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37|回复: 1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几种讲法

[复制链接]

0

主题

2260

回帖

4347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347
发表于 2012-8-15 11: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几种讲法
                                                                                 责任编辑:上官把酒                                           时间:2012-08
                                                                                                                 

         
         最官方的定义: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 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 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寻找真相
       
        讲法之一
         中央红军往北去与张国焘会合,行进到四川中西部时,面临天堑大渡河。陡峭的山谷中,五月下旬喜马拉雅山的融雪卷起奔腾咆哮的激流掹浪,漩涡密布,河床布满 尖利的岩石,使涉水无法想像。河上只有一座桥,叫泸定桥,建于十八世纪初叶,是四川通往西丅藏的要道。这是一座雄伟的吊桥,全长一百零一公尺,宽两公尺 多,十三根粗大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作桥底,每两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面铺着木板做桥面。
         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后来长征英雄史诗的代表,美国作者索尔兹伯里(Harrison Salisbury)的《长征》(The Long  March)一书封面一书封面,赫然就是这座桥。美国记者斯诺一九三六年采访了毛以后写道:过泸定桥“是长征中最关键的时刻”。“木板有一半给抽掉了,从 岸边到河中心只剩下光溜溜的铁链。在东岸的桥头,敌人的一个机关枪阵地正对着他们,它的后面是由一团白军把守的阵地……谁能想到红军会发疯似的试图从光铁 链上过河呢?可是红军却偏偏这样做了……头一个战士中了枪,掉到下面的水流里,第二个也掉下去了,接着是第三个……敌人把煤油扔到桥板上,桥板开始燃烧起 来。这时,大约有二十名红军战士用双手和膝盖匍匐前进,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进敌人的机关枪阵地。”
         其实,在泸定桥根本没有战斗。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丅民党军队把守。从国丅民党军队的大量来往电报、部署可以看出,长征故事中说的守桥的 国丅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被派去 五十公里外的康定。泸定、康定并属的西康地区专员六月三日的通报也表明,步二旅“集中康城附近”,不在泸定。当时国丅民党无数通讯没有一份讲泸定桥打了 仗,只提到红军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和离开泸定桥之后,有几次小型遭遇战。红军先头部队到桥边时,指挥部设在离桥不远的天主教堂里,向河对岸已无国丅民党军 的泸定城打炮。当地人大多是天主教徒,其中一位妇女家里开豆花店,就在红军所在的桥边,红军还住在她家。一九九七年这位妇女已是九十三岁高龄,但头脑十分 清晰,她对我们讲红军“阴一炮,阳一枪地打过去”,然后“慢慢过完桥”,过桥时“没有打”。
        有的木板是被损害,可能有拆去的。九十三岁的老太太记得红军来借老百姓的门板去铺桥,有的人家交出了宝贵的棺材盖子,队伍过完后老百姓各自去认领。泸定桥只有一次剩下光溜溜的铁链,那是拍宣传长征的电影《万水千山》时。
         过桥时红军没有一人伤亡。首批过桥的二十二名战士,在六月二日过桥后,每人得了一套列宁装、一支钢笔、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受伤。其他红军 过桥时也没有伤亡。周恩来的警卫员描述周听说有一匹马掉在河里淹死了很着急,问过桥的指挥宫杨成武:“人有没有受损失?”当听说没有时,周又问:“一个都 没有?”答覆是:“一个都没有。”
        大渡河上还出了个神话,即“强渡大渡河”,在泸定桥南七十五公里的安顺场。那里渡口宽阔,没有遮掩,红军渡了足足一个星期,在国丅民党侦察机的眼皮底下。但同样,无一伤亡。国丅民党部队再无能,凭借天险优势,也不至于让红军毫无伤亡吧。
         一九四六年,一位英国作家问彭德怀过大渡河的事。彭委婉地说:“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我也记不清了。我们过了那么多河——金沙江、湘江、乌江、长江……我 记不清了,记得有人掉在河里。”他对战斗或桥起火之事不置一辞。有两三个人命丧此桥,朱德夫人和我们访问的九十三岁老人都说是红军修桥时,年久失修的桥板 突然折断,他们失足掉下去的。
        “飞夺泸定桥”纯系虚构。邓丅小平在一九八二年对美国总统卡特 (Jimmy Carter)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亲口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讲法之二:
         防守泸定桥的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四旅,旅长袁国瑞下辖38和11、10三个团。以李金山为团长的38团(缺一营),重点防守泸定铁索桥。红军在安顺场强 渡大渡河成功后,敌人大为震惊。刘文辉于5月27日曾亲率警卫旅到前线指挥。蒋介石也严令追击红军的中央军薛岳等部向大渡河前进。如果红军不能抢在敌人增 防部队到达之前夺取泸定桥,我大渡河东西两岸的部队就可能被分割,因此必须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右纵队渡河后,向泸定桥急进。前进 的道路崎岖难行,左边是河,右面是山,有的路在峭壁中间,有的又在河水里面。5月27日,红二团与据守瓦坝的敌一个团激战数小时,将敌人击溃。28日急行 军一百余里,翻越了一座上下有六十里路的高山,到达有几十户人家的得托,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这个小圩场驻扎。守敌有民团和在瓦坝被红军击溃的残敌百余 人,战斗不到半小时,即被我军击溃。29日,红二团在地形险要的铁丝沟,与凭险扼守的敌11团,进行了右纵队最激烈的战斗。红三团一部及时赶到投入战斗, 将敌人击溃,然后乘胜追击,占领了距泸定城五十里的敌旅部所在地龙八步,继续向泸定桥前进。
         
