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15|回复: 0

雷锋做好事照片为“摆拍” 根本没送老奶奶回抚顺(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160942
发表于 2012-8-12 0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记者在采访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时,他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

     
     2012年3月7日,新华网转载自中国新闻网的题为《解密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雷锋:有爱的文艺青年》文章显示:3月5日是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一本名为“革命说明书”之《雷锋》一书正式出版,从全新的角度和现代的目光解读雷锋,向世人展示真实全面的雷锋形象。书中的雷锋,是摆拍最多的雷锋,是时尚青年,也是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书中还披露雷锋的秘密爱情,也告诉世人雷锋为何成为全世界的顶级模范?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

     由此可见,世人从前所了解的雷锋,普遍是不尽真实全面的雷锋。而就一定意义来说,《雷锋》一书能够正式出版,且被权威媒体予以报道,这是包括宣传部门、新闻出版单位、中国学者等在内的有关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历史的重要体现。

     世人全面地认知雷锋这位被《雷锋》编著者之一、《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先生誉为“神人”型的先进,显然是需要一段时日的。譬如,过去世人多认为雷锋是默默奉献,可事实上雷锋“摆拍”不少且声名远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默默奉献。

     然而,据2012年3月5日《潇湘晨报》报道,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在湘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创新载体方式,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以湖南省政协主席胡彪为第一提案人的该提案建议,参照茅盾文学奖等以个人名称命名的行业最高奖项,设立“雷锋奖”,每年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将奖项颁给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公民标杆,使“雷锋奖”固化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高荣誉奖项。

     一般而言,提出上述提案之政协委员的初衷是善意的,是希望通过设立“雷锋奖”来提升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但笔者认为,中国需要雷锋精神然不必设立“雷锋奖”。

     为何如此呢?

     首先,当年现实生活中的雷锋,跟通常宣传中的“雷锋精神”之主要载体雷锋,事实上确有一定的差距。

     雷锋,无疑是“雷锋精神”的主要载体。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作为生命个体的雷锋,其实也具备一般人的不少品性,甚至还喜好“摆造型”。

     譬如,据2006年3月5日《大连晚报》报道,这是一张许多人所熟知的照片:雷锋左手拎着一个大包袱,右手搀扶着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太太,一位小姑娘牵着老太太的衣角站在一旁。在雷锋画册上,对这张照片的注释是:“1960年,雷锋因公出差回来,在沈阳车站发现一位老大娘拄着拐棍,背着包袱走路很吃力,雷锋上前接过包袱把大娘护送到抚顺,当大娘的全家向雷锋道谢时,雷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自从这张照片发表以来,很少有人怀疑这张照片的真实性。然而,事实却是,这张照片跟历史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记者在采访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时,他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王盛波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照片刊登在一本画册上。后来,他在抚顺伯父家也看到了这张照片,只不过这张照片被放得很大。伯父对他说:“照片上的老太太是你奶奶。不过,并不像画册上说的,雷锋没送过你奶奶回家,这张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后来,这张照片的秘密我也只跟几位好朋友说过,”王盛波说:“那时,雷锋已经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人人都在学雷锋。在那个背景下,这样的消息是不能公之于众的。”

     就此而论,显然是典型的“摆造型”,或者说是公然造假。

     另据有关新闻报道,王盛波回忆说:“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驻地在抚顺市望花区,而我伯父一家当年也居住在望花区新民街一带。1957年,我爷爷、奶奶从山东龙口老家到关外看儿子,来到抚顺我伯父家。伯父在附近为我爷爷、奶奶租了一间屋子,离雷锋所在部队的营地很近。1960年的一天,我爷爷、奶奶在街上走着,迎面走来两个穿军装的人。后来他们才知道,两个人中一个是雷锋,另一个是一位新闻干事。”

     试问:新闻干事陪雷锋干什么?

     《大连晚报》的有关新闻报道告诉我们的答案是:事隔不久,雷锋和那位新闻干事一路打听找到了奶奶住的小院。那位新闻干事围着我奶奶问这问那,不时地往本上记着什么。雷锋也没闲着,帮着给我奶奶家挑水、扫院子。临走时,那位新闻干事拿出相机问我奶奶:‘老人家,你跟雷锋照张相好吗?’奶奶高兴地答应了。这时,那位新闻干事看到邻居苏姓家中的小姑娘正在院子里玩耍,就忙喊:‘小妹妹,过来,一块儿照个相。’摆好姿式正要按快门,那位新闻干事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跟我奶奶说:‘老人家,你家里有没有包袱,拿来用一下。’”就这样,这个后来为许多人所熟知的照片,瞬间定格了下来。

