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勤(资料图)
昨天前来中国科大报到的58位少年班考生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马鞍山二中13岁考生周景(化名)。他才上高一,但高考考了644分,比一本线整整高了100分,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如果他复试顺利,将成为中国科大的又一位“娃娃大学生”。
在少年班30多年的历史上,十二三岁进校园的“娃娃大学生”不少,他们现在过得怎样呢?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张亚勤:功成名就难忘合肥
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一楼大厅,四周墙上都贴着从少年班走出去的知名校友的简历和照片。其中,就有好几位十二三岁的“娃娃大学生”。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蔡天西,13岁就考入少年班。1995年,她提前一年毕业,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并在22岁就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一年后,她任教哈佛大学,28岁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而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尹西,则是在12岁就考入少年班,并于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张亚勤的名气更大。1978年,12岁的他考入少年班,开启了传奇人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张亚勤进校后,却发现自己的成绩相较同学并不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到了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1983年,张亚勤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又继续在中国科大读研,并在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赴美留学,并一路奋斗成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现在,张亚勤正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创新。张亚勤告诉记者,“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我都在用。”他说,新的产品出来后,他总是要体验一下。
从12岁到19岁,张亚勤在合肥生活了7年。他对合肥一直怀有眷恋,“合肥是我的第二故乡。”他说,因为学习、工作等原因,这些年他一直在行走,但在每个城市呆的时间都不长,“比较起来,还是在合肥呆的时间最长,因此感情很特殊。另外,我太太是在科大认识的,也是安徽人,所以我对合肥感情更深。”
每次回合肥,张亚勤都感慨“变化太快了”。他说,以前读书的时候,到哪走走路就行了,“现在合肥框架完全打开了,是现代化的大城市了。”
对母校中国科大,张亚勤也一直保持关注。“我感觉现在的科大学生,跟我们那时候比,学风变化不大,还是比较单纯,理想化,这是件好事。”张亚勤说,虽然社会转型剧烈,但还是希望学生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随波逐流,“保持理想,保持纯净。”
张亚勤说,微软现在跟中国科大合作也很多,比如有联合实验室、多媒体研究、通讯研究等,“学术合作很多。”张亚勤说,现在也有不少科大学子来到微软工作、研究,“我们每个月也都有技术人员到合肥开展工作,微软与合肥联系很紧密。”
孙天昌:来也悄悄去也悄悄
2007年,13岁的山西少年孙天昌孤身一人来到中国科大少年班报到,成为当年中国科大年龄最小的新生。不久前,他又悄悄离开了合肥,回到家乡准备年底的考研。
2岁时,孙天昌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6岁,他获得太原市首届少儿英语口语大赛初中组一等奖;9岁,孙天昌在全国首届少年物理化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并得到著名科学家何祚庥的赏识;10岁,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3岁,孙天昌以659分顺利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
但孙天昌的大学之路,却没有之前那么顺畅。昨天,孙天昌的父亲孙兵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孙天昌上学时的成绩不够好,今年毕业时没有获得保研资格。现在,孙天昌已经回到山西老家继续复习,准备今年的研究生考试。“方向应该还是物理。”
对于这样的结果,孙兵显然有些遗憾。他告诉记者,孩子上了大学后有些贪玩,“轮滑、足球、网球……爱好很多,精力就分散了。”其实,很多爱好并非孙天昌在大学才接触,在山西时,他就以爱好广泛著称,下棋、绘画、打球……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但在老家,孙天昌有四位“老师”24小时监督,在大学更加自由的环境下,他容易“收不住”。据了解,孙天昌的爷爷奶奶都是教师,加上父母,四个人为了培养孩子费尽了功夫。上大学以前,孙天昌只在学校里学习了一年的“正规”课程,其他时间都是在家里学习。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孙天昌的父母让他一个人从太原到合肥求学,“我们没有像一些家庭一样选择陪读,希望让孩子多锻炼。”
可是,独自一人在合肥的孙天昌,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没有顺利保研的他,必须选择就业还是复习。孙兵说,“我们都决定要继续深造,因为孩子刚满18周岁,完全有时间。”而且,孙兵依然相信儿子的实力。“他在大学里,有的科目的成绩还是很漂亮的。比如电磁学,就考了两个班的第一,很不容易。他还是很有实力的。”孙兵认为,遇到感兴趣的科目,孙天昌会学得不错,但感到枯燥的科目,他就学得不太好。
经过这几年在合肥的锤炼,孙天昌也从一个13岁的孩子,成长为18岁的“大人”。孙兵说,现在儿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们希望他考北方的学校,但他想考南方的,或者出国。”而且,在孙兵看来,孙天昌说话做事明显考虑更多,“很多亲朋都说他现在很懂事了。”
龚民、杨航:选好了奋斗方向
7月的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还有两位在读的“娃娃大学生”,他们分别是龚民和杨航。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12岁的龚民,本来已经被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但他坚持选择来肥求学。2010年,沈阳市12岁少年杨航又加入了“少年大学生”的队伍。他俩现在咋样了?
龚民昨天告诉记者,他现在正在努力学习中。“分专业时,我选择了数学,准备朝这条路走下去。”中小学的时候,数学就是龚民的强项,他对数学也最感兴趣。龚民说,他现在主要的方向是数学统计,“肯定要读研,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不过,龚民没考虑出国,“还是在国内吧。”
龚民刚上大学时,因为年纪太小,外公就过来陪读。现在,外公仍然在合肥。“他们还在陪读,我们没有住宿舍。”据了解,曾经教过物理的外公,有时还会在科大旁听一些讲座。而性格开朗的龚民,也积极地参加班上组织的活动。“比如跟同学们出去旅游,”去年国庆时,龚民就和同学去了黄山。但总的来说,还是呆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更多,“一般外出也就看个电影啥的。”
同学们对龚民的评价也挺好。龚民的一位少年班同学告诉记者,龚民挺活跃的,还参加过班上的表演。
更晚进少年班的杨航则选择了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昨天,杨航的母亲李娟告诉记者,杨航现在还在学校里上小学期,“等结束后才能回家。”不愿意杨航接受采访的李娟虽然远在东北,但也时刻关心着孩子的成长。她说,通过各种网站、家长论坛,都能了解学校的一些情况,并及时给孩子一些建议。她说,等杨航大学毕业后,再看情况吧。(赵芳 记者项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