而如今有资格安享晚年的邢燕子,她们能够品尝的,只有那个荒唐的年代强加给她们的苦果。
    在革命的年代里,宏大叙事笼罩了一切,个人的婚姻也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对于投身于革命的女青年来说,在这方面也就比男青年多了一个义务,将自己的身体以婚姻的名义祭给革命,以此来接受组织的考验。
    前不久出版的《高岗传》一书,记录了高岗这个曾经的革命家的几次婚姻,从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投奔延安的革命女青年在个人婚姻上的手足无措。李力群,一个17岁时到了延安的女孩,在党校学习时被来做报告的首长高岗看上,高岗很快与自己的小脚老婆离婚,对李力群展开了进攻。革命家的恋爱攻势没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种复杂的程序,李力群在党校的学习结束时,组织将她留了下来,在高岗身边工作。
    有一天,毛泽东请高岗和她吃饭,毛在她面前大夸高岗,要她向高岗学习。又过了几天,王明、王若飞、习仲勋等人又请高岗和她吃饭,席间就宣布这一天是高岗和她结婚的日子。李力群一听这话,撒腿就跑,但王若飞找到她,跟她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王若飞对她说:“党员要听党的话,这也是党的安排。”就这样,李力群在和高岗在毫无感情的情况下,没有经过一天恋爱就嫁给了他。多年以后,当高岗的革命家形象消失以后,李力群对陈云说:“是你们把我强配给他的。”
    其实,李力群大可不必如此怨天尤人。组织在安排她嫁给高岗时,已经把她纳进了组织的架构之中,在高岗身居高位之时,李力群实际上也享受到了她作为首长夫人应得的待遇,如果高岗能够一生站在革命事业的“高岗”上,那么即使他今日已经死了,他的余荫仍可照拂着李力群经常向我们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惜的是,高岗后来被定性为“自绝于人民”,使这段革命婚姻暗淡了下来,也使李力群无法抵达那个本来已经触手可及的高度。
    当组织以革命的名义向女青年发出婚姻的召唤时,她们将如何应对,是她们在投入革命时未曾考虑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邢燕子、李力群响应了组织的安排,得到了或一度得到了由组织分派给她们的一切。一个可以想像的图景是,如果邢燕子当时拒绝了组织的要求,她就不可能得到今天仍然在身的荣誉,甚至连进入“不老的爱情”的资格都将不再具有。而那些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女青年,她们的革命生涯从此将充满灰暗。在这方面,虽然大量的实证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小说家的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样本。
    张弦,这位年轻时被打成右派的作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不应该遗忘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被改编为电影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但张弦还有一个同样是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却未引起广泛注意,那就是《挣不断的红丝线》。小说讲的是一个叫傅玉洁的女孩,战争年代参加了部队文工团,被一位首长看上,但她因为忠于自己的爱情而拒绝了首长,她嫁给了文工团里的一位青年才俊,陪伴着他走完了战战兢兢的一生,受尽了苦难。
    与此对照,文工团另外一位女孩则因接受了另一位首长的求爱而从此飞黄腾达。岁月倥偬,当傅玉洁步入晚境的时候,她那个早已在政治高压和柴米算计中将才气消耗殆尽的丈夫已经告别人世,而当年曾经追求她的首长此时也正好因丧偶而孤身一人,傅玉洁那位当年在文工团的团友,现在的马列主义阔太太为他俩串起了红线。当傅玉洁应邀来到首长的家里时,她因为烟熏火燎而不再滋润的脸庞似乎舒展开来了,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当年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张弦虽然早已因为贫病而离开人世,但他通过这个作品把一个问题留给了活着的我们:组织安排的婚姻,你要不要?
    随着革命话语的逝去,今天的组织,已经不再动用革命的名义来安排女孩子们的婚姻了,但权力仍然可以随时以各种名义介入人们的私生活,这也使女孩子们面对着上一代人所没有经历的诱惑。现在,网上时常出现某一女子曝光某一高官与自己的错爱之情,还有手机短信或者Q Q聊天记录为证呢。当年的高岗为了追求一个年轻女子,还不得不先行抛弃糟糠之妻,今天的手握权柄之人,已经省去了这一道婚姻的外壳,轻松地直达床笫。
     
                                      摘自:南方都市报   作者:周俊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8 20: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