     而据记者了解,王盛波所说的那位新闻干事,正是曾为雷锋拍过许多照片的摄影师季增。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目前在《承德日报》工作的季增。季增证实,这张照片是他拍的,而且确实是补拍的。

     由此可见,季增和雷锋所为,是依照有关方面的意志,为当地“推出雷锋这个先进典型”造势。

     至于是否真的有护送老大娘到抚顺之事,也许只有雷锋和新闻干事季增心里最清楚了。

     不过,按照知情者季增的回忆,那天他陪着雷锋一起把这位老太太送回了家。由于当时天很黑,没有办法拍照片,他也没太瞧清楚那位老太太的长相。几天之后,雷锋领着他来到一位老太太的家中,他觉得这位老太太与几天前他和雷锋一起护送的老太太长得很像,于是便补拍了这张照片。

     试问:既然同是送老太太之人,为何季增就必须让雷锋“独享”荣誉呢?同处“天很黑”之环境,为何身为摄影师的季增没太瞧清楚那位老太太的长相,但雷锋却能发现王盛波奶奶跟他们“送过”的老太太长得很像呢?既然“季增陪着雷锋一起把这位老太太送回了家”,那么为何事后不直接到这位老太太家“补拍”呢?那么多年过去了,传说中的“季增陪着雷锋一起”送过的老太太家人,为何一直没有站出来“释疑”呢?

     当然,季增和雷锋,或许真的送过一位到抚顺看望儿子的老太太。然实事求是地讲,依据现有的公开资料,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故此,笔者建议有关方面,不妨在这方面再做些必要的考证工作。如果真是当年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那么不妨正本清源。这样,貌似会影响雷锋精神的传承,但笔者认为这是多虑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党军队当年的抗日之功绩,曾经被人为地“压缩”。但是,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对世界高度负责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大无畏的精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直言不讳地讲道:“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此言,无疑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然而结果是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

     就本质而言,胡锦涛总书记的直言不讳,跟有关方面最终完全正视雷锋这个生命个体没有什么区别,且同样都会赢得世界的普遍赞誉。

     新华网转载自中国新闻网的《解密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雷锋:有爱的文艺青年》一文还显示,雷锋生前的摄影师张峻说,雷锋甚至留了长发,由于军队里是禁止长发的,所以,当雷锋值勤时,总是戴着帽子,外出时就会让长发露出来。《雷锋》一书中的雷锋,不只是以前在人们心目中的“勤俭节约朴素”、“对自己抠门对他人大方”的传统模范形象,更是一名“爱玩、长发、追求名牌,沉迷于当年的中国式BMW(拖拉机)和Prada‘皮衣’名牌的嬉皮士”的时髦青年。

     一般而言,如果是空穴来风,那么在有关方面大力倡导全国学习雷锋精神的大背景下,《雷锋》一书是难以正式出版的,也是不大可能登上新华网的。

     总而言之,雷锋的真实全面之形象,如今已经通过包括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在内的众多媒体,以及其它途径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所以,假如以其名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高荣誉奖项之命名,则显然会事与愿违。

     其次,学习雷锋精神重在践行,而不是设立“雷锋奖”去导引。

     2012年3月7日,人民网转载了《甘肃日报》的一篇署名为王学俭的评论文章《学习雷锋精神重在践行》。该文章指出,雷锋精神所体现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它所反映的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它所折射的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它所表达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奋不顾身的创业精神等,可谓熠熠生辉。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深入开展和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前提和关键,必然是对雷锋精神及其价值的深入剖析。

     笔者亦深以为然。或许正因同样或者类似的缘由,反正经过查证,发现包括《学习雷锋精神重在践行》、《解密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雷锋:有爱的文艺青年》等在内的文章,被众多网络媒体转载,但同样刊发于2012年3月7日的一篇题为《将雷锋复杂化的阴谋论令人反感》的《半岛都市报》评论文章,则鲜有网络媒体转载。

