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来源:网易博客
《山区梦飞》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我于今年7月26到达云南山区一所小学进行支教活动。跨越几千里来到一片对外而言稍显神秘的土地,经过四个月的观察和体悟,让我对这片多山之地多了几分感慨和无奈。作为来自农村家庭的一员,很小就面临着父母外出务工的孤独和恐惧,是校园重新给了我家的感觉。在那里,老师总会有两种角色,一种是传授知识的园丁,一种是无私奉献关爱的父母。生病了,学习成绩下滑了,生活水平差了,内心痛苦了,都是我敬爱的老师第一个出现在我的面前。在大山深处就是这样一群不平凡的默默耕耘者,尽管只能领取微薄的工资,但他们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登上讲台,为贫困孩子书写着知识的无疆。可是,在当前物质膨胀的时代,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山区老师们不再成为被聚焦的角色,他们燃烧了自己的岁月却得不到应有的尊严。
我们的公益活动和公益人士,对山区教育的关注首先聚焦在孩子身上,这无可厚非。山区教育的重点是孩子,很多山区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又怎么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呢?经过几小时的徒步行程,来到大山深处的村落里,看到的一幕幕场景让内心交织着诧异和不安。我深知: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不同的轨迹和道路,这是个体在其人生中不断选择的结果;但无论如何,一个孩子实在很难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现在的生存状态!对此,我们无需抱怨、斥责现实的处境,这是历史变迁的结果,最要紧的还是用心把握好当下,利用好当下。提议这份公益方案的初衷,是为当下一个被长久忽视的群体——山区老师鸣冤叫屈。只要提及山区教育,山区孩子受到了优先的关注和问候,外界爱心人士不计报酬地捐助孩子们需要的图书、体育器材、电脑等物资。关乎山区教育的公益网络组织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如:“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为山区孩子募捐衣物”,“志来愿山区支教”。不过,却很难探寻到外界去关注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群体——山区老师的举动,实质是,他们才是山区教育的最核心支柱!没有山区老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任劳任怨的坚持,山区孩子获得的来自外界的物资资助不过是一堆无价值的废物。没有山区老师的窗口导向,山区孩子又怎么能够理解外面的缤纷色彩呢?如果说学生是舟,那老师一定是桨;没有桨的划动,舟就只能漫无目的地随风漂流。
据我整理的资料,山区孩子的辍学率极高。其严峻性自是不容小觑,但我们还必须挖掘到系列引致因素,方能从关键处解决这一难题。山区优秀的教师教育资源相对而言较为稀缺,导致学生们在升初中、高中阶段遭受着异常残酷的打击。他们与城里学生在学业竞争上相比显得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引致很大部分学生从此就不能够再享受到那极少的以致稀罕的受教育机会。在学生升学考核上,山区学校劣势非常明显,如此一来,山区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分配就会少很多,包括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陷阱式的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年轻的毕业生根本没有预想过自己要执教于那些大山深处的纯净校园,打得头破血流也要来到县城、市里学校抢饭碗!没有获得人才更新的山区教师队伍,知识更新的速度大为减慢,山区孩子们在学业上的竞争力就越来越脆弱,此刻,山区家长就算竭力支持孩子的教育也奈何不了。最终山区老师被淡化出山区家长的聚焦圈,变成一种若有若无的影子人物,他们在这种制度贫困中丢失了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尊严。一面是严重缺乏教师,一面是千人蜂拥争夺一个教师职位,这样的畸形教师行业环境值得每个志愿者深思!
很多山区因物资短缺,并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度落后,以致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处于高位运行。而当地没有任何工业设施,农业则因气候、地形因素而产量异常低下,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受到极大限制。与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在教育支出的绝对数上处于非常底端。高海拔大山里的学校,因为种种艰苦条件,导致前来执教的老师少之又少。这就造成留下来的老师们任务异常繁重,他们一周有将近30节课程需要教授,更有甚者,学校里就只有一个老师,他既要做校长维持日常行政工作又要做老师给渴望知识的孩子们讲授知识。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山里的孩子由于享受不到足够的教师教育资源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落后给那些拥有较多教师教育资源地区的孩子们。很多大山深处的老师辛勤耕耘却被社会群体忽视,物质层面的支持不仅很少,可就连精神层面的鼓舞也少之又少。这让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没有任何执着的信念植根于基层,植根于大山深处,只因他们否认山区支教是施展他们雄心抱负的舞台,害怕自己存在的价值被社会所忽视。常听前辈说,没有信仰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会走向衰落的,但倘若个体连自我价值都丢失了,又怎么找寻得到信仰呢?在市场经济面前,报刊、网络媒体更多地关注着那些富有阶层的一举一动,却鲜有人群注视着大山深处里的一个普通而有神圣的群体——山区老师!
