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898|回复: 0

人性如此矛盾 我们该如何善从人性?(图)

[复制链接]

6683

主题

786

回帖

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74194
发表于 2015-4-12 15: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性如此矛盾 我们该如何善从人性?(图)

【阿波罗新闻网 2015-04-12 讯】



【一】
其实芸芸大众,都是不好不坏的人
作家刘墉一次到外地办事。由于初次来到那个城市,下飞机后他就选择搭计程车,并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司机除了为他介绍,还发表了不少个人见解,两人相谈甚欢。到达目的地后,车表上显示180元。结果,司机对着刘墉手一挥,豪爽地说:“给100就好了!”刘墉没有多想,递了200元,就跳下车说:“那怎么成?不用找了。”边走,他还听到司机在背后连连道谢。
办完事,刘墉又叫车回机场。到了机场,刘墉盯着计程表上的数字“120元”,哭笑不得。他发现和前一位司机虽然谈得投机,却在交谈的过程中被认出是外来客,所以司机特意选了远路来走。结果,算上小费,司机足足多要了80元。
但是,再仔细想想,刘墉回忆起司机曾主动提出:“给100就好了”。如果刘墉按此照办,那司机不是反而亏了?或许,是谈得投机,让司机心里过意不去了。
司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着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温情。当你不小心的时候,他们会占你的便宜,当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为你付出。如果你同时养了猫和鱼,猫吃了鱼,你除了责备猫,更应该责备自己。同样的道理,当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点,却不加防范,而且吃亏的时候,除了怨恨那个人,更应该检讨自己。
世上许多人,都是这样不好不坏的人。
【二】
我们是爱投入的自己,还是真的爱Ta?
电影《巴黎,我爱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背着女人有了外遇,还与情人相处甚欢。他渐渐发觉与妻子格格不入,多年来她喜欢穿那件红色外套,喜欢穿的白衬衣,走过栅栏时喜欢用手划过它们的动作,以及做早饭时总哼唱《生活的漩涡》的歌声……所有的这一切他都想摆脱,他不再爱她了。
一天,他约了妻子在餐厅见面,想要打算提出离婚。可是,令他厌倦不已的妻子却哭着告诉他,自己患了白血病晚期。不忠的丈夫见到妻子这个境况,忍住了要离婚的话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情人分手,回到妻子身边,一心一意地陪伴她渡过剩下的日子。他让他的妻子沐浴在她一直渴望的关爱中:他悬挂油画,按着她的意愿挪动东西;陪她去看她喜欢的早场电影;耐心地陪她购物;还读村上春树的小说给她听……和她做所有爱妻子的丈夫应该做的所有的事情。
在故事的结尾,有这样一个细节:妻子在厨房做早饭,还是轻声哼唱着那首原本令丈夫讨厌的歌曲。这时候,丈夫走了过去从后面抱住她,他们亲吻,这使他再一次品尝到了恋爱的滋味。没想到,在这些日子里,他们俩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层次。当妻子在他怀里死去时,这个男人也陷入了情感昏迷,再也没有苏醒过。直到多年后,每当见到穿红色风衣的女人,他的心头还是会为之一震。
还是同一首歌,同样的红风衣,同一个妻子,可是一旦这个男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投入到这假装爱人的行动中,原本令他厌倦的人事物却全然改变,使得他再次获得了恋爱的甜蜜和情感的高峰。我们到底是爱一个投入爱的自己还是真的爱他人?是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主导我们的行为,还是我们的行为在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也许这就是人性,我们只爱得不到的,却对身边之人不懂珍惜。我们终究还是爱自己,不信你问问自己,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恋情,是不是自己当初奋不顾身投入去爱的那一段?
【三】
人性经不起半点考验,否则只会两败俱伤
杂志上有过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临床医生芬森,在晚年时寻找接班人的故事。在挑选继承者时,芬森的助手担心他选中的徒弟,会因为家境贫寒而容易被金钱诱惑,所以建议通过其他人以高薪聘请的方式,试探他能否把持得住自己。
对此建议,芬森断然拒绝了,理由是:这种考验必定会让被考验者在现实与梦想面前做两难选择时,内心无比纠结,而且无论结果怎样,都必定是两败俱伤。
于是哈利顺利成为了芬森的接班人,并在若干年后功成名就。后来,当他得知此事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地说:“如果当时老师芬森那样做了,我极有可能会被诱惑,甚至会因此而一生都碌碌无为。
回看现在的社会,新闻上常常提及某个官员贪污被揭露,然后媒体直接抨击:“这简直不是人。”可你是否试想过,这样的例子是多么的相似于:面对一个掏粪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反复问他,给你一个高薪的轻松的工作你干不干?而且还要求对方一定给出的是否定的答案。
社会上的新闻,总是百般的考验人性,指望着圣人的出现。
于是,
①我们的英雄从没撒过谎,从没想过一己之私。
②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少。相信新闻的人,更少。
③让年轻漂亮的闺蜜去勾引男朋友,试探他的忠贞。
④刻意隐瞒家世背景,制造一夜暴富一夜破产的故事,考验对方感情的纯度。
⑤用巨大利益做饵,评估朋友的诚信。
【四】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混合体
一个人,既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既可以厌恶一个人,又可以再喜欢上她;既可以将自己装扮为圣人,却又无法做出圣人之举。原来,人竟如此矛盾地徘徊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17世纪启蒙运动以降,逻辑和理性就深入人心。理性一般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尽管传统的经济学家总是认为“人是理性的”,然而,这一套思想已被现实逐渐瓦解。