     《将雷锋复杂化的阴谋论令人反感》一文显示:但凡有常识的人都十分清楚,雷锋精神,绝不是什么阶级斗争手段和政治工具,也不是驯服公民的枷锁,更不是反民主反人权反自由的武器。真正的雷锋精神,恰恰是十分简单而纯粹的,它是人性深处真善美的自然流露,是古今中外都认可的利他精神,它之所以能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依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正在于它契合了人性中最质朴的道德诉求,岂是“阶级斗争”等特定历史时期的名词所能代表的?而且,绝大多数群众心中的雷锋以及学雷锋的目的,同样是十分简单和单纯:雷锋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命虽苦但依然坚强向上的孩子,学雷锋,就是要像雷锋那样做好人、做好事,仅此而已。所以,这一小部分人的质疑,其实是故意将雷锋精神复杂化、阴谋化,尤其是那种把雷锋精神和民主、人权、自由绑架在一起的行为,更是纯属生搬硬套,以为只要把“民主、人权和自由”的幌子一挂,其他的质疑也就顺理成章了,殊不知,这些大而空泛的概念,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孱弱和不自信。

     而《解密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雷锋:有爱的文艺青年》则表明:《雷锋》一书首次公开了雷锋生前7位摄影师拍摄的300幅独家照片,并且解密了16幅照片的拍摄过程。师永刚说,专门拍摄雷锋的摄影记者张峻曾经回忆:“雷锋的很多照片,都是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原则下事后补照的,摆拍在当时,甚至是一种任务,而读者也乐意地去接受这些。当时还有专门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张峻的创作灵感有不少是从雷锋的文章和日记里受到启发而酝酿构图并为雷锋摆拍和补拍的。当时近20张的摆拍和补拍照片包括“雷锋戴毛绒棉帽,手持冲锋枪站在毛主席半身塑像前”、“扶老携幼”等等。张峻留下了所有的拍摄纪要,记录了珍贵的历史。

     相比前述两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将雷锋复杂化的阴谋论令人反感》之深广度远不及《解密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雷锋:有爱的文艺青年》,且前者事实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治说教而已。

     客观而论,在有关雷锋的话题中,确实存在“阴谋论”。但是,将其扩大化,并武断地让“复杂化”与之挂钩,则是《将雷锋复杂化的阴谋论令人反感》一文所指的“大而空泛的概念,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的孱弱和不自信。”

     事实上,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也表达同样的意思,其认为时代还是需要“雷锋精神”。“但从过去强调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到现在我们提倡利人又利己,这更人性化、更贴近群众、更富有人情味、更符合人的本性。”

     然而,此段话无意间也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雷锋精神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被会赋予新意的。这其实就像马列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道理一样。

     人所共知,“助人为乐”、“舍身忘我”等被定义为“雷锋精神”者,其实本身就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或者直言不讳地说,在没有雷锋之前,人类社会早就存在“助人为乐”、“舍身忘我”等精神,而古今中外不乏秉持此类精神者。换言之,将“助人为乐”、“舍身忘我”等精神命名为“雷锋精神”,已经是“天赐良机”。在此前提下,假如设立“雷锋奖”,并将其固化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最高荣誉奖项,那么毫无疑问就是“贪天之功”。

     试问:如果真的设立了“雷锋奖”,那么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等众多先进人物在九泉之下,会怎么想呢?

     尤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真的设立了“雷锋奖”,那么是否给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颁奖呢?假如不颁发给有关领导干部,而只颁发给普通民众,那么是不是会让中国10多亿老百姓认为原来领导干部的道德还不如普通民众的呢?如是,那岂不是增加了领导干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假如颁发给有关领导干部,那么颁发给谁呢?领不到“雷锋奖”的领导干部,将来戴着有道德缺陷的精神枷锁,能更好地工作吗?相互之间不会因此而勾心斗角吗?……

     其实,充满睿智的中华先民,在万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洞悉到了道德力量的神奇和奥秘,所以尽管一直在崇尚道德,且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道德品行甚好之人,但从未有过设立道德奖项之举。而给后人留下诸如“人无完人”、“人外有人”、“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之金石良言,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是,当年全民学习雷锋,并未阻止国人人性被空前地普遍扭曲、中国社会伦理道德下降到极点的“十年浩劫”之生发。

     概而言之,学习雷锋精神重在践行,而不是设立“雷锋奖”去导引。

     何况,直言不讳地说,作为生命个体的雷锋本人身上所体现的一些东西,跟中国当代社会颇为推崇的公民意识、法治精神、实事求是等准则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正像师永刚所讲,这五十年,雷锋被意识形态化了,有着不同时代的面具。今天的雷锋,越来越还原他的本质,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身上的小道德,才更值得我们学习接近。尤其在当下社会,国家层面上的推动雷锋所代表的国家道德精神,以对抗社会道德下滑,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我们每个人如果视此为畏途,则是最危险的。
201208112011z_special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8 20: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