在山区的大多数老师告诉我:“凡是有本领和抱负的个体,是不可能做山区老师的;在山区执教的个体,会成为邻里的众矢之的。”由于农民对教育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高,与城里的老师相比,山区老师没有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所有优秀的教育资源皆为城市老师优先获得,而山区老师连分一杯羹都异常艰难。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但这并非易事,连教书育人的神圣行业中都存在着献媚与冷漠的区别。山区学校在教育竞争中逐渐处于边缘,在山区执教的老师也渐渐丢失了归属感。
很多人说,在物质膨胀的年代,理性人就是尽力追逐资本的个体;其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其对社会的福利增进也越多。但我们必须承认,社会通过竞争所推动的其不断前进的步伐,也落下了许多输在起跑线上的参赛者。这本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参赛者,获得的自然不是公平意义上的胜利;若既有社会规则欲承认跨在起跑线前面的参赛者的胜利,那社会规则也必须救助跨在起跑线后面的失利者。我始终坚信,人类的竞争绝不意味着人类需要面临优胜劣汰的涤荡,只因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类有文明”。自由市场并不必然导致自由社会,自由市场通过主体间的相互竞争促进社会效率大大提高,但仍需政府通过制定社会规则促进社会公平大大改善,构成自由社会的基石方得以稳固堆砌。
看看城里一些孩子的浪费性消费,我就不得不提及所谓的“有闲阶级”。父母用给孩子穿最名牌衣服,戴最名牌戒指等方式展现其优厚的财富。父母还通过教授其孩子复杂的礼仪和个人修养,来显示其有闲和巨额的财富。人们当然很难想象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能够掌握那套复杂的礼仪规则,他们几乎都在从事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生产,根本无暇顾及那些形式性的交往规则。因此,城里人看到农村的孩子的粗俗礼仪举止,他们都不由自主地显示出讥讽和不屑。只因复杂高深的礼仪规则是有闲和财富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已经陷入炫耀性消费所引致的攀比的涡旋中,人们不是在享受幸福而是在不间断地竞争幸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或许只有在校大学生应该是理想气质成分最多的群体,他们践行着传统的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时刻注视着周围的弱势群体。不过,他们一旦走出校园,遵循着社会既有的近似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规则时,他们每个人似乎就成为了弱势群体,他们感觉需要被帮助,现实骨感的生活压抑得他们要么做出妥协,要么对抗至死,然,幸福却远去了。
当代个体似乎都封闭在自己的圈子中,常常需要外在的冲击才能开启其大爱的双眼。如此一来,爱终蜕化为一种需要广告来营销的商品,只有当诱发到个体潜在的对爱的需求时,才会导致其一些诸如慈善的举动。就先验认知而言,每个个体都有被感动的倾向,但这些瞬间感动的后果却是极度盲目和浪费。真正的感动是真诚的爱心,是个体借以能够理性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其藏匿之处只能在心,并且是无时无刻不在,能够长久保有的。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句言语,我们才释放出潜在的真诚和无私,也才不计后果地为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喊做出相应行为(捐助、义演、支援等)。但这与厂家在媒介上打一广告,引诱起消费者群体的购买欲望,而最终获得消费者的购买力有何区别呢?我铭记,爱绝不是被诱发而出现的!
在四周弥漫着世俗习气的环境里,山区老师依然坚守着内心的淡泊与清雅,很像一座精神高地。她们也许没有高深的学问,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可能也没有儒雅的外表,但却以内心最朴素的爱浇灌着每一棵小花小草,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精神高地,守护着这些孩子们的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需要爱心的坚守。然而,已经很长时间不见对这些爱心坚守者的足够尊敬和推崇。虽然在偶尔的场合,如感动中国的活动,也会搅起让人流泪的冲动,但冲动过后,换过频道,大多数人又开始为形形色色的电视明星偶像激动欢呼。山区老师是一群特殊的乡村老师,她们是我国山区基层教育事业的守护者和挖井人,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用赤诚创造和坚守着农村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但她们未能经受住时代的激荡,在社会前进的步伐中被边缘化了,成为了失去自我价值归属感的一代!
但,我想如果连自我价值归属感都找寻不到的群体,也很难有激情和冲动奉献自己风华正茂的岁月。我们没有谁想被边缘化,我们没有谁愿意做一个不被认同的人,请给山区角落里的山区老师送来应有的掌声和敬重!以此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为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明天的公民所承担的巨大社会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