第一波打击就是量子力学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数学家彭罗斯曾说过:“既然有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那么人脑就不可能是图灵机。”
第二波打击就是计划经体系的失败。例如马克思,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存在一个客观规律,认为你甚至可以指定一个计划,按计划从原始社会一直进化到共产主义。然而,这一切在现实面前并不可能实现。
第三波打击就是,索罗斯提出的“理性经济人”模型的错误性。如果大家都理性,股市就是平衡的,那么你直接把钱存在银行就行了,何必炒股?索罗斯认为股市本质上不是平衡的,炒股行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股民们不是被人忽悠就是忽悠别人。
第四波打击就是,小布什当选并连任美国总统。大众心里或许也有同样疑问:“小布什这种人怎么就选上了呢?”从此,知识界的高端人士开始怀疑:大多数选民是非理性的。
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混合体。
【五】
一个人的温柔,即使是装的,也能装出真温柔
既然人性可以让人左右摇摆,我们该如何做,塑造人美好的一面呢?
S姑娘,嗓门大、性格急躁易动怒、和男生打篮球都可以把别人撞翻在地,加上修剪着和男生一样的短发,因此,大家都叫她“男人婆”。许多年后,大家在聚会上再次见到她时,都大吃一惊。S姑娘的变化很大,长发飘飘,身材曼妙,说话温柔又淑女,对人也变得礼貌又宽容。原先,大家都认为她是装的,于是,怀着“等着看好戏”的心态与她聊天说笑。然而,一场聚会下来,大家竟发现S姑娘的温柔是真温柔。细问之下,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原来她的温柔真的是装的,但是装出了真温柔。
一开始谈恋爱的时候,一方面为了取悦男朋友,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性格太急,说话又伤人,于是,S姑娘想要改变,就开始装起了温柔。例如,想要自己一口气搬重物上五楼的时候,她会先问问男朋友可不可以帮帮自己;跟男友意见不合,想要因小事大发脾气的时候,她会在心里先默默倒数十秒钟;想要抱怨和指责男友不够在乎自己的时候,她会考虑用一种撒娇和建议的语气。就这样假装温柔,时间久了,S姑娘的性格就真的改变了。说到这,S姑娘不禁感叹了一句:“人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呢!”
或许,我们无需装温柔,但我们可以尝试着装出真快乐,装出真勇敢、装出真性情……一开始也许只是转移注意力,假装自己,避免让自己沉溺在负面情绪之中,但是一旦投入,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装出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的温柔,即使是装的,也能装出真温柔。
【六】
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除了行为上的可塑性,我们所说的竟也可以塑造我们自己。
假设我踩了你一脚,你痛得“哎哟”一声。如果我说“我才轻轻踩你一脚,你却假惺惺地大叫,装得那么痛似的。”你一定心里不爽,极有可能越叫越大声;可如果我说“哎呀,真对不起,我这一脚踩得太重了,你一定很痛吧!”你可能就会说,“没关系”。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K小姐曾交过一个男朋友,和他在一起后,K小姐发现她男朋友的口头禅不是“生活真没意思”就是“生活真无聊”。每一次他说“生活真没意思”的时候,K小姐都要在心里说上十遍“生活真有意思”;他说“生活真无聊”的时候,K小姐都要在心里说上二十遍“生活真有趣”。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K小姐就是在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对抗他的负能量,然而,隔三差五地要去对抗负能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间久了,这段感情带给K小姐的感觉是,跟这个人在一起真没意思,真无聊。于是,K小姐选择了分手,再也不爱他了。
其实,让你感到厌倦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那些不好的语言表达方式。
要想变成给别人温暖的小太阳,那你就从说话开始,订出一些简单的,你真的做得到的事。例如:规定自己每周三中午一定发出一封信息,问候一位在你通信簿上的朋友,而且在对方回复你之后,再回复一个给对方加油的信息。
记得,小心你的语言,你的语言会影响你的思维,进而影响你的生活。
【七】
评论他人与被他人评论,你喜欢哪一种?
除了行为与语言的力量,我们还应该如何善从人性呢?
心理辅导师在对别人进行心理治疗时,为了让对方客观评论事实,导师总会提醒被治疗者评论时多以“我”开头,少用“你”开头的句式。然而,这个提示并未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你……”的句式很容易变成“我对你的感觉是……”这时的感觉并非感觉,仍是评价,只是借用了“感觉”这个词而已。
难道是我们对别人太感兴趣,才爱评论他们的吗?
事实并非如此,人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然而,又不愿意将不好的一面暴露出来。所以,只好借助他人的事例加以评论。因此,评价者对别人不感兴趣,他看起来是将焦点对准了别人,但其实,他感兴趣的只是将他的“小我”投诸被评价者之上,而对于评价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他没有兴趣。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既然我们深知人性的特点,深知被评论是一种不好的感受。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自己,适当规避自己的行为与语言呢?纵使人性中有千种万种弱点,但为何我们不能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与理解呢?
你一定不喜欢被他人评论,所以请不要评论他人。换位思考,将成就更好的你。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360do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阿波罗网

GMT+8, 2025-1-28 08: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