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1|回复: 0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_永樂大典傳奇(图)

[复制链接]

440

主题

1784

回帖

9638

积分

论坛元老

热心会员

积分
9638
发表于 2013-8-29 03: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陳紅彥


《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22877卷,目录60 卷,共11095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年)正式成书,至今已经跨越600年风雨历程,其成书、收藏、流通、散佚、研究、复制出版、传播、修复等等,是一部传奇,备受世人关注。
  
《永乐大典》的成书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实际上,其蓝图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就已勾画出来。朱元璋虽是“马上得天下”的封建帝王,但他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不仅亲自指导编撰《历代驸马录》等,还在定都金陵的第二年(1369年) 诏儒臣梁寅等撰修了《集礼》五十三卷。

由此可见,明王朝自立国伊始,就极为重视图书的修撰整理。 1398年,朱元璋死后,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次年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 1402年,燕军攻占南京。第二年,朱棣称帝,迁都北京,改元永乐。


1403年(永乐元年)7月,朱棣对翰林侍读学士解缙正式下达了修书的敕命。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采摘书契以来的百家之书;二是大,备辑为一书,不厌浩繁。


明成祖朱棣画像

大典编纂时首先采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藏书,同时又派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共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各类图书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将所辑图书,一字不易,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 1408年(永乐六年)冬,书成进呈,总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以卷数而论,比现在存世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还多出近 13000卷。书成之后,仍题《文献大成》,由朱棣更赐名《永乐大典》。这样六历寒暑,这部中国编纂史上的大类书总算问世了。




《大典》正本的流散



《永乐大典》明代抄本




《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 年)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种,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

《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


        明亡后发现,永乐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里?后人不断推测,有的认为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有人猜测她藏于北京皇史宬夹墙,有人认为大典毁于明亡之际的李自成变乱,还有人认为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

《大典》副本的流散


据记载,《大典》嘉靖副本贮藏皇史宬配殿约150年,到清雍正间(1723年—1735年)被移贮翰林院敬一亭。从此这部内府藏书开始被大臣们藉阅辑录佚书,从而不断遗失并遭受各种破坏。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曾利用此书,清查时发现已缺失2422卷,约一千册。此次共从中辑佚书300余种。


《永乐大典》的最后一页,写有几行细密小字,记录编纂人员的名字。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侵略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该国。光绪元年 (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5000册。最后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为战场,《大典》除战火焚毁破坏以外,再加上人为抢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为乌有。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交劫余的60册《大典》,作为京师图书馆最初的收藏。


残卷的蒐集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将64册《大典》运至教育部。除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外,另60册送往京师图书馆,这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京师图书馆在细心整理,妥善保护这60册《大典》的基础上,四处征集,广为搜罗,其间,京师图书馆几易馆名,但大典的收藏工作却从未停止过。到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的数量已达93册。


此后国家图书馆不断蒐罗,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83年,在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发现时,这一册《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部分已经不存,书里夹着花样、鞋样。

幸运的是,当时的农家妇女虽然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的敬字惜纸的传统,使这册《大典》得以保存了下来,也可以算做《大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书又转送到国图,国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截至这一年,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的收藏量已经达到221册。


目前我们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正本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壤之间,由于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某一天我们还会见到她。


作者介绍: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担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光明网,有删节)




1.jpg
2.jpg
3.jpg
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15 13:5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