         与此同时,左纵队以二师四团为前锋,也在对岸向泸定桥急进。从安顺场到泸定桥,全程320里,左岸与右岸一样,一面是悬崖陡壁,一面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 河边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王开湘团长和杨成武政委,率红四团在27日早上从安顺场出发,一面行军,一面打仗,头一天行程80余里。第二天凌晨,朱德电令 左、右两纵队之先头部队,应于29日赶到泸定桥。红四团在清晨五点钟从什月坪出发,急行军赶到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的咽喉、上下各三四十里的猛虎岗。敌人的一 个营扼守着山顶的隘口,这时正巧大雾弥漫,我军利用大雾掩护,悄悄摸上山去,在接近敌阵地时,发起突然袭击,一排排手榴弹的爆炸声,震天响的喊杀声和军号 声,吓得敌人胆战心惊,仓皇溃逃。红四团指战员穷追猛打,一鼓气追到敌团部和一个营驻扎的摩西,将敌人打散,继续向泸定桥前进。红四团一天一夜急行军 240里,于29日早上抢占了泸定桥的西桥头。这时天已大亮,由于需要准备木板,同时,河东我军还未到达泸定桥,河西的红四团与桥东的敌人处于对峙状态。 黄昏前,河东我军赶到了泸定桥。这时,红四团组成的以二连连长廖大珠为队长的突击队,在我军火力掩护下向东桥头发起冲击。
         泸定桥共有十三根铁索,九根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两边各有两根是护栏。有的回忆文章说:“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实际 情况不是这样。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是所谓“两枪兵”,就是一支步枪,一支大烟枪,战斗力很差,拆桥板的速度也 极其缓慢。他们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
         
         关于突击队突击前进的动作,有几种回忆和描述,聂荣臻元帅在他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中,写的是: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纠正了“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的描述。在突击队发 起攻击后,敌人在桥头纵火,妄图阻止我军前进,这时东岸我军也赶到了泸定桥,很快将火扑灭,守桥敌人有的仓皇逃跑,有的被我军消灭。
       
       
        讲法之三:
         两个英国小伙李爱德和马普安重走长征路写下的日记体小说《两个人的长征》,提到采访泸定桥旁85岁村民李国秀。“我跑到后面的山上。”86岁的李国秀站在 桥上指着西面说:“他们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躲在山头上,看见22个红军过桥,前面带路的七八个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枪毙了,几个被击中的老 百姓掉进了河里。”
          
        爱德(作者之一)问她:“红军有22个过泸定桥,你看到他们怎么过的了吗?”“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过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枪毙了。”
          
        李国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没有搬过家。现在的房子已经整修过了,是砖木结构。1935年时她家的房子全是木头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假如李国秀的回忆没有失实,“飞夺泸定桥”这一事件就少了些传奇色彩——在当时的环境下,红军伤亡如此之少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书籍和电影都没有提到这些带路的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然而正是那些无名百姓做出的大无畏的牺牲使得整个事件更具光辉。
         
        这里有两点让人吃惊,一是守桥的国民党部队根本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残忍,不然那几个在前面的老百姓早被乱枪打死了。至于过桥后被枪毙,那应该是当官的命令。
          
        其二,也是最让人吃惊的是,居然让“老百姓在前面带路”。当时的双方都知道,那是一场生死之战,这时把老百姓顶在前面,实在无法解释。“带路”肯定说不通,走在一座桥上还会迷路不成?
          
         “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当地老人的说法也解释不通。几万人的性命悠关,选出的22个人连铁索都不会爬岂 不是笑话。再说让老百姓做示范也莫名其妙,桥上平时都是有木板的,日常生活中过桥,肯定不会爬铁索,也就是说没有木板的铁索桥,老百姓同样不知怎么走。退 一百步说,即使做示范,一两个人就够了,何必七八个人一起做示范;退一千步说,真是需要七八个人一起做集体过桥示范,那么爬一段也就应该让人家回来,为什 么要人家一直爬过去?对面就是敌方的军队,老百姓又没有自卫能力,爬过去必死无疑。
          
        打死老百姓,说起来不好听,可在当时的情况,尤其在中国,即使换成红军肯定也会这样做的。而且不会等他们爬过桥,红军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把这些碍事的老百姓从桥上打落水中。所谓“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我想是不说自明的。
          
        最后,李国秀的回忆有没有失实呢?我想,八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不会信口开河。究竟当时有几个老百姓在前面,又有几个被击中“掉进了河里”,数字可能错,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是不会错的。
          
         有关“飞夺泸定桥”传奇的新版本,解释了我多年前的疑问。守桥部队顾忌前面的村民,不能疯狂地(用以前习惯的形容词)向过桥的红军扫射,遂使22个红军通 过了毫无遮拦的铁索桥。关于守桥部队有另一种说法,说那不是国民党的正规军,而是地方部队,或者干脆就是民团。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好解释了。地方部队有不 少士兵是当地人,民团更是由当地人组成,而所谓“带路的村民”极可能有人和他们认识,从而更难以下手。
          
        22个勇士享受了极高的荣誉,而带路的村民却从无人提起,两个英国人都替他们打抱不平。在英国人看来,之所以不提这些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外国人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事情不会这样简单。
          
        长期以来,我们的宣传一直是“军民一条心,打败蒋匪军”。如果几个从未受过训练的村民,自觉自愿的和红军一起冒死夺桥,那是不会给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的,相反还会大力宣传的。不提那些“带路”的老百姓,一定有另外的原因。

0

主题

9180

回帖

4962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4962
发表于 2012-8-17 23: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兵法上说,围其三面,放开一面;是战术之一!——当时,老蒋为的是让共匪强盗逃跑至荒凉的黄河以北内蒙古或外蒙古(成不了气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13: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